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 王 东

【机构】 山东省滕州市第五中学



【正文】

       历史是一面镜子,学习历史可以发现人类发展的规律,了解历史发展的进程,吸取经验,增长智慧。因此,历史课是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搞好中学历史课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大意义。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定位教学目标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到不断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过程,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注重探究学习,与人合作学习和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对国家、民族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而目前历史教学中,一线教师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研究教材方面,每天陷入大量的题海战术中,缺乏对教学目标的深入研究。淡化了课程目标。试想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过程怎么能够清晰,整个教学过程缺乏主旨性的支撑,左右新课程变化的根本因素是课程理念,而课程理念最核心的内容是课程目标。以鸦片战争一节内容为例,本节教材知识和能力目标可以确定为:鸦片战争前的国内国际形势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虎门硝烟,鸦片战争的经过。能力的培养通过战争前的形势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综合概括能力。通过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为什么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学习,独立思考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得出的“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激发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把强烈爱国之情化作学习的动力。

  二、了解学情,强化课前预习

  历史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因此,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这种“生本”理念必须在教学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得以体现。在教学之前,我们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以学定教。当然学生课前也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如果学生对于课堂上要学的知识在课前没有进行必要的准备,他们在课堂上就很难与老师交流,很容易使课堂演变成一言堂,影响课堂的效率。所以要求他们必须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提前预习。

  三、巧设课堂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导入时富有吸引力、感召力,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但如果每次上课都运用同一方式来导入新课,时间久了就会显得呆板,学生也觉得枯燥乏味,有千篇一律的感觉,很难激发学习兴趣,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如何让课堂一开始就显示出生机与活力呢?结合教学实践,有几种方法可供大家参考借鉴:提问法、情景再现法、问题探究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比如在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节时,我以学生感兴趣的奥运会作导言;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节时,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调查介绍中国在衣、食、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变化来导入;讲《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时,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中摆放的瓷器导入新课……无论哪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先声夺人。

  四、精讲精练,讲练结合

  历史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就是能够很多好地讲述历史,教师应把握好重点、难点,并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以鸦片战争的影响为例,教师应该对条约的内容和影响进行分析和引导,如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自然经济这些概念进行解释,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进行必要的讲解。至于条约的内容由学生总结就可以了。课堂练习要注意精选,能反映教材重点的、有思维含量、要有梯度,教师要先做在留。不要浪费学生的时间。精讲,留的题要讲,讲思路、讲审题、讲规范、讲内容、讲技巧、讲问题。更不要留了不处理。作业要多样化,既有一般知识的训练,也有结合高考题型的训练,同时要有开放的探究的试题。在教师精讲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的穿插一些练习题可以促进历史知识的运用,反过来又强化了历史知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机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可让学生从声、形、色、图等方面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理解历史,会给历史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讲《笫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和转折》时,我把莫斯科战役录像,太平洋战场地图、日军偷袭珍珠港图片、莫斯科红场图片、中途岛录像、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地图、苏军反攻地图、斯大林格勒录像等按教材次序编进多媒体计算机。尽管信息量大,但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有综合信息的功能,可以利用视听互动的功能,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声音、影视资料等素材,能有序地、生动地展示各个直观素材,学生都被电脑屏幕的画面深深感染了。同时创设一种与课堂内容相适应的气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