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时期初中数学中建构有效教学的思考

【作者】 贺明峰

【机构】 贵州省贞丰县第一中学

【摘要】有效教学是教师依据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况,评估学生原有知识状况,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和教学内容,以最小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规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思考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新时期;初中数学;建构;有效教学;思考
【正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前言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无论从数学自身的发展还是从人们对数学价值的重新认识来看,数学课程改革都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认真,但未必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存在着学生吸收效率低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最大程度的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

  一、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这几乎成了初中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长期以来,教师们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不懈努力。但师生双方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教材,左右着教学改革和教学进程,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新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就能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抓住导入环节设下悬念,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我先请学生想好一个数,把这个数经过加减乘除一系列运算后的结果告诉我,我便很快猜出学生想好的那个数是几,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再指出奥妙所在,引入课题,十分生动有趣。又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我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我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数学学习情境

  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讲授新课程之初,教师需要对课程内容作全面讲解,运用具体、形象的语言,必要时使用可视化工具(如课件),课程知识、轮廓、特点、要求和学习目标,使学生掌握新课程的知识。同时,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事例展示课程效益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欲望,产生情感认同,提高对新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而主动学习。学习中要调动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创设展示学生才华的平台,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探究学习中来,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确保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三、互动、反思、评价,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能否吸引他们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直接影响着教学的结果。有研究表明,学生参与层次大致可分为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三种层面,而深层次的参与,建立在对知识的理解的基础上,是主动的,高效的;浅层次的参与,靠死记硬背,靠外力逼迫,是被动、低效乃至于无效的。有效性教学最重要的是吸引学生的参与,需要解决如何使学生高效参与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吸引学生针对课程积极参与互动、反思、评价、探究、合作与交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活动出发,在主动探索、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让学生亲历获得知识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又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轻松感和得到知识的愉悦感。

  四、重视培养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课后反思”或许是人类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之一,但也是迄今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调动学生自学兴趣,在已经掌握的数学基础与技能的前提下,养成独立思考,自学探究的习惯。初中生普遍好奇,尚荣誉,爱表现。结合其生理特点,强化他们养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习惯,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设计1-2个问题在课前提交给教师,教师选出几个典型问题供同学们思考、解答,或布置为课后作业,并请出题同学判作业,指导其他同学解题。这种读、学、练、知交替学习的方法,既是一种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其阅读、观察、分析、记忆、思维都处于积极活动状态的方法,又是一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反思”的乐趣。

  五、抓住学生眼球,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注意力,从心理学上看,就是指人们关注一个主题、一个事件、一种行为和多种信息的持久程度。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学生难以持久保持其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最有价值的就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关注程度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重在提高学生课堂的注意力。首先,要从解决教师方面的问题入手。包括教师情绪,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等,都需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的,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使之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发挥。其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眼球,通过现代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再次,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相关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最后,教学深入浅出,易于学生理解,促进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

  总之,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一个教学工作者永远追求的教学目标,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刻意挖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学生数学知识、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探索与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曹勇兵.新课程下数学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J].数学教学研究.201010

  [2]刘侠.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学苑教育.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