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作者】 李 琴

【机构】 贵州省沿河民族小学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本文结合日常课堂教学的实践,从引导学会自学,优化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应用小组合作,提高自学效率,实践操作、自学探究等方面,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学习进行探索。
【关键词】数学;自主学习
【正文】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强调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才可能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他们“会学”。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谈几点的想法。

  一、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在数学自学的过程中,如果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罢了。我认为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问题。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提供更充分是探究体验时间。例如自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先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怎样用割补法推导平面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平面四边形的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你还能有其他割补的方法吗?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很有益处。其次,试做“做一做”。哪里有困难要做好记号,这样做起码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尽可能先对知识“知其所以然”。

  二、优化教学方式,激发自学兴趣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来源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小数大小比较》一课时,我为学生展示了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比赛情境,出示了2号选手的比赛成绩:9.789.909.969.859.85。先让学生根据比赛成绩。充分谈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我提出评分要求:根据比赛规定,选手的最后得分应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此时,学生已沉?在现场比赛的情景中,都争先恐后地举起手,自己要当一回裁判。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很容易判断出结果。这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最高分和最低分,追问学生:“你们凭什么判断出9.96是最高分,9.78是最低分呢?”顿时,孩子们投入了热烈的讨论当中,课题教学也自然充满了欢快、自由的气氛。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数,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三、应用小组合作,提高自学效率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指导学生课堂合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创设合作的机会。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因此,教师要寻找机会、创设机会激励学生合作。比如,教学“步测、目测”时,教师可以设置实践活动测量操场,学生在目测中既要保持步伐大小一致,又要数步数,如果测量效果不理想,教师可以布置两人一组,一人走一人数,给学生合作的机会;教学统计图表时,有的统计图表在正面,可有关的分析、问题却在反面,学生阅读不方便,教师可以布置同桌合作,一正一反,便于阅读。这些做法都可以激励学生合作的兴趣。2.形成合作的习惯。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根据班级情况,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个“四人小组”,部分人数不合适的,可建立若干个“四人小组”。这样分组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再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组内就会出现“互相互助,扶持共进”的良好氛围,达到合作的另一层意义一共同提高。3.提高合作的效果。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对小组合作必须适时进行引导,让合作“出成效,有意义”。如:给学生设计“合作学习记录表”,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必须做记录,每个学生轮流当小组长、轮流做记录员、轮流发言。合作学习开始阶段,教师经常性地回收“合作学习记录表”,对操作错误的及时给予纠正,对表现优秀的更要给予肯定,激励学生把合作学习的形式逐步完善。

  四、实践操作,自学探究

  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特别是在教学图形的折叠等内容时,更应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在“试验—观察—猜想—论证”中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让学生明白实践操作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新课程》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中只有差异,没有学生,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自学《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不再像初始阶段那样只是随便看看书,而是会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已会在书上用铅笔写出自己思考的问题:“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在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自学时就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公式,即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自学检测表明学生的自学是有效的。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验证这个公式,从而透彻地理解公式的形式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总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方法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式。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给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不但会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