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初探
【作者】 张 欣
【机构】 陕西省彬县城关中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追求高效“新课堂”的目标。本文试从怎样的教学环节适合学生合作学习,以及采用怎样的组织策略进行有效合作学习这两个方面作一些探究。
一、精选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合作平台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与同伴交流的欲望。同学间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进步的课堂氛围,既能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唤起积极向上的内在动机,又能使学生体验到过程的快乐,那么哪些教学环节适合学生开展有效合作学习呢?
(一)引入概念。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许多数学概念的产生都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关,它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得到,但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生活经验等存在差异,理解能力、抽象能力差距较大,正确建立数学概念对部分学生来说相对较难,这时合作学习就显得很有必要。如二次函数概念的引入,教师可以列举3~4个实际问题,由学生合作得出每个问题情境中的两个变量与之间的关系,如①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的关系;②万元本金先存一个一年定期,一年后银行将本息自动转存又一个一年定期,两年后本息(万元)与年利率的关系……,然后让学生分析这几个解析式的结构,通过观察、归纳和类比,研究它们具有的共同特征,然而引出二次函数的概念。在这一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全体学生各抒己见,层层揭开概念的面纱,不断加深对概念所蕴藏内涵的理解,在感悟知识的同时引出二次函数的概念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二)探索规律。数学中的定理、性质及运算法则等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数学问题必不可少的知识。如学习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教师要求学生在空白方格纸内画满足条件的两个三角形,然后通过测量和计算判定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积极探索和相互交流来获得新知,这一定理一般不作严格论证,如果缺少合作学习这一环节,学生对定理的认识势必肤浅,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深刻感悟定理的本质属性,认清其中的因果关系,从而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为正确而灵活地运用性质解决数学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突破难点。化解难点往往是教学环节中的关键,教师常常会利用图示法、列表法、、类比法等各种教学手段来化解难点。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在改变教学方法上,也会对化解难点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探讨“在平行投影下,三角形的投影与三角形本身、投影面、投射线之间的相对位置有什么关系?”在平行投影下,三角形的投影有多种情况,是本节教学难点。对于这一难点,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同学间讨论交流,相互启发,在言语交锋中活跃思维,获得启示,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和批判性,最终借助全组或全班同学的智慧,在教师的引导下突破难点。
(四)实际应用。新课标强调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数学,充分认识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设计四种策略,让学生获得合作乐趣
教学内容和活动方案的设计是合作学习的核心所在,合作学习不仅要关注活动的结果,考虑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更要注重活动的过程,要将活动组织得有条不紊,使之与教学内容、环节有机结合。
(-)实验归纳。数学中许多结论是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的,但一个学生由实验得到的结果也仅仅是个特例,无法说明是否具有一般性的规律,课堂上也不可能通过反复做实验,来说明结论的普遍性,这时最好借助班团队的力量,让全体学生参与。如用频率来估计概率的教学,可用实验:让一个红、黑、白各占扇形的转盘自由转动一次,停止转动后,记录指针落在白色区域的次数。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说明大量重复实验所获得事件发生的频率可用来估计概率,如果单靠现成的书面资料是很难让学生确信的,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随机事件中所隐含着的确定性,为了实施大量重复的实验,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8-10组,每组记录转动次数和指针落在白色区域的频数,然后将各组的记录汇总,如果每组做50次实验,那么全班就有400-500次的实验,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研究频率与概率的区别和联系中,感知随着重复实验次数的不断增加,频率的变化趋势,最终获得一种规律性认识。
(二)分工合作。有些数学问题,由于问题本身结构或解决问题的方式的特殊性,可以将这一问题分割成一个个“子问题”,这些子问题是一种“并联”关系,解决的过程相互之间影响极小,限于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把任务分派到组,各组集中精力独立研究其中的某个问题,然后将研究的结果分而聚之。采用这样的合作学习的模式,既掌握了知识,感知了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突破了难点,又体验到参与合作学习的快乐,在情感、态度方面得到了良好的体验,真正实现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扬长补短。课堂上教师经常采用临时点将或让学生自由作答的方式来完成教师的提问,这样往往会出现“学困生”被冷落,而“学优生”一枝独秀的尴尬场面,其实我们可以引入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机制,采用分组抢答的形式进行。这样的组合出击,凝聚了全组同学的智慧结晶,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学生之间接受能力、表达能力和参与热情相差悬殊,给合作学习带来的困难,人人在分享他人问题和成果的同时生发新的智慧,保证了学生人人都能获得比较充分的情感体验和不断增长的自信,自然解决了教学上的重点和难点。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的诸多教学环节,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来完成,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教材中的素材,用好素材,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有机地将实验归纳、分工合作、扬长补短和针锋相对等策略融于课堂教学中,并不断地创新教学,必定会在追求“绿色”效率的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