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 杨德昌

【机构】 贵州省金沙县茶园乡拥和小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改进课堂教学。本文在新课标指导下,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究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
【正文】
  新课标认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且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为此,本文围绕着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了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合理开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合理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有的是与教学相关的背景资料,有的是来自于学生的疑问,有的是对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有的是课堂上随机生成的灵感。但无论哪一种资源都具有创设性,使教学组织的材料更加丰富,更有探索性,使课堂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1、师生的教学生成是活的教学资源
  师生的教学生成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放手突破预设的教案,抓住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如教学《小白兔与小灰兔》时,对于你喜欢小白兔还是小灰兔的问题,有的学生突破老师的预设,喜欢小灰兔,虽然小白兔勤劳,但小灰兔后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知错就改也是值得肯定的优点,对于这样富有个性的见解,教师不能视而不见,而要转化为一种教学资源。不能用一种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让丰富的教学资源成为课堂上的活水。
  2、不能忽视民俗风情的学习资源
  我国有56个民族,民俗风情各异,这是取之不尽的资源,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广泛利用。如《草原》一课中,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大方羞涩地给客人们唱民歌,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都是草原人们招待贵客的礼节,只有了解这些民俗风情,才能让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
  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也很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学习,但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和预设性的影响,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教案的束缚中。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为语文教学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视窗,提倡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生成的教学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走,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尊重学生的体验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学生在阅读中的“与众不同”的看法看成是“独特体验”,对照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取向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生与文本对话后的自我认识,但不是离题的臆想;二是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参与阅读的结果,它不是单纯的“独出心裁”。
  三、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我们把学习看作是师生双方共同探讨新知识,课堂内容持续生成的时候,一节课究竟是怎样的过程,不是在课程方案的预先设计中能够把握的,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遵循学生思想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调整教学环节,动态生成学习内容。正是源于这些不断出现的“生成因素”,教师必须有动态生成的观点、强烈的课程意识,把各种有意义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引进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生活的脉搏,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如:教学《江畔独步寻花》时,事先预设的程序是:读诗题,解诗意,想诗境,诵诗篇。可刚一讲课,便有一位学生发问:“诗中写的是什么花?”其余学生也议论纷纷,教师马上意识到:这是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于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把学生分组:一组为诗配画,一组改写,一组到网络教室收集资料,一组在书库查资料,一组到花园观察。最后,学生不仅深入地体会了诗歌内容,而且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这是个特殊的个案,教师在处理偶发事件时需要高度的教学机智。关注学生个体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学要体现对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作为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从生命高度指导教学行为,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更有深刻的生命感悟,这是对社会发展的真正负责。
  四、教学中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生活环境,自然有不同的生活经验,而这些经验恰恰为生成提供了可能生长的土壤,让课堂因此而生动起来。作文教学往往是令教师头疼的,可是从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去引导学生,教学的选材难点也就迎仞而解了。记得在引导学生写“感动的一件事”的课堂上,我让大家想身边是否有感动你的事时,学生一筹莫展,在我的再三启发和鼓励下,其中一个学生没有把握地举起手说:“老师,我有一次坐车的经历,不知算不算感动的事。”我鼓励他说说看,他娓娓道来:“一次冬天等车时,天很冷,我在车站好不容易等来一辆公共汽车,大家一拥而上,我挤在车门前没上去,这时感觉后面有双手用力地从后面把我向上推,我终于挤上了车,正当我想回头看看是谁助我一臂之力时,车门却已经关上了,站台上留下等车的人,其中就有那位无名“英雄”。老师,您觉得这件事算感动的事吗?”学生带着怀疑的目光望着我,而我则大加肯定:“这是多好的素材啊!为什么不行?感动就在我们身边,谁还有这样感人的小事?”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踊跃举手。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和宝藏,只要教师善于捕捉和挖掘,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怎样让一堂课充满活力、焕发生机,这是我苦苦思索的问题,不过掌控生活经验的钥匙,深奥的问题就会变得简单,课堂气氛很容易变得活跃。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不断审视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