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语文课堂真正“火”起来

【作者】 左 芬

【机构】 贵州省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竹小学

【摘要】当前,正值新课改实施,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课堂的教学模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课堂上一改过去“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追求师生的互动,追求课堂的活跃,而如何真正让课堂动起来,火起来,达到高效的目的,笔者结合多年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谈谈怎样让语文课堂真正“火”起来。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火”
【正文】
  身居一线的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最希望看到的情形是:教师稍一引导,学生立受启发;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思考,踊跃举手回答,课堂气氛活跃,师生的热情如火一样燃烧。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又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语文课讲“活”了,课堂自然“火”起来。
  那么怎样才算“火”呢?有人说课堂活跃、热闹就是“火”。其实这是“火”的表面而不是实质。我认为,“火”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涵:其一,在理解基础上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其二,灵活机动地驾驭和使用教材;其三,充分发挥教学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下面就这三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
  语文学科是“交际工具,文化载体”,它以其丰富的内涵不断我们显示着全新的信息,只有抓住语文学科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这一特点才有可能将语文课讲“活”。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发展智力、个性和特长。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不但要把语文学科的语言视为语法理论上的“语言”,而且还要将其视为语言交际中的“言语”,要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恰当地表达国语,要使他们能够掌握适应种种场合的说话方法和使用语言要领;第三,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教师要努力摆脱教学的模式化和教学方法的单一化。
  二、灵活机动地驾驭和使用教材
  教材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师如果能全面熟练地驾驭教材和使用教材,语文课堂教学就会活起来。否则,教材就会变成死板的说教材料,让人生厌,使课堂沉寂。语文教师在使用教材上须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制定好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语文教学目标决定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过程、内容和方式方法,关系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全局,它是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先决条件。教师必须先体会课标要求,理清教材程序,了解认知前提,摸清学生心理,然后制定出科学的语文教学目标。
  (二)设计好板书  
  板书的设计,是教师在原文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教师必须深钻教材,抓住重点,融语文教育与美术为一体,设计出精要、醒目、美观、形象的板书。如《谈骨气》:板书设计
  ①在黑板中上方写“谈骨气”(标题)
  ②在标题下竖行写出“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论点)
  ③在论点左侧成曲尺形写出孟子的三句话。
  ④在论点右侧成曲尺形写出论证部分的三个事例。
  ⑤最后用线连成一个有骨气的顶天立地的人形。
  (三)处理好“疏”与“密”的关系。
  所谓密就是细腻、稠密,疏就是粗略、稀疏,语文教学中疏与密的关系即教学内容中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凡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就教得细些密些,力求讲深讲透。对非重点、难点内容,要教得粗些疏些,有的甚至略加提示即可。如果篇篇课文都一个腔调、一个模式讲下去,一味贪多求全,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个轻重疏密,久了,学生会厌烦,教师也乏味。因此,教师必须善于筛选课文中最主要的内容,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处理好疏密关系,使语文课堂教学“火”起来。  
  三、充分发挥教学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火”的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艺术的支撑。所谓教学艺术,是指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包括教学机智、教学幽默、教学创造、教学语言和教学过程情感交流在内的各种知识、条件、手段和方法的综合。 
  (一)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具体表现在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上,这主要包括语文课堂教学中突发性情况应变和授课过程中意想不到的学生质疑应变。如我教《天上的街市》时,一位男生突然举手提问:“老师,牛郎织女早就被王母隔在天河两岸不得相见了,诗中怎么又写他们骑着牛儿、提着灯笼‘闲游’呢?”对于这样的质疑,教师一定要沉着。教师先表扬学生善疑的精神,之后解释:“这是诗人大胆扬弃了神话传说中爱情悲剧内容和统治者的恩威内容,重新构想了牛郎织女过着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境,借以寄托诗人的社会理想。”  
  (二)创造艺术  
  创造是教学艺术的生命,没有创造,就没有教学艺术。教师创造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对学生身心的培养和发展,这需要教师以独特的风格,创造性的个性,创设情境,开启学生思路。使学生在求“新”猎“奇”中获得知识与能力。  
  (三)幽默艺术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便是幽默。”幽默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和教益。如有位教师教《守财奴》,讲到葛朗台在临终前仍坐在密室前守着财宝这一情节时,便用“葛朗台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幽默语言引起同学们一阵大笑,使学生在笑声中认识了葛朗台的鲜明性格。  
  (四)语言艺术   
  “火”的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语言艺术,很好地运用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 
  1、有声语言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一般有如下要求:一、要规范,教师要用普通话,切忌将方言、土语、口头禅带进课堂;二、要有科学性,教师对问题的分析和认识要完整、严密,对所教内容要准确无误,切忌含糊其辞,尤其是结合课文内容提问的语言要做到语意的“指向性”明确,不能让学生找不到回答问题的方向。如:《竹林深处人家》一文,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竹林的景色时所采用的“移步换景”的写法,就不能笼统提问:“作者描写竹林采用了什么手法?”教过此文的老师都知道,文中既有对竹林动静之态的描写,又有空间远近方面的观察,更有随着观察地点的改变,眼前所见竹林景象随之改变的写法。况且,学生对“手法”一词的含义知之甚少。如此一问,学生就找不到回答问题的方向,害怕答错,心有顾忌,不敢回答,导致课堂冷场,又如何“火”得起来呢?三、要富有美感,语文教师要适当选词,善于修辞,巧妙组合,口若悬河,出口成章;四、要抑扬顿挫,讲到哀痛处要用慢速降调,讲到激愤处要用快速升调,讲到一般叙述处则用中速平调。   
  2、无声语言   
  无声语言是指教师的眼神、表情姿态、手势、动作等。教学中,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带着鲜明的感情色彩,学生置身于情感氛围中,不自觉地就会受到熏陶和感染。如讲“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时,教师加以手臂舒缓起伏动作和远视的眼神,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中,使之意会到草原的无边无垠。   
  以上谈了使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火”起来的几个因素,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端正教学思想却是搞好语文教学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并走出应试误区,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精彩起来,让学生喜欢语文课,让语文课堂真正“火”起来。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艺术论》韦志成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
  [2]《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程翔著、语文出版社、2014年6月
  [3]《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第五、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