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之我见
【作者】 王永峰
【机构】 新疆巴州博湖县第五小学
【摘要】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而又与师生爱好相矛盾。如何让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应有作用,首先就要解决师生“两怕”问题,改变观念,培养兴趣,丰富教法。【关键词】写作;兴趣;生活;阅读;修改
【正文】
作文,一个让教师棘手、学生头痛的而又无法回避的课题,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作文就进入语文教学视野了,那时叫写话,要求低,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件难以言诉的苦衷。现在学生普遍感到写作难,怕写作,说起写作就面无表情。教师也怕,没有信心,说到写作教学就心烦。就这“两怕”,导致学生写作水平低,写不出通顺有感情的真话、实话。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现状,笔者结合自身写作教学实践,谈谈小学写作教学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作文兴趣
头痛于写作的学生,则是没有写作兴趣。要让学生写作,首先就必须更新学生写作认识,改变学生“怕”写作心理,让学生在写作面前有信心。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方法很多,学生写作基础差,就先降低写作难度,不要过高地按年级订尺寸评价,对于个体而言,还可采取分层评价,总之,让每个学生都要能感受到成功写作的快乐体验,都要能获得教师热情四溢的激励赞美话语。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作文才有盼头,才有动力,也才能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进而逐步乐写。
二、写作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语文来自于生活,写作更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是写作成功的坚实土壤,离开了生活的写作内容空洞,泛泛无物。 要让学生写作言之有物,先得让学生眼中有物,心中有话,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进入广阔的现实生活是去。法国雕塑家罗丹语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写作,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和发现,眼中和心中都没有“可炊之米”,加之学生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
三、阅读训练与写作教学相结合
阅读能力培养和训练是写作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可使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写作储备大量知识和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有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四、注重平时素材积累
写作素材积累包括事件素材积极、情感素材积累、写作方法积累、最重要就是语言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事件素材和情感素材来自于生活,而两者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为写作蓄材。
(一)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二)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五、引导学生自改作文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教学作文,修改是写作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何抓好这个环节,助学生写作成功?著名教师丁有宽指出了作文能力培训的一条途径,就是“自改”作文,让学生作文后修改自己作文,时间上可及时,也可延后,我更注重两者都用。在我任教的五年级作文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写作立即修改,注意字词、标点有没有遗漏、有没有错误,再过两天就让学生通读几遍,看句子是否通顺,方法是否得当。经过自改后,再同桌互改,最后抄好交老师。经过这样培养与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养成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
以上几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只要我们切实抓好各个环节,努力发挥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
[2]陈启均:《作文教学研究》2015.2
[3]王小荣:《作文教学点滴》,语文教学参考2014.9。
作文,一个让教师棘手、学生头痛的而又无法回避的课题,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作文就进入语文教学视野了,那时叫写话,要求低,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件难以言诉的苦衷。现在学生普遍感到写作难,怕写作,说起写作就面无表情。教师也怕,没有信心,说到写作教学就心烦。就这“两怕”,导致学生写作水平低,写不出通顺有感情的真话、实话。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现状,笔者结合自身写作教学实践,谈谈小学写作教学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作文兴趣
头痛于写作的学生,则是没有写作兴趣。要让学生写作,首先就必须更新学生写作认识,改变学生“怕”写作心理,让学生在写作面前有信心。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方法很多,学生写作基础差,就先降低写作难度,不要过高地按年级订尺寸评价,对于个体而言,还可采取分层评价,总之,让每个学生都要能感受到成功写作的快乐体验,都要能获得教师热情四溢的激励赞美话语。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作文才有盼头,才有动力,也才能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进而逐步乐写。
二、写作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语文来自于生活,写作更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是写作成功的坚实土壤,离开了生活的写作内容空洞,泛泛无物。 要让学生写作言之有物,先得让学生眼中有物,心中有话,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进入广阔的现实生活是去。法国雕塑家罗丹语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写作,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和发现,眼中和心中都没有“可炊之米”,加之学生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
三、阅读训练与写作教学相结合
阅读能力培养和训练是写作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可使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写作储备大量知识和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有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四、注重平时素材积累
写作素材积累包括事件素材积极、情感素材积累、写作方法积累、最重要就是语言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事件素材和情感素材来自于生活,而两者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为写作蓄材。
(一)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二)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五、引导学生自改作文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教学作文,修改是写作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何抓好这个环节,助学生写作成功?著名教师丁有宽指出了作文能力培训的一条途径,就是“自改”作文,让学生作文后修改自己作文,时间上可及时,也可延后,我更注重两者都用。在我任教的五年级作文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写作立即修改,注意字词、标点有没有遗漏、有没有错误,再过两天就让学生通读几遍,看句子是否通顺,方法是否得当。经过自改后,再同桌互改,最后抄好交老师。经过这样培养与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养成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
以上几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只要我们切实抓好各个环节,努力发挥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
[2]陈启均:《作文教学研究》2015.2
[3]王小荣:《作文教学点滴》,语文教学参考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