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略谈初中物理总复习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者】 豆拉太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民族中学



【正文】

 

      初三总复习阶段,不少学生非常用功,时间抓得很紧,上课用心听讲,下课埋头做习题,整天忙得不亦乐乎,仍觉得时间不够用。复习效果也总是不佳,复习完一部分内容后,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不放心,整体上把握不住,章节考试成绩也不怎么好,有劲不知往哪儿使,急得团团转,却理不出个头绪来。这种情况往往与不重视总结知识,不重视建立知识网络有关,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像天上的繁星,星星点点,一盘散沙,不能有机的串联,使得整个复习过程总是被动的围着老师转,围着复习资料转,围着习题转,体现不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生在复习中的主体作用。殊不知,总复习是中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不是简单的复习,也不是单纯的查漏补缺,而是要通过总复习引导和帮助学生对整个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加以整理、总结、归纳,从而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做到“深刻领会,强化记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熟练应用”。要在短暂时间内完成总复习的任务,做到既要提高学生的复习质量,又不使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教师常年研究的热门话题。就此话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以自学为主的方法进行总复习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必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对于初三总复习的教学过程,更有必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复习效果。
  总复习教学是在学生已学完全部初中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虽然有些知识是在一、两年前学过的,但学过的重点知识一般都经过新课学习时的单元复习,各期中阶段复习,期末阶段复习等几个回合的学和练,得到了相应的巩固和加深。尽管有遗忘,但毕竟还是具备充足的自学提高的知识条件,因此应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以自学的方法进行总复习。不同的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掌握的深度、广度、熟练应用的程度、遗忘的快慢程度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复习方法不能只是一味的串讲,不去考虑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差异而进行“满堂灌”,要让学生克服对老师的依赖性,对学生进行教育,晓之以理,让学生充分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懂得“必须领先自己学会”的道理,明确自己在总复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调动起学生自学的主动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既符合自己情况的,又能配合老师的指导的复习方案,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方法,完成初三总复习任务。再者,知识本身有其内在的规律,可以形成知识网络。知识网络应包括基础知识(指定义、定理、定律、公式、单位、规则、实验等)和基本技能、基本技巧、基本思维方法,以及与双基相联系的典型习题,这就要求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针对自己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较顺利的进行复习。就如何建立知识网络,可向学生推荐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一,分析目录法。每章目录的标题就是这一章知识的总纲,课本的每一章目录可以构成本章基础知识的框架,目录中的自然节可以合并成几个知识点,由目录勾画出本章的知识网络来。其二,尝试回忆法。此种方法安排在每章内容的复习前,先不看书,试着回忆这一章的内容。由于内容是以前学过的,可能回忆的内容不全、不深,但能回忆起来的内容,说明以前学习时对这些知识掌握得比较好,而回忆不起来的内容,说明以前学习时对这些知识掌握得不好。明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会使学生在全面复习这一章知识时,目的明确,效率高,这样的回忆会加强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意识,是系统复习和建立知识网络的基础。这种方法可以结合看章节目录进行,每章知识在复习过程中,要随时对已复习过的部分进行尝试回忆。及时归纳总结知识,建立知识网络,看这章讲了哪些基础知识,有哪些基本思维方法,有哪些技能、技巧,有哪些典型习题,对全章内容全面总结、归纳,最后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变书上的知识为自己脑子里的知识,从而较轻松地去完成总复习的任务。例如在第一轮复习时,我采取的方法是,先领着学生建立章节知识网络,告诉他们建立知识网络如同做一幅画,先画轮廓,再画骨架,最后添细节。具体过程好似挤牙膏,把学生掌握的知识挤出来再串联起来,然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总结、归纳。如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的“运动和力”,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建立知识网络,就“这一章可以分成几个知识版块”、“每个版块重点讲什么问题”、“每个问题涉及到几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在本章中占的地位”以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几个问题,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复习效果。课下询问学生,学生对这样的复习方法很满意。我想,这种做法如能长期坚持,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重点发挥学生自学的主动性
  (一)引导学生主动编织知识网络。 
  作为教师,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有时有些难题在正式考试前已经通过模拟考试让学生做过,教师对这些题的解法也做过详细的讲评,但考后改卷就会发现讲过的题目仍然有很多同学做不出来。问他们,他们承认这些题“似曾相识”,“老师讲过”,但却仍然不会求解而“深表遗憾”,觉得“对不起老师”,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极为正常。听老师讲懂,不是真懂,要自己学会了才是真会。功夫是练出来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没有任何一种功夫,是靠听一听,看一看就能会的,那是要靠听、看后,通过自己的琢磨,领会了其方法、要领的前提下,多加练习才能真会。
  让学生分析目录回忆知识,那只是走马观花,大致了解曾经学过哪些知识,很容易忘记,要想真正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必须进一步全面系统的将所学的知识一一严谨的编织起来,形成他们自己的知识网络。比如电学复习中,我让学生将所有的电学物理量(包括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的定义符号国际单位常用单位及符号全部编织在一起,这样既便于理解记忆又便于全面掌握。把知识全部编织在一张属于自己的网络上,正如渔民出海前必须准备好一张完好的渔网,这是渔民出海捕鱼的前提,当然要想满载而归,更需要熟练的掌握捕鱼的方法。
  (二)引导学生自己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固然是重要的,老师的讲解能站在高处阐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但老师所教的知识方法,只有通过学生自己认真领会、消化、吸收后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不论是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也好,还是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也好,要让学生有一定的过程和时间去理解、消化,让学生下功夫“自己学会”,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大相径庭,复习时更应注重“授之以渔”,更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当多的学生一做电学题,就觉得很绕,不知何从入手。先让学生自己总结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用电器之间各物理量的关系,每一遇到电路题,首先要区分是串联还是并联电路,然后再用该电路的特点去分析。很多同学往往连电路都没分析清楚就得出答案了,只记得老师好像讲过,好像是这么回事。所以我讲题时经常强调不要凭记忆做题,不许记题,这不是记单词背课文,只许用所掌握得物理知识做题,做电学题就得用串联或并联电路的特点去解决问题。严谨的思维习惯,需要老师不断的引导,耐心的培养。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老师主要起一个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将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然后通过做题巩固知识网络,引导学生领悟物理理论,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学的主体作用,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效果。
  (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信,形成动力。
  除了让学生做完最基本的习题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多做课外习题,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加强巩固,这样做题目的性强,便于形成严谨的思维方法,达到要点难点攻无不破,战无不胜,知识网络运用自如熟能生巧的效果。有的资料精读,有的资料泛读,会的知识点大胆放下,不必多费时间,不会的知识死死抓住,提高学习效率,这样做不会遗漏知识,不会顾此失彼,不会手忙脚乱,自己的优劣自己把握,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效率提高了,难点也突破了,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能找到自信,找到乐趣,进而便形成了学习的动力。
  采用自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独立的思维方法,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思想。在复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学会”的自学的复习方法,从教的角度来讲亦可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