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写字教学的几点建议
【作者】 蔡维莉
【机构】 新疆石河子总场第一中学
【正文】
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确每个年级段写字的目标,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把目标落实到位,学生就会学得扎实、学得轻松,学出效果。每学年开学初,我们都会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要端正思想,提高认识,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识字写字要非常明确要求:
第一学段:“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第二学段:“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能正确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第三学段:“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
反之,如果目标不明确,就会迷失方向,不遵循人写字本身的规律,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巨大困难,以致误导学生。
二、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
写字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练成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要让生性好动的孩子喜欢写字,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建议老师们采用故事启发、竞赛激励、展览激励、节日互动等方法进行兴趣的培养。
(一)故事启发。孩子们爱听故事,爱讲故事,通过生动的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明白道理,学到知识,从而引发他们对汉字的喜爱。比如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清水池变“墨池”的故事和王羲之吃墨的故事,让他们学到了勤奋;岳飞在沙上练字的故事,使他们学到了自强不息……古人勤学苦练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是练字的生动教材。
(二)竞赛激励,及时评估和奖惩。让孩子在成功地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
竞赛不但能调动学生练字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的集体意识。我们每学年都会开展一到两次的全校性写字比赛,每个年级评出前十名优胜者,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并奖其优秀作品与教师的书写优秀作品一同展示,分年级分展版展出,以便师生互相交流学习。
(三)利用节假日,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制贺卡互送亲朋好友。在制作过程中我们看到孩子们的认真程度及学生不同的满意度、焦虑度,从这样的活动中,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学会反思。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三、教给学生写字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好临摹教材,再借鉴书法教材中“描红——临摹——背临”的方法,辅导学生正确使用字帖。通过临写字帖这一途径能帮助学生掌握笔法和章法,在临帖中还能培养观察能力,锻炼背帖、记识的能力。为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汉字的形体美、艺术美,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指导学生临帖过程中应注意从以下三方面来做:
(1)多观察:在动手写字之前要认真仔细地看字帖,从中找出特征与规律。分析笔画的长短比例和内在规律,仔细掌握运笔特点,根据运笔特点,领会按、提、顿和按、提、出的运笔方法,这样对写的字就有了总的印象。
(2)多临写:写是造型能力的训练,就是要把细心观察和动脑相结合,意引笔行,把观察到的笔画特征、长短变化、粗细变化,各部件的比例位置、组合方法都要落到实处,然后才能临写。
(3)多比对:写好后,把所写的字与字帖上的字相比较,查找差距,一遍一遍地改进,再反复临写。
四、注重差异,因材施教,发展展个性美
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完成练习任务的情况是有差异的。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要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
1、分层作业
首先,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来决定。对于书写水平较低和水平高的学生相比,老师就可以适当对水平较低的学生放低要求。还可以设置“弹性作业”,由学生自己确定练字数量,有时间则多练,没时间则少练,但必须保证字字都是“精品”。
其次,写字的作业要精心设计,尤其要“少而精”。如果机械重复地抄写或者大量布置作业,导致学生感到压力大,只顾完成任务,“书学”练习成了“抄学”练习,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兴趣,最终学而生厌,还会由此产生技法中的许多难改的恶习。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字例;内容必须与课内教学的重点相吻合,因此留作业要有度、力求科学性,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感到轻松,受到启发,促进思维的发展,并持续喜欢写字这份热情。
2、个别指导
德国的第斯多惠说:“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出发点。所以必须在开始教学以前就确定这个出发点。”对接受能力较好的,平时字写得漂亮的同学,我会在他们本子上画上一张笑脸,学生也对这笑脸看得很重。但是在给予一定的表扬之后也应多给他们挑一些“毛病”,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在笔画、结构等方面进行指导,避免一味的表扬而引发他们的自满情绪。
3、互帮互助
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使班级里的同学对学习充满兴趣。在每个孩子的内心里也都有着强烈的需求感和满足感,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多给他们机会,他们会因为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帮助别人感到自豪,也会因此更加喜欢写字。比如我们举办“一帮一,结对子”的活动,选拔若干位“小老师”,给他们每人指定一位“小学生”,经常给“小学生”写范字,提意见,找缺点。
五、多元评价,鼓励进取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的日常识字兴趣和习惯,对低年级学生尤其要采用适合儿童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1、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中,评价主体单一,即教师是评价的执法者,学生是评价的被动接受者,评价的结果是教师和家长用以否定学生埋怨学生的法宝。新课程要求教师更多地成为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评价的主体成多元性。
师生互评这样老师和学生便都成为了评价的主体。相对而言,写字课较之阅读课、作文课,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走下讲台,师生有更多的机会沟通。同时,学生也可以评价老师。比如在教学“心”字时,教师范写一个,学生来当专家,当评委,这过程既让学生学会了掌握书写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于评价老师的字显得十分兴奋,课堂中恰恰可以利用这种兴奋让学生认真写好每个字。
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也能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学生是评价中的主人,在评价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行评价,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从而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
2、评价方式多样化
运用多种评价方法,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每次作业面批时,我都让学生把写的字与范字进行比较,与上次作业进行比较,并给出相应红星。在平时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我就针对学生作业实际,在他们的作业本上写上一些不同的简短批语加以激励。
总之,抓好写字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决不仅仅是语文老师的事,要与各科教师以及家长之间协调一致,齐抓共管。努力杜绝学生“在校认真,在家马虎;语文认真,其他瞎混”的现象。要及时与家长联系,让其多督促,并要求科任老师也要对作业严格要求。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书写质量,更利于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字如其人,字是一个人文化内涵的象征。《新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必须从小打好写字基础,从一年级开始就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小学生的字练好了,可以受用一辈子。而且在训练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心理品质和审美素质。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好字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明确写字的阶段性目标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确每个年级段写字的目标,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把目标落实到位,学生就会学得扎实、学得轻松,学出效果。每学年开学初,我们都会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要端正思想,提高认识,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识字写字要非常明确要求:
第一学段:“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第二学段:“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能正确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第三学段:“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
反之,如果目标不明确,就会迷失方向,不遵循人写字本身的规律,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巨大困难,以致误导学生。
二、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
写字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练成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要让生性好动的孩子喜欢写字,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建议老师们采用故事启发、竞赛激励、展览激励、节日互动等方法进行兴趣的培养。
(一)故事启发。孩子们爱听故事,爱讲故事,通过生动的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明白道理,学到知识,从而引发他们对汉字的喜爱。比如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清水池变“墨池”的故事和王羲之吃墨的故事,让他们学到了勤奋;岳飞在沙上练字的故事,使他们学到了自强不息……古人勤学苦练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是练字的生动教材。
(二)竞赛激励,及时评估和奖惩。让孩子在成功地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
竞赛不但能调动学生练字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的集体意识。我们每学年都会开展一到两次的全校性写字比赛,每个年级评出前十名优胜者,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并奖其优秀作品与教师的书写优秀作品一同展示,分年级分展版展出,以便师生互相交流学习。
(三)利用节假日,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制贺卡互送亲朋好友。在制作过程中我们看到孩子们的认真程度及学生不同的满意度、焦虑度,从这样的活动中,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学会反思。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三、教给学生写字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好临摹教材,再借鉴书法教材中“描红——临摹——背临”的方法,辅导学生正确使用字帖。通过临写字帖这一途径能帮助学生掌握笔法和章法,在临帖中还能培养观察能力,锻炼背帖、记识的能力。为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汉字的形体美、艺术美,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指导学生临帖过程中应注意从以下三方面来做:
(1)多观察:在动手写字之前要认真仔细地看字帖,从中找出特征与规律。分析笔画的长短比例和内在规律,仔细掌握运笔特点,根据运笔特点,领会按、提、顿和按、提、出的运笔方法,这样对写的字就有了总的印象。
(2)多临写:写是造型能力的训练,就是要把细心观察和动脑相结合,意引笔行,把观察到的笔画特征、长短变化、粗细变化,各部件的比例位置、组合方法都要落到实处,然后才能临写。
(3)多比对:写好后,把所写的字与字帖上的字相比较,查找差距,一遍一遍地改进,再反复临写。
四、注重差异,因材施教,发展展个性美
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完成练习任务的情况是有差异的。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要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
1、分层作业
首先,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来决定。对于书写水平较低和水平高的学生相比,老师就可以适当对水平较低的学生放低要求。还可以设置“弹性作业”,由学生自己确定练字数量,有时间则多练,没时间则少练,但必须保证字字都是“精品”。
其次,写字的作业要精心设计,尤其要“少而精”。如果机械重复地抄写或者大量布置作业,导致学生感到压力大,只顾完成任务,“书学”练习成了“抄学”练习,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兴趣,最终学而生厌,还会由此产生技法中的许多难改的恶习。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字例;内容必须与课内教学的重点相吻合,因此留作业要有度、力求科学性,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感到轻松,受到启发,促进思维的发展,并持续喜欢写字这份热情。
2、个别指导
德国的第斯多惠说:“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出发点。所以必须在开始教学以前就确定这个出发点。”对接受能力较好的,平时字写得漂亮的同学,我会在他们本子上画上一张笑脸,学生也对这笑脸看得很重。但是在给予一定的表扬之后也应多给他们挑一些“毛病”,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在笔画、结构等方面进行指导,避免一味的表扬而引发他们的自满情绪。
3、互帮互助
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使班级里的同学对学习充满兴趣。在每个孩子的内心里也都有着强烈的需求感和满足感,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多给他们机会,他们会因为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帮助别人感到自豪,也会因此更加喜欢写字。比如我们举办“一帮一,结对子”的活动,选拔若干位“小老师”,给他们每人指定一位“小学生”,经常给“小学生”写范字,提意见,找缺点。
五、多元评价,鼓励进取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的日常识字兴趣和习惯,对低年级学生尤其要采用适合儿童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1、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中,评价主体单一,即教师是评价的执法者,学生是评价的被动接受者,评价的结果是教师和家长用以否定学生埋怨学生的法宝。新课程要求教师更多地成为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评价的主体成多元性。
师生互评这样老师和学生便都成为了评价的主体。相对而言,写字课较之阅读课、作文课,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走下讲台,师生有更多的机会沟通。同时,学生也可以评价老师。比如在教学“心”字时,教师范写一个,学生来当专家,当评委,这过程既让学生学会了掌握书写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于评价老师的字显得十分兴奋,课堂中恰恰可以利用这种兴奋让学生认真写好每个字。
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也能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学生是评价中的主人,在评价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行评价,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从而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
2、评价方式多样化
运用多种评价方法,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每次作业面批时,我都让学生把写的字与范字进行比较,与上次作业进行比较,并给出相应红星。在平时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我就针对学生作业实际,在他们的作业本上写上一些不同的简短批语加以激励。
总之,抓好写字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决不仅仅是语文老师的事,要与各科教师以及家长之间协调一致,齐抓共管。努力杜绝学生“在校认真,在家马虎;语文认真,其他瞎混”的现象。要及时与家长联系,让其多督促,并要求科任老师也要对作业严格要求。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书写质量,更利于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