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课堂提问

【作者】 韩艳凤

【机构】 新疆石河子市下野地镇134团中心幼儿园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幼儿的双向互动活动,师生交流主要以语言交流为主。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力易受外界新异刺激的影响而转移。因此,老师除了应创设幼儿感兴趣的、能激发幼儿想象力的游戏性材料外,还应该注意向幼儿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这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思维操作方式,调动和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关键词】幼儿教育;课堂;提问
【正文】
  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心灵的窗户,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射不进来。”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否做到“善问”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善问则生善思、乐学”,则幼儿能主动参与、乐于学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较好的凸现。
  一、问题要有趣味性
  幼儿幼稚天真,对形象事物倍感亲切。所以教师提问应在其认识的事物的中有选择的做形象比喻,或选择的教学内容应尽量与幼儿认识的食物有关系。再利用问题情景使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思考动手,从中获得经验和乐趣,掌握更多的有关知识,激起探究的欲望。如在认识了“1~10”的数字教学时,我常利用孩子生活中认识的事物来编造问题情景,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我设计了让孩子数糖果、找皮球等问题情景。既可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深深的吸引幼儿,又可纠正幼儿的一些错误想法,激发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问题要有层次性
  维果茨基曾说:“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否则,只有充当发展的尾巴。”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老师的提问常出现过多、过长现象。从而导致孩子无法听清老师的提问重点,影响孩子的回答质量打击孩子的回答积极性。因此,提问要有层次性,首先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然后再以层次性的提问逐步加深,扩展内容,丰富知识,建构概念,使整个过程结构严谨,引导幼儿层层深入探究。如“认识自己的牙齿”中,让幼儿观察同桌同学的牙齿,以“牙齿的作用?”导入教学;再以“我们有多少个牙齿?他们各叫什么?想象没有了牙齿我们会怎样?了解的作用后让学生比较洁白的牙齿和不健康的牙齿;在“保护牙齿”的游戏中让幼儿想一想:“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牙齿,向好朋友讲讲自己的经验。让幼儿探索发现后再进行刷牙的指导。这样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讨论想象,然后和小朋友一起做刷牙的游戏,了解牙齿使我们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保护它。从经验入手——找原因——发现变化——引伸学习,一步步加深学习,充分体现了提问的层次性,在幼儿原有的水平上步步深入,扩展了幼儿的充分想象,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三、问题要有延伸性
  幼儿好奇、好问、好想和好表现是幼儿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些特点,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注意问题的设计,不去抹杀幼儿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特别是当幼儿之间再说回答的内容出现分歧时老师更要巧妙利用,“别有用心”的挑起孩子间的争执,使他们更急于想知道下一步的结果。这就要求老师所提的问题应有延伸性,灵活地渗透于整个活动中。如:在学习“认识我身边的动物”时,我让学生轮流讲述自己所认识的动物,一位小朋友讲了蚂蚁,我便顺势而问:“你在见到蚂蚁时蚂蚁在干什么?”“蚂蚁身体那么弱小却能搬动毛毛虫靠的是什么呢?”让幼儿扩展想象,讲述但是自己亲眼所见的情景,开阔知识面,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伏笔。这样有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推理、联想,使幼儿既满足了好奇心,又对幼儿进行了团结协作力量大的教育,也增长了知识。
  四、问题要有发散性
  每个幼儿由于生活的环境不同,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也不同,于是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出现了个体差异。因此,老师应先了解每个幼儿发展程度,清楚他们知道多少、知道些什么,在认识上有哪些误区,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所设计的问题才能结合幼儿好想象的特点,随着不只停留在原有的物象上,而是在他们所熟悉的知识空间尽情发挥。例如,在“介绍我的一家”时,我设计:“你家里有几哪些亲人?”在这些亲人中最疼你的是谁?孩子回答后我再问:“你能给大家讲讲他是怎样疼你的吗?他们这么疼你你该对他说些什么?”随后我还让孩子所说亲人中你“最不满意”的是谁?让幼儿讲讲自己在家庭中的精彩经历。并帮助幼儿分析“最不满意”只是爱的不同方式。这样,让幼儿按各自的生活经验讲述,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兴趣,并及时的注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懂得所有的人都是爱她关心他的并逐渐懂得应该学会感恩。通过扩散性的提问使幼儿获得新知,更好地促进了幼儿思维想象的发展,和对人对事的分析判断能力。
  总之,课堂活动中的“巧提问”应旨在激发幼儿对活动内容、过程的主动参与兴趣,巧妙地把幼儿的无意性、偶然性和不稳定性的兴趣转移,转化为学习思索探究的兴趣,使幼儿在发散性思维的同时集中注意地去实践、探索。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更多地设计一些有助于培养幼儿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巧提问”,让幼儿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逐步走向科学的殿堂,让“善问”真正成为一把开启幼儿心灵的钥匙!
  参考文献:
  [1]幼教网《中班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
  [2]幼儿教育2014年10期《幼儿数学习惯的培养》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