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冰与火的交锋 ——基于认知冲突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

【作者】 吕 娟

【机构】 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第二中学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的一大趋势,更是语文教师对自身业务水平提升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势必需要教师解除对走班模式与新型分层教学课堂模式不适应与摸索的冰层。笔者试从紧抓与善用认知冲突、构建与巧用小组合作角度,探究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希望在冰与火的交锋中,教师的懒性与惯性的这一冰层能不断的消融,在“先学后教、小组合作”的课堂模式这一火的炙热煅烧下,让学生充分表述中学习新知,形成思想解放式的语文味。
【关键词】认知冲突;先学后教;小组合作;充分表述;思想解放
【正文】
  浙江省课改示范学校金华二中特级教师、校长何通海在回顾课改初期状态时说:“头脑风暴学理念,手忙脚乱做方案,踌躇满志搞实施,牢骚满腹话课改。”对于课改,每所学校,每个老师都很有话说。这是一场冰与火的交锋与较量。
  冰层一:教师对课堂走班教学模式的不适应
  与金华二中的老师在食堂近距离交谈时,她们的评价是:“我们校长是这方面的先锋,很有理念,学校的知名度也打响了,但老师们太辛苦、太折腾了。”课堂组成模式,由原来的固定班级变为分层走班模式,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把握需要更多种途径的了解。学生的选班直接决定教师的受欢迎程度等。我想,很多老师需要有一段适应过程。他们的感受与想法是冰层、心理上的冰层。需要长时间才能融化。我们总是因为怕辛苦,怕折腾,想过安逸的、平淡的、不改变的日子。正如王国均教授说:“每一次改变与优秀都是痛苦的过程。”可是我们站在培养学生能力的立场,站在为学生未来幸福奠基的立场,站在要干一番事业的立场,我们不得不改变。所以我们勇敢的摸着想法石子过河。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番反思总结,多维度考量所得所失。
  冰层二:教师对“先学后教,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摸索
  原有的课堂模式,如小说解题技巧一课,多媒体演示高考小说阅读的设题方向→教师读题、学生一起回答、教师分析→教师总结,多媒体演示有关知识并举例分析说明①②③④⑤⑥→教师演示多媒体,讲注意点①②③→练习→……
  学生一直在教师的掌控下,不知有多少内容听进去。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有一段摸索的过程。不断的改进教学的艺术方法。达到良好的教学的效果。
  磐安二中至2013年10月开始,尝试“先学后教,小组合作”教学法课堂改革工作。因其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慢慢摸索。推进难度大。笔者也尝试用小组合作的模式开展教学。
  我的做法现在是这样的。第一步:课前5分钟小组展示昨天上过的内容。第二步: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第三步:预设问题,设置小组学习任务。第四步:小组讨论探究。第五步:课内检测 。这样的方式上了一段时间后,产生了很多困惑。一是学生解答问题时效率不高,表述不清。教师心中着急。课堂时间流失快。二是时间调配不好。如某一任务,讨论时间长,来不及课内检测,问题设置把握不好、各段的时间花费较多等。所以上课还存在时间不够,效率不高,有时设置好的上课步骤却不能在预设时间内完成,导致不能完成教学目标。三是课内检测这一步骤总会因为来不及而匆匆结束,或者放弃,或者移到课外。与“当堂课内容当堂清”的课改理念相悖。有待改进。四是小组考核加分时是哪一组不清楚。要询问多次。针对这一问题,我特地买了“台签”。台签正面面向讲台,写清第几组,组员,组名。反而面向所有组员,写上本组口号,目标等用以激励本组人员的话语。放置在本组第一排的正中位置。以便教师查看。
  燃烧火一:紧抓与善用认知冲突
  寓言《鱼就是鱼》讲述小鱼很想了解陆地上发生的事,却因为只能在水中呼吸而无法实现这一愿望。它的好朋友小蝌蚪长成青蛙后跳上陆地,几周后回到池塘,向鱼讲述他所看到的鸟、牛、人等。结果,鱼根据青蛙的描述形成图画表征,每一样都带有鱼的痕迹:人被想象为长了两只脚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
  这一寓言说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变,都需要与自身原有的认知发生强烈的冲突与交锋。新的认知一定是在原有的思想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这也是接受美学关于读者再创造的理念。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冲突,如何一步步地使问题提升,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经验里与新知识或该课的内容产生一些认知上的冲突,使其有兴趣学,有目标学,然后当其解决时就会获得充实感。
  有幸聆听磐安县教科室主任潘炉新老师的《不疑不争  博采众长  有所作为》课改报告,通过他多年的课堂研究,告诉我们,“关于课改教师,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这里好猫的标准是:培养学生乐学的能力,培育学生表达独到的见解,重视学生学习力的培养。抓住三个不放:“不放基础知识,不放认知冲突,不放问题生成。”潘主任的报告研究传达一种理念,让学生自己思考,充分表达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表达自己纠错的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有了认知冲突才会有强劲的学习力。
  学生在学习中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出强烈的积极参与特性。学习者总会把自己的观点带入学习情境。基于他们已经习得的知识去建构新知识和对新知识的体悟。这种积极参与本质经常会导致学习者对所学知识产生理解偏差,尤其是当这种知识以语言、文字、符号的形式出现的时候。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程红兵老师认为,教育是文化的传承。课堂改革就是更好的实现文化的传承。课改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文化的再造问题。这正是反映了学生的再创造与认知冲突实现文化的传承的本质。
  我们无法清空学习者因其生活阅历与生活体验而产生的已有认知体系,无法阻止他们基于已经习得的体验去建构新的体悟和对情感的理解,因此,我们无法让这种理解偏差不产生。解决的办法只有在理解偏差产生之后。首先应该让理解偏差充分地表达出来。只有当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偏差被充分地表述出来之时,教师才能知道理解偏差发生在哪里,才能“对症下药”去纠正偏差。
  “听来的容易忘”,如果在纠偏的时候仅仅是教师的讲授,也许学生当场觉得自己的理解偏差得到了纠正,但过不了多久,又会遗忘,产生“听听都懂,做做又不会”的现象。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只有当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偏差发生在哪里、新知识的“真相”究竟是什么的时候,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才算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内化。
  2014年10月17日,有幸聆听了浙江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的精品课。其中温州苍南县高级中学陈盛益老师的课我认为很有艺术性与启发性。他把学生的认知冲突做的特别好。又让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已的见解。这与潘主任的讲话不谋而合。现将改课的课例记录如下:
  本课题目为《英国革命历史》。括号内为我的反思与记录。
  (一)导入,对克伦威尔的评价(通过多种形式显示他人对克伦威尔的评价,然后选中重点《克伦威尔传》,把这本传记的目录发给同学)
  (二)分人生历程、人生阶段。(这部分给学生充分阅读时间,人生横线的设计很明了清晰,2名同学记录回答,教师小结)
  (三)年轻时候的克伦威尔是怎么样的?(学生看事迹回答,语言简练,不拖沓,不延伸,严谨到位,优质学习)
  (四)议员时期的克伦威尔做了什么?(通过三幅图解答,治兵之道,进一步让克伦威尔形象丰富起来)
  (五)如何处置国王(这是一段高潮,引入了本人后一段话的论证,再引入了视频,再看文字记载,各方面的材料都为问题所用,并且感染性强)提问:民众对处决国王是一种什么态度?此处有一个小高潮,因为有思想上的不同点,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与脑海中的见解,原有的看法不同会有冲突点,而解决了冲突点才有了课堂亮点,学生也会有所成)
  (六)你代表克伦威尔,如何说服群众的想法。(学生自己看书,思考为什么一定要杀国王?)
  (七)300年后,1899年,有议员说要设立一个雕像,有议员说不行。你认为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看课文,说出想法,教师进一步提高,最终树立起来了,你作为首相,你如何说服一议员要树立起雕像。学生思考,尝试说明理由。)
  (八)在雕像中找细节。①关注所拿之处②为什么放在议会前面③为什么他的眼神是下垂回避的?(引出议会权利高于王权,回避查理一世的棺木,英国选择了国王与议会共有,引出不流血的革命和权利法案等。)
  (九)学了这节课再回去看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学生回答,谋略、果断、热血,教师希望学生也能有如克伦威尔一般的品质,学好课程。问题回到了最初的课前问题,上课前与上课后。学生心中有满满的内容充实了进去,这是一个很好的回环)
  该课例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预设问题层层深入。先行成自己的见解,后与之交流,改变已有的或产生矛盾冲突,然后予以论证。这样收获更加大。在课前同学们都会有一个预期或生活体验下的认知,如果课堂交流过于简单,与预期一样,学生会没有挑战而没有兴趣,如果课堂过难,也会因无法攀登而失去信心,只有将设置的问题与之抗衡,与学生的固有感受相似让他们似有所提升,这样才会有动力,有兴趣,有劲头。这是一门学问,值得慢慢摸索。
  二是以小见大。通过一座雕像,或通过一个人来述说英国那一阶段的历史,有针对性,以小见大。从小处着眼,放大历史。关注雕像的细节,关注设不设立,为什么立这个雕像入手。
  三是让学生懂得回到问题的原点,看看自己上课前与上课后是否有提升。
  这虽然是堂历史课,但观察具有智慧的人让课,让人赏心悦目。喟叹于他怎能如此厉害,反观自己,真是自愧不如。我想他的智慧始终是以学生为主体,把握学生的认知冲突这个出发点吧。他的环节设计总是牢牢地以学生的体验为抓手。我当谨记在心,以此自勉。
  程少堂老师在2003年提出语文味的课堂的概念后,经过十多年的提升与总结,提出“语文味”的前提条件是: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认为“语文味”的教学手段是:情感激发、语言品味、幽默点染。支持“语文味”的重要标志是: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主张“语文味”的最终本质是: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生发思想快乐,精神解放。这些理念与学生的认知冲突有直接联系,只有学生通过品味语言,突破已有的习得体验,才能自发出自由的情感体验与思想解放,才能达到师生共有的生命体验与语文味。
  燃烧火二:构建与巧用小组合作
  新的课堂教学“先学后教,小组合作”的模式,不是教师充分地说给学生听.而是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在纠正理解偏差时,还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纠偏过程。正如王荣文主任所提倡的“说给别人听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敢于并且善于在各种环境里、在任何人面前开口说话。是形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体现。如山东杜郎口中学的“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教学方式就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学生来讲课,教师靠边站”,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尝试、演示、练习的过程中充分地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北京第十一学校生物特级教师王春易意识到“教师讲得越多,学生自主的学习就越少”、“教师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自主钻研、思考、探究的意识就越弱”后,决定“放弃这个讲”,把“讲”的权力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用“我懂了你没懂的地方,我可以讲给你听,我不懂的我提出来,你讲给我听”的方式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王春易老师越来越意识到最好的学习是“给别人讲”。所以她在教室里拉上醒目的大条幅:“讲给别人听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浙江省海宁市鹃湖学校的初中科学老师费志明用“自主学习三人行”的课堂模式来组织学生“充分表述”,他将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组成三人一组,分别给予“呈现、纠错、评价”三种任务,主张学生有目的、有内容地说。他倡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要像老师那样讲”、“要比老师讲得更分明”。学生们认为这种学习模式“能够让自己及时发现学习中的漏洞,锻炼胆量,促使自己动脑筋”。 
  正因为这样,我校的课堂学习模式,分为6人一组,三个不同层次。有组织者组织讨论,学生发表意见,有记录员记录讨论成果。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起到相互勉励相互提升的作用。从而带动全班的学习实效。
  如苏教版新教材必修二《说书人》,教师在布置小组学习任务时,着眼于文中的两句话:一是“(说书)这无疑是一种贱业。”“贱”体现的哪儿,在文本中找到证据。二是“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为什么称之为“家”,从文本中找到理由?学生围绕这两句话,展开探讨与思辩,使文本的环节设置为三个节:品说书人的卑微;评说书人的价值;探作者浓浓的故乡情。最后讨论明确文本陨落的是生命、人情、传统文化;升华的是说书艺术、说书的执着精神、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反思。“说”是一门技艺,是一种方式,说的是古今轶事,说的是忠勇贤良。“书”是落墨成香,是聚页为章,是台上惊堂的木,是历史沉积的石。“人”是心酸的人,是没落的人,撇是行江湖的腿,捺是追未来的路。《说书人》是一个小城的回忆,是一个小人物的挽歌,更是一个归乡人的追寻。
  “教师的主要价值并不在于自己学科知识的丰富程度,而是在于自己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程度。”在教学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行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都有独立的、独到的见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是教学的着力点。在课堂反思中多问问:我这样上最大程度的发挥效率了吗?我这样上学生在课堂上会有生发了吗?我这样上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挥了吗?我这样上学生的知识落实了吗?不断的提问与反思,定能在课堂上提高课堂艺术。正如汪潮教授所说“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学生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课堂教学改革核心是改变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享受学习;方法是坚持以学定教、以学促教,先学后教、不学不教,坚持教与学的统一、坚持教为学服务;动力来自”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体、每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每个学生都有值得期待的精彩。用贤者的理念来引领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抓好“五个落实”:一是落实学生思考,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是落实学生观察分析,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三是落实学生表达,让学生内化知识;四是落实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五是落实学生归纳总结。在聚焦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的培养中,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希望在冰与火的交锋中,教师的懒性与惯性的这一冰层能不断的消融,在“先学后教、小组合作”的课堂模式这一火的炙热煅烧下,形成思想解放式的语文味。
  参考文献:
  [1] 梁青 “语文味”的内涵(《众里寻他千百度——语文味:概念演变与内涵升华》,《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4期
  [2]张毅:《论以“语文味”为逻辑起点的语文教育美学的构建》,《语文教学研究》2012年第9期。
  [3]于漪、刘远主编.程少堂著《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