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创造技法运用摭谈

【作者】 杨俊娇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第二中学



【正文】


       创造技法是指进行创造活动的方法与技巧,是在创造活动实践的基础上、利用创造活动的客观规律而总结形成的有利于导致创造性成果的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和。创造技法的学习与训练对于提高人的发明创造能力是有帮助的。可以说,创造技法的产生与普及在人类文化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揭开了创造的神秘面纱,使人们相信:创造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神秘活动,人人都能从事创造。基于此,笔者假设:如果中学生学习创造技法并能用于探究学习,那么将可以创造性地从事探究活动,能优化他们的探究过程。带着这一疑问,笔者做了一些初步研究:

  1.组织学生学习创造技法为了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笔者从关于创造技法的专著中筛选了几种典型的创造技法和应用实例,编了一份学习材料。然后,笔者鼓励学生报名参加实验,结果我教的两班学生兴致勃勃、没有不想参加的。于是,笔者专门安排课时对学生进行了培训,希望既能让学生认识到这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又能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学会一些创造技法及应用。培训的创造技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缺点列举法;②适应需求法;③希望发明法;④奥斯本检核表法;⑤智力激励法;⑥组合创造法;⑦动词提示检核表法。在这几种方法中,前三种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如缺点列举法,它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任何产品或事物,并将它们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列举出来,进而提出改进的方案,就可以形成富有创意的新设想,或产生新发明。在后四种方法中,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路。再如奥斯本检核表法,它是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提出的、曾被誉为创造技法之母的创造技法,内容包括以下9个方面:⑴有无其他用途?⑵能否借用?⑶能否改变?⑷能否扩大?⑸能否缩小?⑹能否代用?⑺能否重新调整?⑻能否颠倒过来?⑼能否组合?在创造过程中,人们若以检核表进行逐项思考,就会引导创造性思维的迸发,从而提出新的设想或创意。利用该表至少有两个优点──第一,检核思考是一种强制性思考,有利于突破不愿提问的心理障碍;第二,检核思考是一种多角度发散性思考,在广思之后再深思和精思,是创造性思考的规律。
  2.运用创造技法发现问题 当学生对创造技法有了初步认识和掌握后,笔者开始激励学生在实验中运用创造技法。笔者选择了人教版高中教材中“测定玻璃砖折射率”这个实验。之所以选它,主要是因为该实验简单易操作,便于学生课外探究。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由于受到创造技法的熏陶,就好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下子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实验中大头钉插得不竖直会带来误差,怎么改进?实验中使用木板大头钉不易插,怎么改进?实验时怎样防止玻璃砖移动带来误差?玻璃砖质地不均匀会带来什么后果?能否利用“插针法”测量其它形状玻璃砖的折射率?能否利用“插针法”测量液体的折射率?能否用细激光束代替大头钉?能否用三根大头钉测玻璃砖折射率?能否用两根大头钉测量呢?在测量时能否不用量角器呢?为什么在长方体玻璃砖的直角一侧看另一侧的东西,怎么也看不见?能否用玻璃砖来分离白光呢?……在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中,有的是笔者事先可以预见到的,但很多是富有个性或独特的问题,早已超出我的想象。学习和应用创造技法,确实能打开学生的思路,使整个实验过程充满开放和想象。
  3.运用创造技法解决问题在学生提出众多问题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详细地统计,然后在学生中公布,以供大家交流。最后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分组研究如何解决已提出的问题。如果自己提出的问题目前不便于研究,也可以研究别人提出的。在学生分组探究的过程中,创造技法再次帮了他们大忙,学生想出了各种各样解决问题的方案。现在分三个方面展现学生的部分成果:
  3.1实验装置改进
  有的学生提出将实验中所用木板改为一块有磁性的平板,这样可改进在木板上做实验时插不直的缺点;有的学生则想得更好,提出把木板换成一块平整的泡沫板或橡胶板,这样既省钱又好用来插大头钉;还有的学生则想到在木板上插针时,把刻度尺上有刻度的一边垂直木板放置,然后用它作参照物,插针时让大头钉和刻度尺上的刻度平行,就能较好地保证大头钉竖直。有的学生提出实验时在玻璃砖四周插四根大头钉,这样可防止玻璃砖的移动,带来不必要的误差;有的学生则想到在玻璃砖的下底面粘上双面胶,这样也可较好的防止玻璃砖的移动,便于作图和测量。
  3.2测量方法的创新或迁移
  在“测量玻璃砖折射率”实验中,用的是插针法,共用了四根针。学生在掌握了插针法后,利用已学过的创造技法进行了大胆地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种:
  3.2.1有不少学生提出还可以用本实验中的插针法,测量其它形状的玻璃砖,如半圆柱形玻璃砖或三棱柱形玻璃砖,等等。
  3.2.2三针法测量玻璃砖折射率。有三组学生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可以作光路,测出角度并求出折射率。
  3.2.3二针法测量玻璃砖折射率。有两组学生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方案。
  3.2.4利用插针法测量液体折射率。其中有一组同学利用创造技法,成功地把测量玻璃砖折射率的方法迁移到测液体折射率上,从而巧妙地解决了问题。
  3.3实验中特殊问题的讨论
  在实验中有些学生确实提出了一些稀奇古怪的特殊问题,例如:有几组学生都发现同一个现,在玻璃砖一侧P1处插一根大头针,但是在它的相邻另一侧却怎么也看不到P1的像,究竟是怎么回事?笔者激励他们进一步深入探究,后来终于被其中一组学生首先探明了究竟。
  纵观学生的探究过程,不难发现,当他们学会创造技法以后,提问的能力明显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优化。学生在猜想、设计实验和实验验证这些重要环节上,较他们以往的表现都有所突破,其中不乏创新之举,有的想法虽然不尽完美,但却很有创意、富有个性。在已实施的高中物理新课程中,无论哪个版本,编者都非常重视知识学习的过程,需学生探究的内容很多,这为广大教师指导学生应用创造技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大开方便之门。但愿有志于中华民族腾飞的同仁们,能在新课改中让更多的学生学会创造并勇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