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对初中思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作者】 支 丹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培训中心



【正文】


       “有效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有效性是教学的“命脉”,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那么,如何提高一向被学生认为枯燥乏味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升教师素质,注重教师人格示范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如果每个政治教师在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前能够很好地提升了自己的能力,我想也会对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性提供很好的帮助。思想品德课的威力是靠品德和真理的力量。真理和品德的力量是巨大的,课堂有效性是必需的,然而只有通过思想品德教师的人格示范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由此可见,政治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十分重要。
  首先,政治教师要具有优良的政治品格。在人格因素中,政治品格居于第一位。有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例如,教师讲社会责任时,自己却不求上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讲诚实守信,自己却极其虚伪;讲遵纪守法,自己却常常上课迟到早退,这样学生就会怀疑教育和教学的真理性,怀疑教师的人格和修养,这样的课堂也是在“演戏”。可见,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
  其次、政治教师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黄宗羲曾说过:“闻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信息、新观念迅速传播。政治教师必须善于不断认识,提高素质;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等。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得心应手;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也才能达到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另外,政治教师要具有无限的爱生之心。“感人者,莫过于情”。我国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政治课教学中忽略了这种情感的关爱,就等于抽掉了政治课教学的灵魂,政治教师只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教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二、更新教师观念,重视体现学生主体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认为课堂提问是教师的“专利”,回答问题是学生的“本分”。新课程教学倡导实践、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课堂应主要是学生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作用只是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效地发散和聚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这就要求更新观念,改变和丰富提问的方式,变以教师提问为主体为学生提问、生生发问为主,进而转化学生单纯被动接受提问,全方位感受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参与思考,释疑,在探究疑问中培养能力。  
  如在教学“消费者的人格”这一节内容时,我将书本上的案例改编成小品并让学生表演亲身体验当一名被侵犯消费权的消费者,然后提出问题并思考“该商场的做法是否妥当?为什么?”“如果我们遇到类似的情况,应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在我认为可以结束问题时,竟有一学生站起并提问:“如何在保障消费者权利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超市的损失?”一石激起千丛浪,学生纷纷出谋划策课堂气氛顿时活跃。由于这一教学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是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进来既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又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成为课堂“战争”的发起者,提出一个观点或话题,展开师生间,最好是生生间面对面的思想交锋,让所提的问题“效”果真正有效起来。
  三、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课堂兴趣
  俗话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提问也当如此,只有学生达到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意”、“达其辞”的最佳时机。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带入一定情感的意境中去,在学生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产生共鸣时提出问题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注意力,促进思维。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能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一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喜闻乐见的人物或事件,二是近期发生的重大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直观材料、轶闻趣事,或提供新闻、社会热点等情境,巧设悬念,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组织“学会行使监督权”这一教学内容时,我选择恰当的时机,给学生播放我省电视台对本地的重要工程之一“小清河清水工程”的报道实况,从政府的计划到“清水工程的实施情况到周围居民的不同反映……,学生看得兴致勃勃,兴趣盎然。此时,再提供问题进行探讨:你认为电视台对“清水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报道有何积极意义?在这种真实的情境之下,学生就产生了极大的思考兴趣。由于有了真实的生活情景,一下就把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同学们不再认为思想品德课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了。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注入活水,让学生在活水中畅游。而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要点燃的火把。这就要求在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时应具备一定的趣味性,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独特新颖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的兴趣,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悟、探索、升华。
  四、倡导激励评价,提高课堂活动实效
  关注人的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是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因此我们组织课堂活动都是为了学生能在活动中不断地反思、完善和提高自我。为此,我们应注重指导和评价的及时性,积极引导学生体验活动过程,对认知与收获及时总结反思,学会尊重和分享他人的成果,采用多元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和他评。比如:教师用鼓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手势,同学认同的鼓掌等,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明确的认可和鼓励,享受成功的体验。通过评价激励,更多的学生从活动中获得自信,在活动中发展技能,在活动中习得知识和经验,提高了学生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课堂活动的生命线,只有有效的活动才有存在的意义,因此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还要注意避免一些不可取的活动,如:低思维的课堂活动、目标重复的课堂活动、矫揉造作的课堂活动、无兴奋点的课堂活动、无关主题的课堂活动、过多的课堂活动等。只有这样课堂活动的实效才会真正体现出来。
  总之,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如果我们的课堂能让教师和学生都愉悦其中,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舒畅地完成教学,这样的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追求和谐课堂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