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如何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作者】 王贵林

【机构】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归兰水族乡阳和中心校



【正文】

  

      洋思中学蔡林森老校长说过:“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是学生通过自己体验获得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因此,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展示、合作、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在这个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体验知识、形成技能。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面对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

  1、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动起来,活起来
  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体会知识的内涵。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是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教师不要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教师不要亲自去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2、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角。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情感的交融,能让师生较容易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教师要主动、自觉地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教版初中新教材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十分有利。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人教版初中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初中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的课堂教学改革背景下的中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的思维相互之间得到碰撞,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这样的课堂让学生更加活跃、更加大胆,也更加自信。学生参与程度更高,学习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