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执教《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二》点滴感悟

【作者】 修 峰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第九初级中学

【摘要】教学《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二》的点滴感悟:小组合作为学生搭起交流互助的平台;教师应具备娴熟的驾驭课堂的管控能力。教师示范引领,学生亲身体验;合理利用多媒体参与教学,丰富教学呈现方式;相即板书,彰显学习内容。
【关键词】交流;对比;体会
【正文】
      学校的教学质量直接取决于老师,而老师的教学质量又直接取决于老师对教学的看法及实施过程,我们学校是通过校际公开课的方式来促使老师间相互交流的,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
  当我第一次拿到2013年审定的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材时,就震憾了。这版教材实用性更强了,对于学生来说更贴近生活实际了;对于教师而言,更便于开展教学了。学校每学期的公开课活动如期而至,我选择了《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二》这一课。本节课是操作活动课,我也按照事先预设的那样一步步开展教学。现就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流淌于以下文字。
  本节是操作活动课,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动手操作环节,自我感觉学生每一环节的操作上还是非常到位的,能很好地在全班的学生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就具体细节上有待商榷。
  一、 对新教材的把握上,领会不透彻
  上课前我对教材也做了很多工作,教材看了一遍又看一遍。并对以前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也做了解。目的也在于能吃透教材,明确教材设计的意图,生怕有些地方遗漏,或领悟的不到位,影响学生的学习。我在这节课上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教材呈现了这样三个问题:

















  我也是按照这样的流程引导学生去学习的,但是没能就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去进一步地思考,特别是第二个问题和第三问题,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间的相同点在画的方法相同;而不同点在于,第二个问题给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一部分,对称轴在图形上,第三个问题给出的图形是一个完整的图形,对称轴在图形之外)由于把这一环节给遗忘掉了,虽然学生也能明白怎么一回事,但是缺少了对知识的总结对比,这样也不利于学生慎密地去审视问题。教学后我突然意识到这一点真是有点对不起学生,太不应该了……
  二、 缺乏学生操作方法的比较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都有一套自己的操作方法,也能很顺畅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比如,对问题3的处理上体现的更是明显,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但是作为教师的我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上处理的欠妥当,没能把学生不同的操作方法尽数展现出来,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做进一步的总结归纳;没有与上两个问题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没有形成总结性的语言,这样也就意味着学生操作了,各有各的方法,没有对比就没有优劣。没能把操作上升到经验的高度。学生的操作只停留在了操作的层面。
  作为教师,在教学环节出现这样的问题,太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学生做了为什么不对其操作有更深层次的要求,去引导学生对操作进行反思,形成经验总结。这样学生以后再遇到相关问题,就可以提取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关注全体学生
  我们的教学方式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加上我们学校班级学生人数过多,所以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我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我把学生分成14个小组,每个小组有4—6名学生,但是在学生汇报操作成果时,没能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只能从中选一些比较有代表的展示给大家,我认为应该把大多数学生的想法尽可能的展示出来。因为有些孩子的想法非常特别,而且很实用,在这次教学中就有一个孩子的方法很好但我没能展示给大家,真是遗憾。
  四、 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具的碰撞
  从这节课的效果上看,能看出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很形象的展示了房子结构形成的效果图等等,而且有些地方也出现了动漫效果,但是也暴漏出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在展示之后,学生就看不到信息了,而传统的教具小黑板就能克服这个情况,学生始终知道刚刚学的是什么,这节课要学的是什么,看来适时把新技术和传统方式结合起来才能把教学上得更好。
  因此,我们的教学需要信息技术参与其中,但是传统的教学用具的好处我们更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以此来更好的为教学服务,相信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总之,教学无固定的模式,只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只要学生自愿身体力行,穿行在图形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通过身心的活动,将图形符号表征具象化、情境化,将生活世界中的感悟与发现概括化、符号化,使知识储备更丰富,能力更强。这也就达到了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