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实践
【作者】 周春丽
【机构】 广西桂林市灵川县潭下镇中心校
【正文】
在社会的细胞??——家庭中,许多父母以过去获取的知识和经验教育今天的独生子女,期望他们在未来的世界中获取成功,但实践中却表现出强烈的矛盾和冲突,且有愈演愈烈的尖锐发展态势,简要式、粗暴式、灌输式的教育或不了解孩子心理的强迫式教育已与“见多识广”的孩子理想管理相去甚远,自然效果是“讲得多,收效差”。弑亲、网瘾、叛逆等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事例见诸操作,警醒着敲打着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在学校的课堂上,老师如何做到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统一和深度的差异化输入,增强学生的眼球吸引力和是非判断引导力,对于当前来讲,确实不是一件轻松易得的事情。我在任六年级(3)班任班主任的一年实践操作中,自我感觉一些作法和经验收效蛮好,值得和大家一起探讨和分享。
1、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特征,因势利导心理健康。
就当前的生源来说,孩子来自四面八方,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以及接受能力都不尽相同,我建立了(3)班家长联系QQ群,(3)班校讯通,与家长常态上保持每月两次的信息联系或家访。并简单罗列了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于日记本上,与家长的联系也有简单记载。赞扬鼓励的,老师的一句话有时胜过家长的十句话,只有掌握了孩子的真实心理,合理引导学生走出非正常心理误区,我经常找孩子们谈心,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更注意发现孩子心理变化的苗头。把握住赏识的分寸,对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来说,都是事半功倍的。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翻版。如(3)班有个孩子叫广灵,人很聪明,但纪律总感觉比较散漫,老师交代的事情也经常不放在心上,比如经常忘戴红领巾等,后来通过跟他妈妈交流,才知道原来是受其父母影响,父母物质生活较安逸,对很多事情也没有过多要求,无所谓一样的,所以孩子也受影响。我对其进行教育后,孩子改掉不少毛病。
2、讲名人故事激励学生。
孩子们的心智尚处于发育成长阶段,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同时也易沾染不良习气,这就需要一些先进人物进入他们的视野,占据他们的心灵。孩子们喜欢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讲些故事,轻松接收知识。我就利用有限的个人私享时间收看阅读电视社会新闻和报刊先进人物专访,记准记牢典型事例,再利用课堂或班会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听,由于人物或事例新鲜,且有时就是身边人物,没有距离感,孩子们的认同感强,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如雷锋叔叔故事等,同时开展相关感想的作文评比,来巩固输入的正面成果。同时我与任课老师密切联系,掌握学生动态,适当布置些看似无用的有益性的课外作业。在孩子的乐趣中,最重要的是读书,讲故事不仅丰富了孩子的知识,而且能够成为引导孩子看更多书的桥梁,一本好书往往能够左右一个人的一生。如我经常选择性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出些小题目,口头测试孩子心理的第一感觉,孩子们非常喜欢,这样既了解了心理健康与否,又活跃了气氛。
3、利用班级学习小组提高孩子学习兴趣。
一位菜农母亲对我说:“孩子的心是块空地,种什么长什么。”我十分赞同。部分现代妈妈们过分的溺爱变成了“母害”,她们走不出代替、满足、看管的误区,更有甚者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造成孩子很大的精神负担和心理阴影。班上增设书法兴趣学习小组,美术小组等。同时,我善于及时总结评比,如所有大小活动亲力亲为,并拍摄照片放在电脑上给同学看,并发到家长QQ群,提高孩子和家长的兴趣点,使孩子有归属感和成就感。
二、现场体验,助力“雏鹰”振翅
百闻不如一见,一个只拘泥于书本的人,会变得目光短浅,头脑狭隘,不可能成为有创见的人。教育的目的是应尽最大努力去培养完善的人,这是所有父母及施教者应尽的责任。学生的各种能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操作力都是通过实践获得的,这也是孩子心智成熟的磨练过程。我非常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魅力的塑造,努力创造机会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1.徒步到敬老院为老人居所搞卫生,自愿捐款捐物为老人改善生活。
走出校园到敬老院去,参观老年生活,为老人打扫卫生,帮老人整理房间,为老人捐款捐物,培养孩子爱心,树立远大理想。
2、联合特殊学校,合办主题班会
为开展好主题班会,我制作了一份“幸福是什么”的问卷调查表,80%的孩子回答“我幸福”(父母爱我,我有吃有穿,家庭会议可做主,身体健康等),只有20%的孩子回答“我不幸福”(家庭残缺,父母不爱,经济紧张,不愿学习,上网成瘾等)。为了给孩子一个直观的感觉和心灵的震撼,我让孩子们观看残疾儿童的影视片,配合“幸福是什么”的主题班会。目的是想让(3)班的孩子真正感觉到我们作为一个正常健全的人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以后要更加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更加努力地学习,我班同学看得认真,并蒙上眼睛,亲身体验了盲童的部分生活,最后要求学生写观看后感,同学们的作文写的很有真情实感,表达了“我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的深切感受。
结语
通过以上这些有益的探索,六年级(3)班的学生的勇气价值、独立意识、心理承受力和精神卫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家庭、学校的配合教育。我们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灵塑造,让我们孩子拥有更灿烂的笑容,更广阔的胸襟,更强健的身心!
现代素质教育给了我们一个最伟大的启示,那就是能够全面锻炼自我,深度挖掘人类的潜力,为心灵打开一扇健康向上的窗户。实践证明,聪明和愚笨,善良和邪恶都是环境的产物。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没有单纯、善良的真实,就没有伟大。”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也说过:“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它可使盲人感觉到,聋子闻到。”针对当前小学生接触面较广、吸收信息渠道广泛,但心智发育不全、明辨是非判断力较差等现状,我在小学六年级(3)班开展了一系列的针对心理健康和教育的专题辅导,在学生中树立了“崇尚真善美,鄙视假丑恶”的风气,防御和抵制了社会不良思潮的渗透和侵蚀。
一、不做“鸡妈妈”的替身在社会的细胞??——家庭中,许多父母以过去获取的知识和经验教育今天的独生子女,期望他们在未来的世界中获取成功,但实践中却表现出强烈的矛盾和冲突,且有愈演愈烈的尖锐发展态势,简要式、粗暴式、灌输式的教育或不了解孩子心理的强迫式教育已与“见多识广”的孩子理想管理相去甚远,自然效果是“讲得多,收效差”。弑亲、网瘾、叛逆等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事例见诸操作,警醒着敲打着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在学校的课堂上,老师如何做到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统一和深度的差异化输入,增强学生的眼球吸引力和是非判断引导力,对于当前来讲,确实不是一件轻松易得的事情。我在任六年级(3)班任班主任的一年实践操作中,自我感觉一些作法和经验收效蛮好,值得和大家一起探讨和分享。
1、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特征,因势利导心理健康。
就当前的生源来说,孩子来自四面八方,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以及接受能力都不尽相同,我建立了(3)班家长联系QQ群,(3)班校讯通,与家长常态上保持每月两次的信息联系或家访。并简单罗列了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于日记本上,与家长的联系也有简单记载。赞扬鼓励的,老师的一句话有时胜过家长的十句话,只有掌握了孩子的真实心理,合理引导学生走出非正常心理误区,我经常找孩子们谈心,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更注意发现孩子心理变化的苗头。把握住赏识的分寸,对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来说,都是事半功倍的。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翻版。如(3)班有个孩子叫广灵,人很聪明,但纪律总感觉比较散漫,老师交代的事情也经常不放在心上,比如经常忘戴红领巾等,后来通过跟他妈妈交流,才知道原来是受其父母影响,父母物质生活较安逸,对很多事情也没有过多要求,无所谓一样的,所以孩子也受影响。我对其进行教育后,孩子改掉不少毛病。
2、讲名人故事激励学生。
孩子们的心智尚处于发育成长阶段,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同时也易沾染不良习气,这就需要一些先进人物进入他们的视野,占据他们的心灵。孩子们喜欢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讲些故事,轻松接收知识。我就利用有限的个人私享时间收看阅读电视社会新闻和报刊先进人物专访,记准记牢典型事例,再利用课堂或班会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听,由于人物或事例新鲜,且有时就是身边人物,没有距离感,孩子们的认同感强,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如雷锋叔叔故事等,同时开展相关感想的作文评比,来巩固输入的正面成果。同时我与任课老师密切联系,掌握学生动态,适当布置些看似无用的有益性的课外作业。在孩子的乐趣中,最重要的是读书,讲故事不仅丰富了孩子的知识,而且能够成为引导孩子看更多书的桥梁,一本好书往往能够左右一个人的一生。如我经常选择性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出些小题目,口头测试孩子心理的第一感觉,孩子们非常喜欢,这样既了解了心理健康与否,又活跃了气氛。
3、利用班级学习小组提高孩子学习兴趣。
一位菜农母亲对我说:“孩子的心是块空地,种什么长什么。”我十分赞同。部分现代妈妈们过分的溺爱变成了“母害”,她们走不出代替、满足、看管的误区,更有甚者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造成孩子很大的精神负担和心理阴影。班上增设书法兴趣学习小组,美术小组等。同时,我善于及时总结评比,如所有大小活动亲力亲为,并拍摄照片放在电脑上给同学看,并发到家长QQ群,提高孩子和家长的兴趣点,使孩子有归属感和成就感。
二、现场体验,助力“雏鹰”振翅
百闻不如一见,一个只拘泥于书本的人,会变得目光短浅,头脑狭隘,不可能成为有创见的人。教育的目的是应尽最大努力去培养完善的人,这是所有父母及施教者应尽的责任。学生的各种能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操作力都是通过实践获得的,这也是孩子心智成熟的磨练过程。我非常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魅力的塑造,努力创造机会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1.徒步到敬老院为老人居所搞卫生,自愿捐款捐物为老人改善生活。
走出校园到敬老院去,参观老年生活,为老人打扫卫生,帮老人整理房间,为老人捐款捐物,培养孩子爱心,树立远大理想。
2、联合特殊学校,合办主题班会
为开展好主题班会,我制作了一份“幸福是什么”的问卷调查表,80%的孩子回答“我幸福”(父母爱我,我有吃有穿,家庭会议可做主,身体健康等),只有20%的孩子回答“我不幸福”(家庭残缺,父母不爱,经济紧张,不愿学习,上网成瘾等)。为了给孩子一个直观的感觉和心灵的震撼,我让孩子们观看残疾儿童的影视片,配合“幸福是什么”的主题班会。目的是想让(3)班的孩子真正感觉到我们作为一个正常健全的人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以后要更加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更加努力地学习,我班同学看得认真,并蒙上眼睛,亲身体验了盲童的部分生活,最后要求学生写观看后感,同学们的作文写的很有真情实感,表达了“我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的深切感受。
结语
通过以上这些有益的探索,六年级(3)班的学生的勇气价值、独立意识、心理承受力和精神卫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家庭、学校的配合教育。我们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灵塑造,让我们孩子拥有更灿烂的笑容,更广阔的胸襟,更强健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