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作者】 陈玉红
【机构】 新疆五家渠第一中学
【摘要】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法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它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它非常适合被用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本文就信息技术课中运用教学法的现状、“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含义、任务的设计、学生探索任务以及师生评议任务操作情况,并结合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法;任务驱动
【正文】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比较新的课程,教学模式还不明确,合适的教学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许多教师是将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照搬到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太适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教学效果很不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建设主义理论前提下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采取小组谈论与探索的方式,对学习任务开始分析与讨论,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表到里,从易到难,逐渐地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要采取评价方式进行总结与分析,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里,对学习的内容与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的精神。
一、 设置“任务”时的几个注意事项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例如,我省编写的《信息技术》教材“学着做”、“试一试”、“动手做”等就包含了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
例如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这一课,能使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输入和存储资料,学会利用计算机的资源管理功能对文件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整理、建立以及重命名文件(夹)、保护文件等,能迅速查找和提取自己计算机内存储的信息;通过比较和实际体验,感受对信息进行数字化编码、存储和管理的优势,认识到数字化是信息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家里,可以帮助父母管理计算机上的文档、照片等,整齐有序。
(三)“任务”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差异
“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四)“任务”设计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五)“任务”设计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设计 “任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同时,在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面应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的“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
二、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产生学习迁移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他们求知欲和好奇心旺盛的时期,因此,很多学生喜欢独立地获取知识,设计“任务”时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和研究式的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研究、创新,利用各种资源,通过不同渠道,方法收集各种素材,再用不同的工具软件制作具有个性特色的作品。 如:学习画图程序可结合语文课文,设计绘制课文插图的任务,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用。
学习七年级上册,《如何获取图片》这一课,能使学生根据学科学习和其他活动需要,分析所需的信息及其类型,讨论确定合适的信息来源(如他人、书籍、报刊杂志、光盘、录像、电视、因特网等),学会从不同的信息来源搜集资料的方法(如实验、调查、访谈等)。对信息搜集过程进行一定的规划,初步形成信息需求分析的意识和习惯。可以为班级制作手抄报、黑板报等搜集丰富多彩的资料,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才能实现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旭明编著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
[2]钟柏昌 《“任务驱动”教学中的误区及浅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3年10月
[3]王峰 《谈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3年4月
[4]教育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000年11月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比较新的课程,教学模式还不明确,合适的教学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许多教师是将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照搬到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太适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教学效果很不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建设主义理论前提下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采取小组谈论与探索的方式,对学习任务开始分析与讨论,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表到里,从易到难,逐渐地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要采取评价方式进行总结与分析,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里,对学习的内容与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的精神。
一、 设置“任务”时的几个注意事项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例如,我省编写的《信息技术》教材“学着做”、“试一试”、“动手做”等就包含了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
例如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这一课,能使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输入和存储资料,学会利用计算机的资源管理功能对文件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整理、建立以及重命名文件(夹)、保护文件等,能迅速查找和提取自己计算机内存储的信息;通过比较和实际体验,感受对信息进行数字化编码、存储和管理的优势,认识到数字化是信息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家里,可以帮助父母管理计算机上的文档、照片等,整齐有序。
(三)“任务”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差异
“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四)“任务”设计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五)“任务”设计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设计 “任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同时,在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面应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的“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
二、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产生学习迁移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他们求知欲和好奇心旺盛的时期,因此,很多学生喜欢独立地获取知识,设计“任务”时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和研究式的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研究、创新,利用各种资源,通过不同渠道,方法收集各种素材,再用不同的工具软件制作具有个性特色的作品。 如:学习画图程序可结合语文课文,设计绘制课文插图的任务,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用。
学习七年级上册,《如何获取图片》这一课,能使学生根据学科学习和其他活动需要,分析所需的信息及其类型,讨论确定合适的信息来源(如他人、书籍、报刊杂志、光盘、录像、电视、因特网等),学会从不同的信息来源搜集资料的方法(如实验、调查、访谈等)。对信息搜集过程进行一定的规划,初步形成信息需求分析的意识和习惯。可以为班级制作手抄报、黑板报等搜集丰富多彩的资料,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才能实现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旭明编著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
[2]钟柏昌 《“任务驱动”教学中的误区及浅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3年10月
[3]王峰 《谈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3年4月
[4]教育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00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