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幼儿本土民族音乐欣赏教学

【作者】 王利民

【机构】 广西那坡县教育局教研室

【摘要】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教学,是让幼儿通过倾听音乐,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如何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对幼儿开展本土民族音乐欣赏教学是我们每一个幼儿园教师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幼儿;民族音乐;欣赏教学
【正文】
  音乐欣赏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指通过聆听音乐作品获得审美享受的音乐活动,通过欣赏可以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协调能力,丰富幼儿的想象能力,提高幼儿艺术素养和审美认知、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教学,是让幼儿通过倾听音乐,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实质就是情感的审美培养。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如何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对幼儿开展本土民族音乐欣赏教学是我们每一个幼儿园教师的重要课题。
  一、以了解为前提,做好欣赏活动前的准备
  1. 了解作品。音乐欣赏要从了解音乐作品开始,音乐欣赏往往是以优秀的音乐作品为载体,优秀的音乐作品凝聚着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和感人的艺术美,但要选择符合幼儿特点的音乐作品则要老师做好充分的准备。组织好每一个欣赏活动都需要教师进行认真地分析和节选,选择形象鲜明、能为幼儿所接受的音乐作品让他们来欣赏。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接受水平出发,以生动、具体、直观的音乐形象展现给幼儿,调动幼儿的兴趣,幼儿的情绪体验也是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民族音乐尤其如此。
  2. 了解幼儿。幼儿是欣赏音乐的主体,因此所选择和提供的欣赏素材必须与幼儿的认知经验、情绪体验相吻合。我们广西那坡县是壮族聚居地,这里居住的壮族人民以黑服饰为美,所以自称“黑衣壮”,黑衣壮人民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在日常生活中,结婚、节庆、生日宴会、劳动之余等等无处不存在悠扬的本土民歌歌声。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孩子们受到民族音乐的美感的熏陶,所以对“黑衣壮”的本土音乐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这对在幼儿园开展本土音乐欣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多样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有兴趣地进行欣赏
  1.开展活动,欣赏民族音乐美
  (1)创设情境,引人入情。幼儿园小朋友在课堂上的注意时间一般在十分钟左右。幼儿生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那么在二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如果老师不创设良好的情境和氛围,没有欣赏要求,对幼儿放任自流,那就出现欣赏课老师在讲,幼儿在发呆的现象,达不到欣赏的目的。所以在开展本土音乐欣赏课时,老师要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才能吸引幼儿专心聆听音乐,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比如从故事引入欣赏,幼儿园的小朋友很喜欢听故事,在欣赏黑衣壮本土音乐《黑枪舞》时,老师将“黑枪舞”的舞曲起源于古代的部落战争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抓住幼儿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孩子了解到这支曲子的内容表现的是“黑衣壮”人民为了生存而抵御异族部落的入侵,经过英勇的抗击,“黑衣壮”最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人们舞动黑枪尽情庆祝,跳起“黑枪舞”来迎接凯旋归来的勇士这样的一个故事情节来引导幼儿进行欣赏,这样幼儿就很容易理解音乐的内涵,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
  (2)视觉参与的图画与图谱教学。音乐感知活动不仅仅是听觉感知的活动,而是一种多感知通道协同活动的感知获得。其中,视觉对儿童的音乐感知效果来看,具有重要的支持、强化作用。因此我们在日常的音乐欣赏过程中十分重视和强调视觉辅助材料在活动中的作用,以图谱为辅助手段吸引幼儿投入到音乐之中,帮助幼儿体验和领悟音乐,激发幼儿独特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从而达到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目的。
  图谱是音乐活动中幼儿所喜欢的一种使音乐形象化的教学图像,它能形象、直观地帮助幼儿感受音乐旋律的变化和曲式的结构,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获得对音乐作品完整的印象,使幼儿的感知更具体、生动,更易于与乐于接受。如在《捶布歌》的欣赏活动中,老师将歌曲的乐谱以图谱的形式准备好教具。首先老师用捶布的木槌形状作为图示,强音用大的木槌图标示,弱音用小的木槌图标标示,这样就让幼儿很明显地分辨出乐曲中的强弱音。同时,还让孩子们自己创造性地运用其他图标来标示,有的幼儿用大脚印和小脚印做标示,有的孩子用长木条和短木条做标示;还有一个孩子是用红喇叭花和白喇叭花标示,她说,红喇叭花表示强烈的强音,白喇叭花表示比较安静的弱音。孩子的思维是活跃的,通过活动的延伸,孩子们有了更多的创造性活动,这不但加强孩子对音乐地理解,更是拓展了孩子的思维。
  图谱以生动的形式呈现,直观、形象地展现了音乐内容,在图谱中,表现了中跳跃的节奏,幼儿看着图谱就能说出或跳出相应的节奏、节拍与节奏变得简单,使较复杂音乐的记忆过程变得直观、生动、易学。我们利用图谱对幼儿感官刺激,采用幼儿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创造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和探索,不断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敏感性和表现力,让每个幼儿都从自己的创造中得到正面反馈的机会,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以显性的教育和隐形的熏陶相结合,从而提高孩子的音乐鉴赏能力。
  (3)动作参与的体态律动等游戏教学。体态律动与游戏都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将之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运用于民族民间音乐活动中是很好的教学手段。在欣赏《黑枪谣》的活动中,节奏节拍与乐句的理解是难点,教师采用了幼儿分组律动与游戏的办法,帮助幼儿理解乐曲的乐句,以及感受乐曲的节拍与节奏。例如音乐的前奏比较悠扬,并伴有黑衣壮音乐的过山腔的调子,我们就让孩子用本地壮话对着喊“哎……贝侬(亲人)哎……”“哎……嘛啦嘛啦(来了来了)……”,在互相对喊话中,幼儿分组进入游戏角色,游戏可分男孩组和女孩组,孩子们拿着“黑枪”,进行对抗性的游戏,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体会到《黑枪瑶》的震撼,因为是对抗性的分组游戏,孩子们的兴趣很高,达到了理解音乐情境和内涵的目标。
  2. 创设情境,感受本土音乐美
  情境可以勾勒出一个人的内在感觉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音乐教学所特有的情感境界。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种可让幼儿视、听、感、触、动的环境氛围,师幼共同分享音乐所蕴含的情感世界。幼儿本身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音乐欣赏的水平必须在情境中进行,在情境中提高,在情境中升华。一般来说,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由作品本身的需要、幼儿的欣赏习惯和年龄特点等因素决定,创设情境的方法也有很多种。
  (1)利用幼儿园的“黑衣壮”风情园做为音乐欣赏的环境。《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与音乐相适应的环境氛围,才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因此创设民族民间音乐活动场景、营造宽松愉快的音乐氛围,让幼儿充分感受音乐,是开展音乐活动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创设与民族民间音乐内容相适应的场景和富有民间文化气息的氛围,让幼儿有身入其境的感觉。例如:在《家园》活动中,为了帮助幼儿感受这一民间音乐作品的内涵,欣赏欢乐气氛和美好情景,体验黑衣壮民族文化,教师组织幼儿到本园黑衣壮民族风情园开展活动,风情园按照黑衣壮民居布置的活动室,在活动室内中准备了民族服饰、黑枪舞课件以及黑枪,营造出一种舞蹈和游戏气氛。
  创设与民族民间音乐相适应的整体教育环境。《纲要》把培养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作为艺术领域目标之一”,要求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因此,在幼儿学习民族民间音乐中,要创设整体教育环境,在不同的教育活动中渗透此内容,让幼儿自由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教师的课前知识准备就是在社会课中让幼儿欣赏各种民族舞蹈等等。
  (2)利用自然音效创设情境。音效是指现代音乐欣赏教学中,为了提高幼儿的兴趣而选用的生活中的自然音响素材。例如,利用废旧易拉罐互相敲击,用空矿泉水瓶装上黄豆粒或小石子等发出的声音,敲击铁桶发出“雷电声”,揉搓塑料布模拟“风雨声”,等等。音效创设出的情境既能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活动氛围,又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如在大班开展古诗新唱欣赏活动《那坡春早》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易拉罐、塑料袋、小响瓶、旧报纸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孩子们利用这些物品模仿歌曲中的各种声音,有效地利用各种物品和声音源创设教学情境,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意境,增强了幼儿对作品的理解、体验和感受。效果非常好,孩子们的兴趣也很高,到达了预期的效果。
  3.深入实地,感受民族音乐的震撼
  为了更好地开展本土民族音乐欣赏活动,我们还组织孩子到“黑衣壮”山寨体验生活。当孩子们穿上“黑衣壮”的服饰,请当地的群众给孩子们表演民歌和民间舞蹈,当孩子们和当地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一起唱起“黑衣壮”民歌、跳起舞蹈,他们的情绪高涨,很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歌的情景、歌的意境之中。孩子们对音乐的感受不在是抽象的,而是实在的,感知的,这样的教育活动效果非常好。
  综上所述,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过程。幼儿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途径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意境,丰富他们的听觉感知,扩大音乐视野,激发幼儿浓厚的欣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同时也为传承本土民族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