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语文教学中怎样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主观能动性

【作者】 岑冰剑

【机构】 贵州省都匀市石龙中心校



【正文】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行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是培养正确学习方法的首要条件。作为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掌握学习方法。指导语文学习方法应从基础抓起。应首先指导学生根据文体特征抓住重点。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要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语文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学会想象。因为想象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方式,它能冲破时空的限制。

  一、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
  如果没有想象,“科学就停止了思维。这样组织教学可能会影响教学进度,但是,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如在教学《口技》一课,借助多媒体播放人们入睡之后狗叫声、妇人哈欠、丈夫说梦话、小儿大啼哭,大火燃烧等等声音,引起学生注意力并展开想象,进入情境。使学生了解到口技是一项杂技节目,知道演员们用口腔发声来模仿各种各样的声音。如虫、鸟、走兽的各种鸣叫,枪炮大作火车启动等,以加强真实感,感受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如阅读记叙文,要搞清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的顺序,文中重点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在整体感知的情况下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线索,感受文章的情感等;阅读说明文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弄清说明的对象,准确抓住说明事物的具体特征,分析、识别文章的说明方法,并弄清其在文中的作用;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的作者的倾向,并在审美层次上对作品中人物形象及塑造方法,情节结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判断等。
  其次,指导学生学会抓住文章中关键词语或句子,培养从小处着眼去把握大局,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文章总是表现某种思想或某种感情,这种思想或感情更多时候是从细微处表现出来的,有时是一个动作,有时是刹那间的心理活动,有时是一个颇为奇特的用词,并且这样的表现恰恰是最真实的,最贴近文章的主旨的。比如在《背影》一文中,《背影》的内容是写父亲。儿子写父亲,可以入文的很多,但作者只把“父亲的背影”作为主要着笔点;父亲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常看到的,现在写的却是使作者非常感动的一个背影;父子俩在南京耽搁了一天多时间,期间定有很多经历,但文章只写了父亲去买桔子,爬上那边月台时的背影,以及父亲下车走去,混入人群里的背影。因为这两个背影储蓄着感人的父亲爱惜儿子的深情,表现了文章的主旨,所以阅读这篇散文时,应重点剖析“望父买桔”的“背影”这一细节,体味父亲对儿子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深切的爱子这心。又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少年鲁迅对阿长感情深化过程,就必须抓住阿长的行为、动作、语言等描写,特别是文章的最后一 段语言,最能体现鲁迅的感情。
  二、要有可行创新的教学方法 
  教服从于学,教服务于学,教法服从于学法; 课堂中应尽可能使知识的传授接近于知识最初获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有主动的质疑,有主动的探索,有积极的求异,有丰富的联想等,教师应致力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着力改变教育单向传输知识的做法,变“注入式”为“探究式”。我在教学《狼》这一课时,就恰当地运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当提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问题时,学生纷纷独立思考、发挥自己丰富的联想力,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结果有的学生摄取信息的能力强,从阅读提示中找寻到“遇狼一一惧狼——御狼——杀狼”的故事链条,有的学生是自己做了高度总结,不过是把“惧狼”说成了“怕狼”、把“杀狼”说成了“毙狼”、“劈狼”等,对于这些不同的意见,我都予以一一充分肯定,并给予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也恰到好处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教学方法应弘扬“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提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变“注人式”为“启发式”教学。创新教学方法还包括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综合各法之长。教学中几种方式交替进行,变换使用。能时时给学生一种崭新的思路,一种崭新的启示,使学生始终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积极的参与状态。
  三、要注意课内外相结合
  结合作文教学,遵循语文教科书中安排的一些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来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在实践活动中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接受磨炼。通过亲身的实践、感受,积累直接经验,体会科学的精神、体会学习方法、体会做人的道理,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有东西可写,在生活中学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组织学生办黑板报、手抄报,教师把活动的计划告诉学生,至于稿件的来源、版面的设计均由学生完成。这样学生投身于整个活动之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有的学生给自己的小报起了“春韵”“浪花”等有意思的名字,这也是一种创新意识。评报也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受成就,增强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转第86页)
(上接第99页)
  四、提高素质 扩展阅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艰难的活动过程。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在日积月累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多接触语言环境,选择最佳的方法,并做到综合运用,多法配合,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文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在教学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一定能提高。
  语文素质的高低与阅读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要注重阅读。读不但能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对所学的字词加深巩固,而且还能提高阅读写作的能力。要重精读和齐读 :精读,就是纵向钻研,它不仅可以整体把握,还可以了解细节,熟悉内容,学习写作特点并逐章、逐段、逐句剖析字词。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它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在课堂上教师就已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学生一起有目标、有表情、有语调、有节奏地全身心投入地读。这种读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需要学生长期在朗读中得到感悟。如六年级下册《藏戏》一课,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播放一段藏戏视频让学生欣赏到了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之后,我让学生齐读课文开头三个自然段、结尾21自然段,用这样的朗读气势再次感受藏戏的无穷魅力和中华文化的悠久。
  除此以外还可以进行跳跃式阅读。1、读重点句段,读中欣赏美的词句,为写作积累素材。2、熟读,是学生消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3、表情读,能充分发展自我,表现自我。4、扩读,教师结合教学实际,选择与本课作者、时代、等类似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观察、分析。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自学能力。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教学要有创新,技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要有创新,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才能使他们成为跨世纪的合格接班人。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