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巧设情境 有效学习
【作者】 李洪波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院上镇中心中学
【正文】
针对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密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创设这样的情境:一上课,我便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数字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不用计算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你们可以用手中的计算器去验证。”游戏开始了,学生们争先恐后,有的想难倒老师,说的数比较大,但我却对答如流。学生们都震惊了:“为什么老师比计算器还快呢?”惊叹之余,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呢?老师又有什么绝招呢?”学生们都急于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老师的引领下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
二、冲突情境,在“悱”中“疑”
“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认识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反复渐进过程。在新课引入时,教师应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那些与已有的知识所不同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心理上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时,我提出 “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长方体”?你能总结处什么规律?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折叠的过程和折叠后的图形来建立表象,再通过动手“折一折”活动来验证猜想,让学生在反复的展开和折叠中,经历和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过程,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建立展开图中的面与长方体或正方体中的面的对应关系,渗透转化和对应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并且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发现与成功的喜悦。
三、故事情境,在“听”中“思”
学生的好奇心强,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讲数学知识发现的故事、有关数学家的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此基础上学习数学知识,并接受思想教育。
如教学“无理数”时,我在课堂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故事到此戛然而止,我问学生:“这个故事能讲完吗?它有什么特点?”学生听了故事,求知欲望猛涨,很容易理解了“依法不断无规则重复出现”的含义,为新课的学习扫清了障碍,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教学“勾股定理”时讲古代系绳故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从故事中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激励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决心。
四、活动情境 ,在“动”中“学”
教师注意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挖掘学生的生活素材,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与数学知识有关的活动,构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方式去发现、研究数学问题。学生亲身经历了学习过程,掌握了数学知识,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初步认识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领会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
例如在教“利率应用题”时,可以开展模拟银行存贷款的活 动。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有的小组扮演银行角色,公布各档存贷款的利率,另一些小组扮演储户或借贷款角色。储户向银行存款,借贷户向银行借款,并且提出问题:向银行存或借一定数量的钱,且知道存或借多少时间,要银行计算每笔存款或借款的利息。在活动一段时间以后,扮演银行和扮演储户的两种角色相互交换,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利息的计算。
五、实验情境 ,在“做”中“感”
《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面前,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有些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在实验的情境中进行有效学习。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创新思维发展的空间,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六、生活情趣,在“趣”(下转第84页)
(上接第100页)中“思”
有道是:“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出金字塔,走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如,如为迎接圣诞节的到来,九年级一班想做欲一种圣诞老人的帽子其帽身是圆锥形弧长10cm,底面半径r=5cm,全班共45个同学,你能算一算至少需多少平方米的材料吗?可见,这种与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对学生而言,有着一种多么强烈的亲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七、竞争情境 ,在“比”中“合”
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教师设计一些数学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创设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的情境,让学生之间开展竞赛,比准确、比速度、比技巧。通过竞赛,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例如在有理数运算教学中,可以设计“夺红旗、限时练习、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小组对抗、擂台赛等”比赛形式,使枯燥的运算变成生动活泼的竞争,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便设计小组接力赛——首尾相接的游戏。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每个接到卡片的学生,用上一个同学的得数接下去编一道算式(加、减法都可以),然后传给下一位学生,各组学生同心协力争第一。首尾相接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活动效果好,这个游戏给学生提供了熟练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机会,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以上仅是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点滴体会,事实上,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很多,不管用哪种方式来创设,只要在教学中贯切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孩子们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这就是我们数学教学所应努力追求的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数学情境化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积极参与,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挥想象思维的作用,培养创新能力。最主要的是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下面浅谈一下我对数学情境创设的几点探讨。
一、悬念情境,在“奇”中“问”针对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密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创设这样的情境:一上课,我便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数字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不用计算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你们可以用手中的计算器去验证。”游戏开始了,学生们争先恐后,有的想难倒老师,说的数比较大,但我却对答如流。学生们都震惊了:“为什么老师比计算器还快呢?”惊叹之余,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呢?老师又有什么绝招呢?”学生们都急于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老师的引领下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
二、冲突情境,在“悱”中“疑”
“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认识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反复渐进过程。在新课引入时,教师应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那些与已有的知识所不同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心理上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时,我提出 “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长方体”?你能总结处什么规律?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折叠的过程和折叠后的图形来建立表象,再通过动手“折一折”活动来验证猜想,让学生在反复的展开和折叠中,经历和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过程,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建立展开图中的面与长方体或正方体中的面的对应关系,渗透转化和对应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并且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发现与成功的喜悦。
三、故事情境,在“听”中“思”
学生的好奇心强,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讲数学知识发现的故事、有关数学家的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此基础上学习数学知识,并接受思想教育。
如教学“无理数”时,我在课堂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故事到此戛然而止,我问学生:“这个故事能讲完吗?它有什么特点?”学生听了故事,求知欲望猛涨,很容易理解了“依法不断无规则重复出现”的含义,为新课的学习扫清了障碍,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教学“勾股定理”时讲古代系绳故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从故事中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激励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决心。
四、活动情境 ,在“动”中“学”
教师注意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挖掘学生的生活素材,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与数学知识有关的活动,构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方式去发现、研究数学问题。学生亲身经历了学习过程,掌握了数学知识,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初步认识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领会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
例如在教“利率应用题”时,可以开展模拟银行存贷款的活 动。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有的小组扮演银行角色,公布各档存贷款的利率,另一些小组扮演储户或借贷款角色。储户向银行存款,借贷户向银行借款,并且提出问题:向银行存或借一定数量的钱,且知道存或借多少时间,要银行计算每笔存款或借款的利息。在活动一段时间以后,扮演银行和扮演储户的两种角色相互交换,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利息的计算。
五、实验情境 ,在“做”中“感”
《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面前,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有些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在实验的情境中进行有效学习。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创新思维发展的空间,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六、生活情趣,在“趣”(下转第84页)
(上接第100页)中“思”
有道是:“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出金字塔,走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如,如为迎接圣诞节的到来,九年级一班想做欲一种圣诞老人的帽子其帽身是圆锥形弧长10cm,底面半径r=5cm,全班共45个同学,你能算一算至少需多少平方米的材料吗?可见,这种与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对学生而言,有着一种多么强烈的亲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七、竞争情境 ,在“比”中“合”
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教师设计一些数学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创设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的情境,让学生之间开展竞赛,比准确、比速度、比技巧。通过竞赛,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例如在有理数运算教学中,可以设计“夺红旗、限时练习、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小组对抗、擂台赛等”比赛形式,使枯燥的运算变成生动活泼的竞争,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便设计小组接力赛——首尾相接的游戏。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每个接到卡片的学生,用上一个同学的得数接下去编一道算式(加、减法都可以),然后传给下一位学生,各组学生同心协力争第一。首尾相接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活动效果好,这个游戏给学生提供了熟练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机会,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以上仅是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点滴体会,事实上,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很多,不管用哪种方式来创设,只要在教学中贯切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孩子们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这就是我们数学教学所应努力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