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探索提高小学生计算正确率的途径

【作者】 苏第甲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百南乡中心小学



【正文】

  

      数学运用于生活最常用的知识是数的计算,这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培养学生准确、熟练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且新教材对计算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不仅要求计算正确、迅速,更突出计算方法是否合理、简便,灵活,注重口算、笔算、估算等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使用各种计算方法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计算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令人担忧:不是看错数字,就是写错数字,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漏写符号,或是加法忘了进位,减法忘了退位,减法当加法做,乘法做成了除法等等。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并不高,相反,由于计算错误而导致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很多,有的甚至因此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为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通过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逐步改进和完善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在此,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一、透彻理解基础知识,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明确怎样算,即考虑这道题运用什么数学概念、性质、公式、法则等。而学生只有在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的前提下,才可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形成计算技能。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比如,有的学生对于简单的乘法口诀都不熟悉,那么,在计算时,势必会出现计算速度较慢,正确率较低的状况。又如,有的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不能正确和灵活运用,便会出现25×(40+8)=25×40+8=1000+8=1008或35×7.5+35×2.5=(35+35)×(7.5+2.5)这样的错误。有的则是公式不熟练,例如:已知一个三角形地底是3米,面积是12平方米,求高是多少米?有的学生用12÷2÷3=2(米),这是因为对公式不理解造成的。当然,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基础知识变得越来越丰富,有的学生就会出现知识混淆的现象。这时,我们教师切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从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开始,运用 知识迁移,不断深入。比如,学生在计算8.4÷0.35=2.4,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对于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不理解。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除 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关键是什么?使学生明确: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接下去,再让学生思考如何转化?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商不变的规律把 8.4÷0.35转化成840÷35,而不是84÷35,由此认识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两位,位数不够时,添零补足。 只有明确了算理,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此类题型的基本方法。
  二、有效加强必要练习,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关键。
  为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技能,加强练习也是必要的。正如“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但对于练习的设计,要注意科学性,讲究实效。
  1.加强口算训练 ,切实打好基础。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又是训练思维敏捷性的良好手段。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和速度的高低,与他口算能力的强弱是成正比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加强口算的教学和训练,切实打好基础。
  (1)加强口算算理教学、介绍口算的方法
  (2)重视基本口算的练习、激发口算的兴趣
  小学口算,最基本的是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表内乘除法学生只要熟记口诀,准确率就会很高,而20以内的加减法相对就难一些。必须加强训练,如每天坚持练习3~5分钟,长期坚持下去;运用游戏、竞赛的形式练习,激发学生口算的兴趣;重点问题集中练,好生差生分层练的方法,以达到熟练、准确、脱口而出的程度。
  2.注重对比训练,消除思维干扰。
  对于容易混淆的计算问题,或者为突出新知识的特征,一般在复习课中,相机安排对比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对比帮助沟通与辨析,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知识的内涵、特点和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鉴别能力,克服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使学生养成认真看题,仔细解题的良好习惯。
  3.重视错例分析,克服典型错误。
  学生计算出现了错误,就一定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计算错误的原因,寻找错误的根源,及时改正过来。对于重复犯的某种错误,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组织学生一起观察、思考、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治病”又 “防病”的目的。平时,我们就要根据学生计算中的错误随时登记,分析归类,有针对性地反复练,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此外,课堂提问、课堂练习、板演、作业批改等都是反馈信息的良好途径。
  4.熟记常用数据,加快计算速度。
  在四则运算中,如果学生熟记一些常用数据,则可以较好地掌握计算技能技巧,有助于学生计算能力达到“正确、迅速、灵活”地要求。
  (1)和、积为整十、整百、整干的特殊数据要熟记,如:2.5+7.5=10,63+37=100,25×4=100,125×8=1000 。
  (2)分母是2、4、5、8、10、16、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3)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一位数的积及与12、15、16、25几个常见数的积。
  (4)理解和掌握有关“0”和“1”的计算特征,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三、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
  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不是很成熟,观察的方法还需要继续完善,我们除了思维的训练,方法的引入,以及必要的练习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下转第97页)
(上接第101页)也是非常重要的。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我们也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从而不断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比如,可以采取游戏、比赛等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计算能力。
  2.增强学生学习的毅力
  计算本身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久而久之,有的学生便会产生抵触情绪。教学中,我们可以给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家的故事。比如,通过介绍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数学,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学生学习的毅力,培养勤奋学习的良好品质。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保障,所以,教学中尽量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从学生的书写上很容易看出他做题时的认真程度,往往有些字迹潦草的作业,错题相应地就比较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要求书写整洁,把数字写规范,而且要让学生坚持不懈地长期练下去。
  (2)培养认真计算的习惯,做题时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一看:做题前,先完整地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进行初步感知;二想:在看清题目的基础上,弄清数据的特点与运算之间的关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确定运算步骤;三算:每算一步,要及时“回头看”;四查:检查方法是否合理,数据运算符号是否抄错,括号、小数点是否漏抄,计算结果是否写错。
  (3)培养耐心验算的习惯。学生在计算完题后,要及时地进行检查、验算,一看运算顺序是否正确;二看计算过程是否有误。同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不同的验算方法。
  总之,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好的事,我们还要注意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仔细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时纠正错误,有效防止错误,并持之以恒地做好计算教学工作,教学无止境,计算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