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论思品课生活化目标实现的措施
【作者】 徐安伦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保华镇保华中学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适应新课改要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只有正确定位,让教学的策略更具生活的真实,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才能达到思品课堂生活化的目标。【关键词】思想品德;生活化;高效;课堂
【正文】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在初中阶段,国家为了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而设置了思想品德课程。据此“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表述明确的写进了课程性质中,这一表述鲜明体现了思品课程的德育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及其课程的德育性,着力打造生活化、高效益的思品课堂。那么,如何打造生活化、高效益的初中思品课堂呢?笔者针对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导入新课生活化即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话题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家,温馨的港湾》一课,我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我想有个家》、《常回家看看》,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感受家中的温情和快乐,体会家的重要性以及父母的关爱。听完歌曲之后,我随即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讲述最能体现自己家庭温馨的一件事,并画出自己的“亲情树”。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二、创设情境生活化即创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学生生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等实际情况,在课程内容中引入生活案例,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实施教学。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如果我们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感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切入口,学生就能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掌握学习主动权,体验思想品德学科的魅力。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思品学科知识和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思品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进而对思品学科产生亲切感。例如在《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交流在我们身边存在着哪些诱惑?哪些属于不良诱惑?回忆自己曾经受到过哪些不良诱惑并谈谈对这些不良诱惑,如果不能自觉抵制,会产生哪些危害?我们应如何抵制?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拓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引导学生创造和体验生活的过程。
三、创设教学问题生活化即创设有思维含量的,学生颇感兴趣的教学问题,教材给予我们的只是一个话题,生活才是学生的真实世界。
基于生活的感受而又不拘于生活的细节,是让课堂生活化的一个根本着陆点。为此,平时的教学可以充分注意到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生活中选取情境,在有机提炼、再创造、深加工的基础上,设置能够引起学生注意、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思考、辨析、提升和回归,做到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例如,《做情绪的主人》一课时,直接引入生活事件:期中考试后,今晚要开家长会了,而自已的考试成绩又不理想。在吃晚饭时,你的心情怎样?带着这种心情,你做事情的效果怎样?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又会怎样?像这样一开始就让学生直面自己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 思考情绪问题, 无疑有助于课题的展开。还可以引发学生回忆,反刍已有的生活经验。例如,《新生活新起点》一课,我们尝试着让学生重现已往小学生活的画面,回忆自己小学老师、同学之间的一言一行,再闭起眼睛体验走进新学校的第一天生活。使学生在回忆、体验和比较中发现初中生活中吸引他们的人、事、物,激发他们对新学校生活的热爱,从而激活学生已有表象,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总之,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坚持从生活中来,回归学生的生活中去,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开展教学活动生活化。即围绕学生关注的生活中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事,热点时事,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大事,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和所要讲的课的知识、理论和观点结合起来,巧妙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一般情况下,学生对身边的事、重大事件是比较关注的,只要我们设置合理的生活情景,学生的情绪就能一下子调动起来,参与度明显提高,都能积极地参与问题的讨论。教师要善于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点,认真引导,要放得开,又能及时收得拢,通过启迪来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热情,激发他们从生活中寻求答案的学习主动性。例如《责任对于你我他》一课时:三年前的姚明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身份和责任?现在的姚明身份和责任有哪些变化?三年前后姚明的身份和责任的变化告诉我们什么?在《让社会给我投赞成票》一课时,让我们把目光投向“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女孩孟佩杰”。孟佩杰是怎样承担责任的?孟佩杰为什么能承担如此重任呢?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也要承担责任,我们该怎么做呢?思想品德课的“生活探究”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民主、和谐、创新的氛围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自主地能动地运用眼、耳、口、手、脑进行观察、分析、综合、类比、联想、概括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新方法,从而形成概念,掌握基本道理,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
五、布置课后作业生活化即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
从书本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最终是为了运用于生活中。教学也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显现出教育的力量。学生品德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连续性、系统性的教学行为,通过学生德行渐进发展和积累,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基于这种思考,一节课的课尾不能戛然而止,而应富有创意地向生活实践中延伸,体验生活多样化。例如,在《珍爱生命》这一课后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养一个小动物或植物去实践去体会。要求我们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所学内容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总之,打造“生活化、高效益”的思品课堂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源泉。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离现实世界较远,更与学生的生活相脱节的现象。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思品课教学中力争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中去”,多关注生活,多从周围世界寻找事例、材料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为课堂教学服务,让生活在课堂中再现,让课堂在生活中生动。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理念下政治课的问题教学体验《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 2011年08期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在初中阶段,国家为了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而设置了思想品德课程。据此“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表述明确的写进了课程性质中,这一表述鲜明体现了思品课程的德育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及其课程的德育性,着力打造生活化、高效益的思品课堂。那么,如何打造生活化、高效益的初中思品课堂呢?笔者针对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导入新课生活化即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话题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家,温馨的港湾》一课,我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我想有个家》、《常回家看看》,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感受家中的温情和快乐,体会家的重要性以及父母的关爱。听完歌曲之后,我随即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讲述最能体现自己家庭温馨的一件事,并画出自己的“亲情树”。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二、创设情境生活化即创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学生生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等实际情况,在课程内容中引入生活案例,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实施教学。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如果我们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感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切入口,学生就能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掌握学习主动权,体验思想品德学科的魅力。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思品学科知识和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思品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进而对思品学科产生亲切感。例如在《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交流在我们身边存在着哪些诱惑?哪些属于不良诱惑?回忆自己曾经受到过哪些不良诱惑并谈谈对这些不良诱惑,如果不能自觉抵制,会产生哪些危害?我们应如何抵制?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拓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引导学生创造和体验生活的过程。
三、创设教学问题生活化即创设有思维含量的,学生颇感兴趣的教学问题,教材给予我们的只是一个话题,生活才是学生的真实世界。
基于生活的感受而又不拘于生活的细节,是让课堂生活化的一个根本着陆点。为此,平时的教学可以充分注意到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生活中选取情境,在有机提炼、再创造、深加工的基础上,设置能够引起学生注意、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思考、辨析、提升和回归,做到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例如,《做情绪的主人》一课时,直接引入生活事件:期中考试后,今晚要开家长会了,而自已的考试成绩又不理想。在吃晚饭时,你的心情怎样?带着这种心情,你做事情的效果怎样?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又会怎样?像这样一开始就让学生直面自己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 思考情绪问题, 无疑有助于课题的展开。还可以引发学生回忆,反刍已有的生活经验。例如,《新生活新起点》一课,我们尝试着让学生重现已往小学生活的画面,回忆自己小学老师、同学之间的一言一行,再闭起眼睛体验走进新学校的第一天生活。使学生在回忆、体验和比较中发现初中生活中吸引他们的人、事、物,激发他们对新学校生活的热爱,从而激活学生已有表象,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总之,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坚持从生活中来,回归学生的生活中去,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开展教学活动生活化。即围绕学生关注的生活中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事,热点时事,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大事,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和所要讲的课的知识、理论和观点结合起来,巧妙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一般情况下,学生对身边的事、重大事件是比较关注的,只要我们设置合理的生活情景,学生的情绪就能一下子调动起来,参与度明显提高,都能积极地参与问题的讨论。教师要善于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点,认真引导,要放得开,又能及时收得拢,通过启迪来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热情,激发他们从生活中寻求答案的学习主动性。例如《责任对于你我他》一课时:三年前的姚明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身份和责任?现在的姚明身份和责任有哪些变化?三年前后姚明的身份和责任的变化告诉我们什么?在《让社会给我投赞成票》一课时,让我们把目光投向“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女孩孟佩杰”。孟佩杰是怎样承担责任的?孟佩杰为什么能承担如此重任呢?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也要承担责任,我们该怎么做呢?思想品德课的“生活探究”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民主、和谐、创新的氛围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自主地能动地运用眼、耳、口、手、脑进行观察、分析、综合、类比、联想、概括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新方法,从而形成概念,掌握基本道理,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
五、布置课后作业生活化即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
从书本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最终是为了运用于生活中。教学也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显现出教育的力量。学生品德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连续性、系统性的教学行为,通过学生德行渐进发展和积累,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基于这种思考,一节课的课尾不能戛然而止,而应富有创意地向生活实践中延伸,体验生活多样化。例如,在《珍爱生命》这一课后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养一个小动物或植物去实践去体会。要求我们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所学内容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总之,打造“生活化、高效益”的思品课堂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源泉。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离现实世界较远,更与学生的生活相脱节的现象。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思品课教学中力争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中去”,多关注生活,多从周围世界寻找事例、材料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为课堂教学服务,让生活在课堂中再现,让课堂在生活中生动。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理念下政治课的问题教学体验《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 2011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