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品德教学中的四个“关注”
【作者】 刘丽艳
【机构】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实验小学
【摘要】儿童的品德养成只有扎根于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才能实现,这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通过现实生活来引领儿童的成长,才能让课堂成为培养儿童道德认知与情感的主要场所,成为师生道德生命成长的沃土。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强调四个“关注”。【关键词】关注资源;关注体验;关注对话;关注实践
【正文】
儿童的品德养成只有扎根于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才能实现,这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为什么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国家那么重视、学校那么投入、教师那么辛苦,而品德教育的实效性依然不高呢?没有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背离了学生的品德发展寓于现实生活的常理,是最主要的原因。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通过现实生活来引领儿童的成长,才能让课堂成为培养儿童道德认知与情感的主要场所,成为师生道德生命成长的沃土。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强调四个“关注”,即关注资源、关注体验、关注对话和关注实践,以此促进儿童道德生命的自由生长。
一、关注资源
资源是道德教育之泉,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优秀的课程资源有助于直接提升品德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一定要以生为本,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开发与利用好课程资源。
1、活化教材资源
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和对教材的正确解读。教材是实施品德教学最主要的课程资源,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利用教材中的信息是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的第一步。怎样做到合理利用呢?教材资源是丰富的,我们既不能“照单全收”,也不能“全盘遗弃”,而要有所取舍。要根据当地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环境,适时适量地补充符合学生需要的鲜活资源;要针对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立足课标要求,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进行合理的补充和调整。
2、精选生活资源
学生是课程资源的主体,品德教师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挖掘和提炼生活中的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例如教学《我换牙了》一课时,我选择了自己在课间抓拍的一组本校一年级小朋友咧嘴欢笑的照片,上课时通过幻灯片予以播放。没想到,这组生活镜头引起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理想的学习状态。由此可见,教师留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细节中去捕捉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将学生的真实生活引入课堂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3、勤于搜集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搜集整理资料的好习惯,既有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更有利于他们今后的持续发展。教师应教给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如向家长、邻居了解,看书查询,上互联网搜集下载等。在搜集资料后,要引导学生学会取舍、归类,帮助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搜集与运用资料有始有终,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这样,课堂上就不仅仅只有教师的“一桶水”,而是在几十个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确保师生都处于一个信息来源极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环境中。
4、创生优质资源
生成性是生活化品德教学的根本特色之一,它需要教师及时捕捉课堂中生成的有价值信息,迅速提炼成有用的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与高效。如教学《让眼睛更明亮》一课,小孩子对于眼睛近视了有哪些不方便缺乏认识,我就把戴眼镜的两位听课老师请上讲台,让学生现场调查采访,问一问他们近视的原因,说一说近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不便。这两位“眼镜”老师的话,让孩子们受到很大触动,爱眼意识就这样悄悄地播种在幼小的心灵。由此可见,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点,创生优质资源是完全可能的,往往能带给我们意外的惊喜。
二、关注体验
儿童对生活的认识和社会性发展源于真切的体验和感悟,只有通过活动让孩子们自己去实践、体验、感悟,他们才能真正学有所获。体验是活动教学的核心,能触动孩子心灵的体验活动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引发学生内心的体验和感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我的做法是:
1、故事渗情,引发体验
故事具有明显的教育效果,它以独有的情节吸引着学生,以蕴含的道理感染着学生,因此,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离不开故事的辅助。在教学《放飞和平鸽》一课时,我将教材里著名画家毕加索二战期间愤然创作和平鸽的详细经过补充完整,以故事的形式生动地讲给学生听,并让学生课后搜集二战期间令人难忘的有关和平的故事,然后以故事会的形式分享收获,既让学生了解了历史,训练了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又加强了他们对世界和平的认识和向往,让他们情动之余,懂得加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2、借助游戏,合作体验
在教学中安排一些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既能让学生玩得愉快,又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获得情感体验。例如教学《不让一个小伙伴掉队》一课,开课时,我设计了“贴鼻子”游戏,第一次点四名学生上台,由于蒙住了双眼,四名同学虽尽力了,可还是没完成任务。第二次点八名学生上台,两人一组,其中一人蒙住双眼,另一人扶住他或指挥他,两人合作后,不一会就贴好了鼻子。通过两组活动对照,让学生体验到朋友的可贵,体验到在朋友的帮助下能快速、准确地达成目标,珍惜友谊、珍惜朋友的情感在活动中得以培养。游戏活动使品德课堂呈现出亮丽的风景。
3、创设情境,感悟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和运用各种情境,可以引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和体验,感同身受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例如教学《节约水和电》一课,我课前准备好情境表演的相关道具,在学习“停水那天”这一话题内容时,直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先出示“停水通知”——将要停水一天,再由学生选择相关道具,自由组合,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设想这一天会发生的事,进行即兴表演。然后交流展示,小结评议,重点放在学生能否抓住停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不便上。学生在表演中深刻感悟到水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了水的宝贵,很自然地引出下一个话题——节约用水。
三、关注对话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对话。通过对话,让师生互相打开心扉,产生心灵的触动,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使我们的教育如春雨润物般滋润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心灵不断成长,从而达到教学要求,取得教学效果。因此,老师要具有营造对话氛围的能力。
1、善于引发话题
作为综合课程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涉及的领域广,话题多,需要的知识储备量大,学生往往不知从何思考,从何说起,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引发话题的能力。首先,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引发话题,使学生所学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其次,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常常会因为观点的分歧和认知的差异而产生矛盾冲突,作为引导者,教师可以巧借“矛盾”,引发学生的争论,通过适当的“颠簸”,形成思想的碰撞,迸发智慧的火花,使学生明白事理,积淀经验。
2、善于推波助澜
学生的品德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的传递过程,而是通过其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所以课堂上教师应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点拨,推波助澜,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教学《假如我是他……》一课时,我先鼓励学生讲出过去与同学闹矛盾的事,然后将心比心,尝试着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对方的感受,学生真实、坦诚地展露了自己的心情,该怎样化解过去的矛盾呢?我灵机一动,创设了“真情告白”活动,让学生把平时想对某个同学说但又不好意思说的话借助“友情卡”来表白,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由于善于捕捉契机,课堂教学不留痕迹地被引向了更高的层次。
3、善于提升认知
由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低,接触新生事物少,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既要联系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同时又要高于生活,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爱惜每一张纸》一课时,学生对节约用纸与保护环境的关系缺乏认识。这时,我通过课件展示了造纸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到树木是造纸的原料,爱惜纸张就是在爱惜树木、保护森林资源,而保护森林资源就是在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又通过板书帮学生提升认知:爱惜每一张纸,就是在为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尽一份力。保护环境需要付出行动,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行动方案,比如:利用废纸盒制作小礼物,少使用餐巾纸、一次性筷子等,把环保行动拓展到课外,实现了教育的升华。
四、关注实践
很多教师抱怨现在的孩子,课堂上说时激动,过后不见行动。其实反思我们的教学,教师重视课前备课、重视课堂教学、重视预设与生成,但是有多少教师关注了最能反映教学效果的学生的日常表现?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心动,但课后他们能否行动?其实,从心动到行动,只是一步之遥,这就是课后实践。
1、课后延伸,自我内化
教师有意识地将课堂学习的主题延伸、拓展到课堂之外,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于学生的整个生活,不仅有利于儿童在生活中内化道德认识,而且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如教学《家人关爱我》一课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爱的回报”活动,比如:调查了解长辈的生日、爱好、愿望,经常对家人说“谢谢”、“我爱您”等感恩的话,为家庭承担一项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学会坚持,给长辈送上一份生日礼物等,以此巩固学生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对促进学生的品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体验得愈多,情感就愈丰富、愈精彩,随着这种体验和情感的累积与升华,学生才能彰显闪光的思想,课程目标才能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养。
2、参与实践,走向社会
儿童品德的养成,不是课堂四十分钟能够一蹴而就的。品德课程本身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为此,我们应树立“社会就是大课堂”的大德育观,沟通课内外、校内外多种渠道,整合课堂教学、少先队活动、家庭教育、社会服务等多方力量,以活动为载体,以生活为本源,开放思想,有创意地开展德育实践,使课堂教学最终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如果说实践活动是“土壤”,那么德育的“花卉”必定生于其中。进行课外实践活动的路径很多,可以参与社会调查,访谈有关人物,动手做做实验,参加公益活动,设置为他人服务的“岗位”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经受磨砺,便可收获意想不到的体验效果,绽放出耀眼的思想花朵。
总之,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主张德育课堂更加贴近儿童,贴近现实生活,解决儿童的实际问题,促进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同时,倡导把品德课的小课堂融入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大课堂,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活动、体验、实践,让德育之花在孩子心中悄然绽放,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儿童的品德养成只有扎根于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才能实现,这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为什么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国家那么重视、学校那么投入、教师那么辛苦,而品德教育的实效性依然不高呢?没有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背离了学生的品德发展寓于现实生活的常理,是最主要的原因。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通过现实生活来引领儿童的成长,才能让课堂成为培养儿童道德认知与情感的主要场所,成为师生道德生命成长的沃土。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强调四个“关注”,即关注资源、关注体验、关注对话和关注实践,以此促进儿童道德生命的自由生长。
一、关注资源
资源是道德教育之泉,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优秀的课程资源有助于直接提升品德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一定要以生为本,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开发与利用好课程资源。
1、活化教材资源
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和对教材的正确解读。教材是实施品德教学最主要的课程资源,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利用教材中的信息是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的第一步。怎样做到合理利用呢?教材资源是丰富的,我们既不能“照单全收”,也不能“全盘遗弃”,而要有所取舍。要根据当地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环境,适时适量地补充符合学生需要的鲜活资源;要针对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立足课标要求,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进行合理的补充和调整。
2、精选生活资源
学生是课程资源的主体,品德教师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挖掘和提炼生活中的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例如教学《我换牙了》一课时,我选择了自己在课间抓拍的一组本校一年级小朋友咧嘴欢笑的照片,上课时通过幻灯片予以播放。没想到,这组生活镜头引起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理想的学习状态。由此可见,教师留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细节中去捕捉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将学生的真实生活引入课堂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3、勤于搜集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搜集整理资料的好习惯,既有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更有利于他们今后的持续发展。教师应教给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如向家长、邻居了解,看书查询,上互联网搜集下载等。在搜集资料后,要引导学生学会取舍、归类,帮助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搜集与运用资料有始有终,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这样,课堂上就不仅仅只有教师的“一桶水”,而是在几十个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确保师生都处于一个信息来源极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环境中。
4、创生优质资源
生成性是生活化品德教学的根本特色之一,它需要教师及时捕捉课堂中生成的有价值信息,迅速提炼成有用的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与高效。如教学《让眼睛更明亮》一课,小孩子对于眼睛近视了有哪些不方便缺乏认识,我就把戴眼镜的两位听课老师请上讲台,让学生现场调查采访,问一问他们近视的原因,说一说近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不便。这两位“眼镜”老师的话,让孩子们受到很大触动,爱眼意识就这样悄悄地播种在幼小的心灵。由此可见,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点,创生优质资源是完全可能的,往往能带给我们意外的惊喜。
二、关注体验
儿童对生活的认识和社会性发展源于真切的体验和感悟,只有通过活动让孩子们自己去实践、体验、感悟,他们才能真正学有所获。体验是活动教学的核心,能触动孩子心灵的体验活动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引发学生内心的体验和感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我的做法是:
1、故事渗情,引发体验
故事具有明显的教育效果,它以独有的情节吸引着学生,以蕴含的道理感染着学生,因此,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离不开故事的辅助。在教学《放飞和平鸽》一课时,我将教材里著名画家毕加索二战期间愤然创作和平鸽的详细经过补充完整,以故事的形式生动地讲给学生听,并让学生课后搜集二战期间令人难忘的有关和平的故事,然后以故事会的形式分享收获,既让学生了解了历史,训练了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又加强了他们对世界和平的认识和向往,让他们情动之余,懂得加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2、借助游戏,合作体验
在教学中安排一些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既能让学生玩得愉快,又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获得情感体验。例如教学《不让一个小伙伴掉队》一课,开课时,我设计了“贴鼻子”游戏,第一次点四名学生上台,由于蒙住了双眼,四名同学虽尽力了,可还是没完成任务。第二次点八名学生上台,两人一组,其中一人蒙住双眼,另一人扶住他或指挥他,两人合作后,不一会就贴好了鼻子。通过两组活动对照,让学生体验到朋友的可贵,体验到在朋友的帮助下能快速、准确地达成目标,珍惜友谊、珍惜朋友的情感在活动中得以培养。游戏活动使品德课堂呈现出亮丽的风景。
3、创设情境,感悟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和运用各种情境,可以引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和体验,感同身受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例如教学《节约水和电》一课,我课前准备好情境表演的相关道具,在学习“停水那天”这一话题内容时,直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先出示“停水通知”——将要停水一天,再由学生选择相关道具,自由组合,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设想这一天会发生的事,进行即兴表演。然后交流展示,小结评议,重点放在学生能否抓住停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不便上。学生在表演中深刻感悟到水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了水的宝贵,很自然地引出下一个话题——节约用水。
三、关注对话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对话。通过对话,让师生互相打开心扉,产生心灵的触动,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使我们的教育如春雨润物般滋润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心灵不断成长,从而达到教学要求,取得教学效果。因此,老师要具有营造对话氛围的能力。
1、善于引发话题
作为综合课程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涉及的领域广,话题多,需要的知识储备量大,学生往往不知从何思考,从何说起,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引发话题的能力。首先,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引发话题,使学生所学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其次,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常常会因为观点的分歧和认知的差异而产生矛盾冲突,作为引导者,教师可以巧借“矛盾”,引发学生的争论,通过适当的“颠簸”,形成思想的碰撞,迸发智慧的火花,使学生明白事理,积淀经验。
2、善于推波助澜
学生的品德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的传递过程,而是通过其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所以课堂上教师应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点拨,推波助澜,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教学《假如我是他……》一课时,我先鼓励学生讲出过去与同学闹矛盾的事,然后将心比心,尝试着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对方的感受,学生真实、坦诚地展露了自己的心情,该怎样化解过去的矛盾呢?我灵机一动,创设了“真情告白”活动,让学生把平时想对某个同学说但又不好意思说的话借助“友情卡”来表白,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由于善于捕捉契机,课堂教学不留痕迹地被引向了更高的层次。
3、善于提升认知
由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低,接触新生事物少,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既要联系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同时又要高于生活,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爱惜每一张纸》一课时,学生对节约用纸与保护环境的关系缺乏认识。这时,我通过课件展示了造纸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到树木是造纸的原料,爱惜纸张就是在爱惜树木、保护森林资源,而保护森林资源就是在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又通过板书帮学生提升认知:爱惜每一张纸,就是在为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尽一份力。保护环境需要付出行动,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行动方案,比如:利用废纸盒制作小礼物,少使用餐巾纸、一次性筷子等,把环保行动拓展到课外,实现了教育的升华。
四、关注实践
很多教师抱怨现在的孩子,课堂上说时激动,过后不见行动。其实反思我们的教学,教师重视课前备课、重视课堂教学、重视预设与生成,但是有多少教师关注了最能反映教学效果的学生的日常表现?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心动,但课后他们能否行动?其实,从心动到行动,只是一步之遥,这就是课后实践。
1、课后延伸,自我内化
教师有意识地将课堂学习的主题延伸、拓展到课堂之外,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于学生的整个生活,不仅有利于儿童在生活中内化道德认识,而且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如教学《家人关爱我》一课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爱的回报”活动,比如:调查了解长辈的生日、爱好、愿望,经常对家人说“谢谢”、“我爱您”等感恩的话,为家庭承担一项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学会坚持,给长辈送上一份生日礼物等,以此巩固学生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对促进学生的品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体验得愈多,情感就愈丰富、愈精彩,随着这种体验和情感的累积与升华,学生才能彰显闪光的思想,课程目标才能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养。
2、参与实践,走向社会
儿童品德的养成,不是课堂四十分钟能够一蹴而就的。品德课程本身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为此,我们应树立“社会就是大课堂”的大德育观,沟通课内外、校内外多种渠道,整合课堂教学、少先队活动、家庭教育、社会服务等多方力量,以活动为载体,以生活为本源,开放思想,有创意地开展德育实践,使课堂教学最终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如果说实践活动是“土壤”,那么德育的“花卉”必定生于其中。进行课外实践活动的路径很多,可以参与社会调查,访谈有关人物,动手做做实验,参加公益活动,设置为他人服务的“岗位”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经受磨砺,便可收获意想不到的体验效果,绽放出耀眼的思想花朵。
总之,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主张德育课堂更加贴近儿童,贴近现实生活,解决儿童的实际问题,促进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同时,倡导把品德课的小课堂融入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大课堂,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活动、体验、实践,让德育之花在孩子心中悄然绽放,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