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改善学习方法,培养团队精神——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初探

【作者】 吴嘉红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菜坝镇初级中学校

【摘要】近几年,新课改的实施使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广泛地得到了应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课堂已经逐渐成为优等生展示自我的平台,由于他们的学习能力以及沟通能力都非常的强,所以,在小组组合作学习中他们处于主导地位。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组合作;策略
【正文】
  合作学习作为当今国际教育改革的主流模式之一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探索和运用。而且,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合作学习方式将在新课程实施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与传统教学相比,它们有着许多质的不同。下面根据自己教学的体验,具体谈谈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认识。 
  一、改变观念,及时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那么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如何处之?
  首先,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确定三维目标。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更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可见新课改关注的是人的发展,而非仅仅是知识的获得。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有针对性地确定三维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明确这些目标在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如何体现,使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有效地改善学习方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教师作为总调度师应参与到学生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把学生的思维拉上正轨。但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做到“三不”:参与而不干预、引导而不控制、帮助而不包办。比如,我在执教《羚羊木雕》一课时,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文章以‘可是,这能全怪我吗’的问句结尾,你认为这一件事怪谁呢?这件事情怎样处理更妥当?你赞同文中谁的观点?”有一个小组开始争执,而其中一方的观点来自于初读文本之后的主观臆断,我发现这一问题后,并没有指责,而只是作了提醒“有了观点,那么就到文本中去寻找依据,让你的观点能站得住脚”,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深入文本,形成正确的结论。争执不再出现,输的一方心服口服,合作学习有了实效。
  二、优化分组,营造氛围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程度是有差异的,因此合理的分组是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首要条件。分组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我在分组时,首先让学生分析自己的特长,接着我根据他们的提供的资料进行统计归类,分为书面表达强、口头表达强、有组织领导能力、有绘画书写特长等等;然后进行合理分组,这样就保证了每个小组包含了各种能力的学生,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又为全班各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的竞争创造了条件。
  我所教的班级人数有所不同,各班班主任按照“异质同组,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就分为了6个小组,力求组与组综合能力均衡发展,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又便于公平竞争。同时根据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合理分工,由小组成员民主协商,每组选出一名大组长、学科组长等,明确各职责及相关要求,落实组员责任制,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
  营造小组合作氛围,我们班每个小组都有固定的黑板展示区和固定的小组展示区,让每个小组讨论制定自己组的组名,口号,并在小组展示区呈现出来,同时作为小组合作成果展现的地方,使学生都能在合作群体中担任起应尽的职责,逐渐体会到群体合作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
  三、精心设计、有效合作
  1、课前预习:利用前一天下午辅导课的时间,以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学习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2、预习展示:新课讲授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前一天的预习问题答案。展示的时间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有所区别:有时是一上课就将预习问题解决掉;有时是按照教学安排逐个解决预习问题。展示时,对各小组的预习成果加以点评。
  3、教师讲授:在预习的基础上,对本节课的“精髓”内容加以讲授。讲授时注意了关注全体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力所能及”的问题,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问时形式也不尽相同:有时是指定学生回答,针对性较强;有时是指定小组回答,请小组派出代表解释阐述;有时是抢答,旨在提优。
  4、当堂演练:练习的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是指定不同小组水平较低学生将课后的练习及习题在黑板上板演,教师指导、点评,小组竞争。学习辅导员讲解互助,保证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知识点、形成基本技能、积累基本经验。
  5、交流研讨: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补充习题》、《探究训练》等教辅上的难题。有结论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讲解,小组之间交流、碰撞、争论,得出最佳解题思路,教师加以点拨提升,总结规律。
  6、总结评价:根据各个小组预习、练习、研讨等方面的表现加分,总结评价。 
  四、洞察学生合作需要的时机
  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小组合作学习,在平常的教学中,老师要经常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然而学生的合作热情并不高。原来老师都以为是在方法上出了问题,后来终于有一学生道破了天机;老师,这些问题我们不用讨论也都知道,为什么还要讨论?原来如此,学生在学习时,不是任何内容都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只有当内容在学生个人确实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才有意义、有价值,学生才有合作的热情。因此,我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合作需要,抓住时机,恰如其分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于那些学生力所不能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那些力所难及的问题,则让学生合作解决,而那些力所不及的问题。则需要老师引导解决。?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改变了以往“单打独斗”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学习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小组成员的共同表现为衡量标准的合作学习模式。对于七年级的中学生而言,很有新鲜感,确实能够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课堂表现较课改以往积极性都大为提高,学习意识都有所增强。究其根本,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帮助”了他们有了如此的改观,形式确实非常喜人。
  在小组里,在集体利益的驱动下,大部分小组都能较为自觉地帮助学习成绩较为薄弱的同学,基本起到了小老师的作用,达到了一个小组帮助名学生的“一帮一”的预设目的。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使得已有的知识体系得到了巩固、自身的各种能力得到了锻炼、小组同学间的关系得到了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可说是有百益而无一害!
  以上,是我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中几点小体会,当然在语文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我们要面临的困难及困惑还有很多,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坚定的走下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迎来灿烂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张青民;;课改十年: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调查报告[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年02期 
  [2]邹林花;;如何让初中语文课程绽放活力[J];文学教育(中);2011年04期 
  [3]蒋义清;;初中语文积累之我见[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