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
【作者】 龙艳英
【机构】 贵州省松桃县石梁乡胜利完小
【摘要】要摘好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教师首先要掌握“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同时还要掌握“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操作的变通方法;最后还要研究得出结论。【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
【正文】
一、 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
1、乐学新知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教师有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兴趣。适时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景,为新知识的迅速联系作准备。
2、 自读质疑
自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根据目标或教师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认识文章结构,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加以圈点批注,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初步结论。教师在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的同时,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培养,为好生提供一些加强的自学任务,为差生提供达标的辅助台阶。
3、 细读研讨
在处读后,引导学生表达在自读中明白了什么特别还要讲是怎样弄懂的。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自觉运用学潮熟读精思、主动研讨,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完美,并主动积累语言。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是思想和信息的交流,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往往在自我表现中得以增强。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全班,也可以是小组或同桌;讨论的内容可以是老师没问,也可以是学生的质疑。教师应重视“集体开窍反应”,注意指导学生的思路和表达方法,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听取别人发言的联系,以读为本,精讲善问,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注意启发和激励,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以读促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 自我回顾
包括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也包括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整理学习新内容的规律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打好基础。
5、 练习运用
练习是指阅读课堂中的练习。这种练习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进行重点项目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现、自改,讲评形式当堂反馈。以表扬为主及时评价。
6、 开拓延伸
有资料表明,学生语言的积累50%来自课外。可见,课外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广阔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需求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物;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物、读报,视听或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 “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操作的变通方法
课堂教学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动,俗话说“教无定法”对不同的学生和教材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应是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的,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模式。为此我们依据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按照“整体——部分——整体”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设计了基本模式,并提出适应具体课授课情境的调节变通方法。
1、 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可随学生年级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学自悟表达和质疑,讨论的独立性。
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自读提示和表达指导,选择或增加有关的字、词、句以及看图、观察、朗读、说话、表演等教学操作内容;中年级着重选择和增加有关自然段,简单的结构段,以及背诵、复核、深入理解,读写结合,质疑问题,小组讨论,有序表达等项目,高年级则着力于较复杂的结构段和篇,以及理解语句内含和表现手法,把握结构,领悟中心、体会情感,认识事物,质疑争辩,美读鉴赏等教学操作内容。
2、 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还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进行调节、变通。
一般来说,侧重体会情感的中,要增加理解语句内涵,朗读欣赏,背诵复核等练习;侧重提高认识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情感,质疑问题,把握中心等练习;侧重结构联系、表现手法和读写结合的,要增加认识段,篇层次关系,理解语句含义,读后写练等练习。
三、 研究结论
1、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人际关系
师生交流的规格水平是影响学生主体性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应主动改变角色意识,把与学生的“你我”关系转换成了“我们”。其次,改变教学形式,教师由“独唱”转为“伴奏”。
2、 注意把握学生的自主能力。
现代教学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与最高原则,呼唤学习者主动性的张扬,创造性能量的释放。“课堂主体教学”模式不仅仅注重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自发性学习过程。
2、 学贵质疑,问题是思维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激发学生的提问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并指导学生无疑处生疑,产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欲望。由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的思维,让他们调整自己的认知策略,通过“读”与“思”,通过讨论交流,达到释疑解难的目的。
一、 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
1、乐学新知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教师有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兴趣。适时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景,为新知识的迅速联系作准备。
2、 自读质疑
自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根据目标或教师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认识文章结构,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加以圈点批注,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初步结论。教师在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的同时,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培养,为好生提供一些加强的自学任务,为差生提供达标的辅助台阶。
3、 细读研讨
在处读后,引导学生表达在自读中明白了什么特别还要讲是怎样弄懂的。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自觉运用学潮熟读精思、主动研讨,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完美,并主动积累语言。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是思想和信息的交流,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往往在自我表现中得以增强。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全班,也可以是小组或同桌;讨论的内容可以是老师没问,也可以是学生的质疑。教师应重视“集体开窍反应”,注意指导学生的思路和表达方法,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听取别人发言的联系,以读为本,精讲善问,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注意启发和激励,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以读促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 自我回顾
包括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也包括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整理学习新内容的规律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打好基础。
5、 练习运用
练习是指阅读课堂中的练习。这种练习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进行重点项目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现、自改,讲评形式当堂反馈。以表扬为主及时评价。
6、 开拓延伸
有资料表明,学生语言的积累50%来自课外。可见,课外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广阔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需求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物;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物、读报,视听或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 “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操作的变通方法
课堂教学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动,俗话说“教无定法”对不同的学生和教材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应是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的,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模式。为此我们依据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按照“整体——部分——整体”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设计了基本模式,并提出适应具体课授课情境的调节变通方法。
1、 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可随学生年级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学自悟表达和质疑,讨论的独立性。
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自读提示和表达指导,选择或增加有关的字、词、句以及看图、观察、朗读、说话、表演等教学操作内容;中年级着重选择和增加有关自然段,简单的结构段,以及背诵、复核、深入理解,读写结合,质疑问题,小组讨论,有序表达等项目,高年级则着力于较复杂的结构段和篇,以及理解语句内含和表现手法,把握结构,领悟中心、体会情感,认识事物,质疑争辩,美读鉴赏等教学操作内容。
2、 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还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进行调节、变通。
一般来说,侧重体会情感的中,要增加理解语句内涵,朗读欣赏,背诵复核等练习;侧重提高认识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情感,质疑问题,把握中心等练习;侧重结构联系、表现手法和读写结合的,要增加认识段,篇层次关系,理解语句含义,读后写练等练习。
三、 研究结论
1、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人际关系
师生交流的规格水平是影响学生主体性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应主动改变角色意识,把与学生的“你我”关系转换成了“我们”。其次,改变教学形式,教师由“独唱”转为“伴奏”。
2、 注意把握学生的自主能力。
现代教学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与最高原则,呼唤学习者主动性的张扬,创造性能量的释放。“课堂主体教学”模式不仅仅注重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自发性学习过程。
2、 学贵质疑,问题是思维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激发学生的提问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并指导学生无疑处生疑,产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欲望。由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的思维,让他们调整自己的认知策略,通过“读”与“思”,通过讨论交流,达到释疑解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