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作者】 傅金海

【机构】 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第三中学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无论教学任务完成得多么出色,都离不开学习的主体——学生,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心理品质。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就必须注重对心理品质的培养。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注重教材的实施而忽略了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只强调了安全而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这样即阻碍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心理品质;体育教学;学生;培养;学习积极性;教学任务;体育学习;思想品质
【正文】
  为了使学生更好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就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并且“喜欢学”。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设置疑问、多样化、兴趣化、选择性等多种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样能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一、教学方法要兴趣化,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众所周知,学生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比如一节简单的前滚翻课时,一开始我让他们自己滚翻,他们都站着不动,直到我说前滚翻在打篮球的时候可以帮助自己避免受伤,从高处跳下后避免受伤等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听了这些后学生才半信半疑地慢慢开始尝试,去摸索。
  二、体育活动课的选择性活动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
  为了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特点,努力发展资源,尽量为学生开阔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因此,在身体素质、跳绳、球类、运动竞赛、娱乐体育等项目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改变了体育教学中教师强制的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通过活动课进行大量的运动实践,使学生了解了一些体育竞赛知识和规则。学生也在活动中体会到体育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身心,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勇于拚搏的精神。
  三、激发情感、乐教乐学
  自古以来教师被喻为“辛勤的园丁”,而学生则是花圃中那一朵朵或小蕾初绽或骄人怒放的鲜花。在体育课中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那花的海洋中有几棵“无精打采”或“半枯半萎’的小花。是任其自然,还是多费心思去探究如何让他们融入花海中呢?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认真仔细的揣摩学生心理,找出问题症结所在。有学生无精打采,是认为体育课总是跑啊、跳啊的,让学生机械的反复练习,枯燥乏味而又厌烦;而“半枯半萎”则主要由于有的学全身体素质较差,对体育课有害怕恐惧心理,从而缺乏动力。问题的症结找到了,就要对症下药,我通过向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专家和老教师们的学习和从体育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要消除体育课的枯燥、乏味,就要在课中多添加新生事物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因素,使课变得生动多姿,学生听起来有滋有味,动起来生龙活虎。
  四、创设情景,引发情感
  体育教学也应追随语文教学的步伐,渗入情境教学的成分。教育心理学认为,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一种催人奋发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对颜色总是很感兴趣,一次五彩缤纷的课,给学生带来了别开生面的喜悦,也给了教师很多启示。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总抱有好奇感,他们看到场地上光彩夺目的布置,懒洋洋的感觉一扫而空,于是这堂课上的也非常活跃,感觉非常好。
  五、点拨提示,启导情感
  好的教学语言有一定“粘性”,会启导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有意注意。在体育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教材的教学内容提炼成“儿歌”、“顺口溜”等,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如:“三步一呼一吸”用以提示学生在中长跑练习中要注意呼吸的节奏运用,立定跳远的口令:1、2、3,实心球掷远是的注意点:手臂伸直,目标看好,高度找好,出手速度与时机等等。通过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这些口诀可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六、运用电教,丰富情感
  通过一堂体育课的练习,学生付出了较大的体力,在课的结束部分安排一、二个韵律舞蹈,尽可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感中消除疲劳,恢复心率,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为下次练习奠定了基础,形成了愿学乐学的气氛。
  多媒体教学运用的课中,可以使一个个动作更加生动的展示给学生,因为它可以快放和慢放,这样就有很好的效果,他们的心中会有更好的印象。通过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在教学的内部机制上稍作调整,有针对性的把情感培养作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会起到“润物细无声,涓涓入海流”的良好教学效果。
  七、让学生成为意志坚强的人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体育课不但要通过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通过锻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体育课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只要坚持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我们的学生的意志品质就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意志是指在认识和变革现实的过程中,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表明:优良的意志品质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儿童的实践活动中,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中学时期是意志品质发展的重要时期,重视对中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将对其一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人们都说初中是最关键的三年,它将决定我们今后的发展。
  近年来,在体育课中发现学生怕苦、怕累、怕难的现象较突出(尤其是高中女生),对一些”较累”的内容(如耐久跑)产生厌恶、反感的消极情绪。针对这些情况,我在体育课上采取了一些措施,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因为每个学期都要进行长跑测试,所以一到这个时候学生就紧张,每节上课之前都有学生过来向我请假,或者问我:“今天长跑测试吗”?当听到我说不考时,就像如释重负一样,但是如果要考了,就会“啊”的好响。确实现在的学生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了,所以在这一方面要更加下工夫。开始的几次测试我都不以时间来衡量学生的成绩了,只要能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慢慢地学生的信心树立了,意志也增强了。
  第一,要激发学生增强意志的愿望。首先要明白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如结合当前实际,讲一些我国优秀运动员取得成功的经历,用他们的坚强意志鼓舞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意志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其次,开展评比,激发学生增强意志的愿望。例如在体育课上,分小组评比,对于那些主动、努力完成”较累”、”较难”的内容的学生进行奖励,激起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
  第二,要创设情景,锻炼学生的意志。1、加强目的动机教育,人的任何意志行动总是有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所谓动机是指激起人去行动或抑制这个行动的愿望和意图,这是一种推动人的行为的内在原因。学生的行动也不外乎于此。因此,激发学生的正确动机,对培养学生的意志起到重要作用。我多次采取表扬与鼓励的方法,利用正确的舆论评价逐步培养学生的锻炼动机。例如不管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我都夸那些不怕困难坚持到最后的学生,尽管这是一个微小的话语,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改进授课方法,创造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培养意志。在800米、1000米的练习中我还设立“关卡”,所谓“关卡”就是每到一个点就到那边去报到,在纸上打个洞,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品质。3、身教重于言教。不管是一个简单的前滚翻,还是一个复杂的跳山羊动作,都已远远超出了动作示范的意义。学生会被教师的行为所震撼,会希望有教师那样优美的动作,于是便毫不犹豫地模仿教师去练习,也就很少去考虑怕不怕、难不难了。这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体育课上要勤奋,尽量给学生作示范,要求学生的,自己也一定做到。
  八、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
  近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各门文化课教学中都有学生厌学的问题,甚至在体育课上同样有“厌学”的现象。从理论和实践上讲,学生应该是最喜欢活动的人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体育游戏中他们是那样情不自禁地全力投入。由此可见,学生并不是从内心讨厌体育活动或体育课,而是对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教的内容、教的方法感到枯燥厌倦甚至反感。这是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对立。因此,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第一,“磁化”是前提。所谓“磁化”,就是增加教学的吸引力。罗伯特特拉费斯说过:“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与其它的表演艺术,这是由于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体育课表演的技巧性、和谐性和美感愉悦性的特点,就是教师内在的人格显露。教师的表演同演员一样在声、神、行等方面具有艺术修养,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真实情感,只不过不象演员那样“自我”罢了。我认为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与其责怪学生,不如反问自己。要使体育教学有实效,首要的是要把学生的心“磁化”过来,使学生乐学。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便形成合力,产生“磁化”效应,从而产生师生间的情感共鸣。
  第二,“变化”是关键。所谓“变化”,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变换教学方法,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由于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时往往是“人到课堂心未到”。双休日之后,每逢星期一上课,这种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就更加严重,甚至连队伍都排不好。针对这一情况,我根据教材内容,编一些韵律操,配上音乐或指挥学生做反口令练习等一系列的集中注意力练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感化”是目的。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具体表现为向师性和向生性。这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感情融洽、心理相容、形成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苏霍姆费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从爱护学生出发才能客观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对一些“问题学生”,教师只要把全部的爱心献给他们,对他们给予了解、尊重和信任,时刻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就能把问题学生转变过来。
  体育教师要用高尚的情操、广博的知识和健美的体魄、优美的示范,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直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培养体育兴趣和心理品质,使他们在学校这个桃李芬的家园里健康成长。
  总之,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学生的心理品质还是可以提高的,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利用有限的空间来做无限的奉献,学生还是可爱的,爱学的,关键是我们要创造好的课堂,好的环境给学生带来快乐,真正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