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程序的探索

【作者】 钟勤贵

【机构】 江西省赣县南塘小学



【正文】一、初读——创设情境抓全篇,重在激发动机
  初读课文是学生第一次感知教材,这在教学一篇课文的全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在教学一篇课文启指阶段,根据教材特点,或通过语音描述情境,或创设问题情境,或描绘画面,或揭示实物,或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或补充介绍有关教材内容的背景或人物,导入新课激起学生阅读全篇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去读全篇。如写景的文章,往往通过介绍景物的美,激起学生向往、神游的心理,从而学好全篇。例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
  导入新课,激发情绪;
  通过假想旅行,我们曾经到过美丽的日谭,到过富饶的西沙群岛。我们感到祖国南方的风光美如画。那祖国的北方怎样呢?在祖国的东北有许多高大的群山,其中有一群山名字叫“小兴安岭”。小兴安岭可美啦,像个大花园,课文是称它是“美丽的小兴安岭”。你们想去吗?现在老师带你们一起乘飞机,继续我们的假想旅行,到美丽的小兴安岭去吧……你们到小兴安岭去假想旅行,心情一定是愉快的。你们是在明媚的春天去,还是在金色的秋天去?是在枝叶特别繁茂的夏天去,还是在白雪覆盖的隆冬去?
  学生听着情不自禁地展开想象,因急于了解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从而产生学习全文的动机。
  再如说明文教学,往往可以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设法把学生带人一种探究的情境中。教《太阳》一课可以这样导入新课。
  昨天下午整整3个小时,同学们密切注视着太阳的变化,同样在这个时间里有上亿万双眼睛注视着太阳,观看、研究日环食这种奇异的天然现象。从同学们的热情来看,大家对探索天体的奥秘怀有相当大的兴趣。这节课就请同学们来做小小天文学家,研究研究太阳。
  这样的导入无形之中就把学生带入了研究科学,查找‘阅读资料的情境中。他们似乎是一个小小天文学家,这时他们读起课文来分外专注。
  在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动机这一环节,遵循的阅读程序是从整体→局部,从轮廊→细节,而后再回到总体。
  二、细读—强化情感,理解关键词、句、段
  教材的重点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核心所在。课文重点部分的关键词、句、段,是最能本质地、集中地表现全文的内容。因此重点段的学习理解全文。例如《荷花》一课是以第一人称通过“我”看荷花,描写了荷花的美和“我”看荷花展开的美好的想象。其中的第4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风吹来,我就迎风舞蹈,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地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文章写得很美,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怎么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而是和满地的荷花随风舞蹈,这种感受学生是很缺乏的,而且也不是靠字面解释可以获得的。在教学第4节文章重点段落时,可以通过音乐的渲染与画面结合,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学生所作出的反应是单纯的讲解所不能产生的。其教法如下:
  师: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看荷花的?
  生:这个小朋友看得很仔细、很认真。
  师:对!那么请同学们想想,表示看的时间长,表示看得很专心,或者表示看时显出爱荷花神情的词有哪些?出示句子:我﹙?﹚地看。
  生:我﹙久久﹚地看。
  生:我﹙默默﹚地看。
  生:我﹙深情﹚地看。
  生:我﹙目不转睛﹚地看。
  生:我﹙全神贯注﹚地看。
  师:现在请同学们久久地、凝神地、深情地来看荷花。出示荷花图并播放轻音乐。
  师: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荷花变活了。
  生:我仿佛看到荷花突然长高了。
  生:我自己好像也变成一朵荷花,心里美滋滋的。
  师:课文中我爱荷花,因为荷花非常地美。现在就让我们深情地读课文,要把荷花的美读出来。
  此情此景,促使学生大脑中已经积累的相关情境沟通叠加,于是对课文中描写的那种想象中原来的似乎不可捉摸的情境,变得可见可闻了。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课文中词的形象,而且感受到荷花霓裳飘忽的动态的柔美及荷花亭亭玉立的静态的庄重美。同时课文中“一阵风吹来”、风过了的叙述顺序上的结构特点也理解了。
  事实证明,强调以语言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替代了那种“发胖式”的分析,以及可有可无的“谈话”,提高效率,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用词造句的基本功逐步扎实起来。
  三、精读—凭借情境品尝语感,欣赏课文精华
  前面提到,阅读程序包括“初读—读通”、“细读—读懂”、“精读—读透”。所谓精读要求在读懂全篇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精华深读。多读精华之处,是体会教材思想感情,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鉴赏水平的有效步骤。
  在教学中主要做法是引导深长体会语感。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读书也要悟出文章中传神的字字语语。而作为读者对文章神韵的敏锐和感受便是语感。例如《数星星的孩子》中“一颗,两颗,一直数到几百颗。”句中“一颗”后面的逗号用得十分贴切,如改动成顿号让学生比较、体会,朗读时,学生很自然地在“一颗”后读出较长的间隔,同时又表现出了张衡数星星时的认真态度。边数边想边记。
  实践证明,这种讲究实效的阅读程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朗读能力及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影响到学生思维品质和情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