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作文创新教学刍议
【作者】 李 杰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高峰头镇中心小学
【正文】 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最重要的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识以及利用新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的创新能力。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如何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呢?
一、尊重学生个性,题材选择创新
培养选材上的创造性体现在所选取的材料新颖、独特,不落俗套等方面。曾经看到这样一则电视广告:在大雪飘零的严冬,一只鸡蛋掉进了鞋里,一会儿从鞋里钻出一只小鸡来……制作这则广告的人用意很明显,是告诉大家这种鞋很暖和。这则广告至令人们记忆犹新,它所产生的影响不知要比直接道来的做法深远多少倍,因为它一反前人所为而进行了创新。
目前,在作文选材的问题上,有的教师并没有注意到创新的问题,学生的创造能力没有得到施展,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写学雷锋做好事往往是走路捡到钱包交给警察叔叔,扶老人过马路;写歌颂老师,往往是学生有病,老师看望、补课等等。让人一看上文,就能猜出下文如何如何。有的学校每年进行春游、秋游,游完之后要求学生写作文,你也写,他也写,英雄所见略同,就不免千篇一律了。克服这个毛病,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新角度,在选材上创新,坚持人取我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写出人人胸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新颖、独到之处来,从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二、鼓励独立思考,力争立意新颖
一条大河尚有无数支流,那么一段材料我们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有多氧化的立意,我们不能以个人的主观意志来绝对否定一个相对存在的东西,我们要打破这种传统眼光来衡量对错的格局,引导学生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来立意,用同一题材写出不同立意的作文。如:在一次春游登山之后,我让学生以《登山》为题作文,一部分学生的立意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还有一部分的立意是“赞美登山时所看到的美景”,但是有个同学的立意却与众不同,他在登山途中看到一些老人一步一叩头地登山拜神的情景,不禁想到,愚昧也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只有加强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消除愚昧,我对这三种立意都持肯定态度,同时特别称赞了第三种立意新颖独特,富有创造性,作文批改后,我发现有十多位学生写出了立意新颖的作文。
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为了培养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每个教师都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努力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摆脱定势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相对来说,知识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首先,要解除束缚,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传统的作文模式从文体到主题、材料、布局,几乎都限制得死死的。一般只要求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没有童话、寓言、小说,更没有诗歌;主题一定要“积极意义”,一般都按固定的思路来写。如此作文,学生作文哪里还能有丰富的想象迸发出来?因此,我们必须打破这种禁锢学生思维的作文模式,还给他们表达、想象的自由,做到作文的形式多样,表达的灵活自由,内容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自由地翱翔。
其次,作文教学要走出课堂,开阔视野。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想象是在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如果没有生活阅历,想象就成了空想,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样。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走出校门,去了解社会,认识自然,增长见识,开发思维,增强领悟。学生脑海中的形象增多了,学生情感中的因素丰富了,再给予适当的引导,让他们加以联想,创造出新的形象,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写出不同凡响的作文。
四、密切联系生活,引来源头活水
“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文教学只有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着眼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才能不断的培养其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从“熟视无睹”中择典型。如《校门口》,学生每日都须经过,然,能以之为源引起思考的又有几个?此文可以让学生捕捉校门口所见,可以是片断、特写,可以摄取一个场景,亦可以是自己有感而发。
自然界里掺“色彩”。如,自然界的“风”来无影去无踪,如以《假如风有颜色》为题,引导学生根据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特点,给“风”这位神秘的“隐身人”涂上色彩,其展示的不单是驰骋想象的内容,更是学生缤纷的内心世界。
生活之中加“调料”。凡文章总能找到作者自己生活的缩影,在作文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积累,对生活的喜、怒、哀、乐反映其中。
五、改进评价方式,激发创新动机
目前的作文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习作产生畏惧心理,这与教师在批改和评语中惯用的“纠谬法”——只罗列学生习作中的不足,不肯定学生习作中闪光点有很大的关系。据心理学家分析,缺乏肯定与鼓励的批评,会使人的情绪低落,而情绪会直接影响人的行为。一个人的情绪越低,所投注到所要从事的事情上的注意力就越少,任务也就完成得越糟糕,进而陷入更为低落的情绪中。如果这时有一句鼓励的话,便会使人重新估计自己的能力与信心,重新审视、注意所要完成的任务,情绪状态就会提升,从而促进自己更好地完成任务。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变“纠谬法”为“评优法”。“评优法”的实质就是激励。就作文教学而言,激励应贯穿在习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而在作文的批改和讲评环节尤其需要激励,通过高分、给予鼓励性评语、提供“发表”机会等激励形式,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新的创新动机,使作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此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必须注意重视发展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只有全面发展了学生智力,才有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显而易见,小学作文教学孕育着创新的因素,闪烁着创新的火花。如果能将小学作文教学引上创新之路,我认为,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会得到较好的培养。同时,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只有充分运用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才能发挥教育效益。
一、尊重学生个性,题材选择创新
培养选材上的创造性体现在所选取的材料新颖、独特,不落俗套等方面。曾经看到这样一则电视广告:在大雪飘零的严冬,一只鸡蛋掉进了鞋里,一会儿从鞋里钻出一只小鸡来……制作这则广告的人用意很明显,是告诉大家这种鞋很暖和。这则广告至令人们记忆犹新,它所产生的影响不知要比直接道来的做法深远多少倍,因为它一反前人所为而进行了创新。
目前,在作文选材的问题上,有的教师并没有注意到创新的问题,学生的创造能力没有得到施展,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写学雷锋做好事往往是走路捡到钱包交给警察叔叔,扶老人过马路;写歌颂老师,往往是学生有病,老师看望、补课等等。让人一看上文,就能猜出下文如何如何。有的学校每年进行春游、秋游,游完之后要求学生写作文,你也写,他也写,英雄所见略同,就不免千篇一律了。克服这个毛病,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新角度,在选材上创新,坚持人取我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写出人人胸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新颖、独到之处来,从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二、鼓励独立思考,力争立意新颖
一条大河尚有无数支流,那么一段材料我们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有多氧化的立意,我们不能以个人的主观意志来绝对否定一个相对存在的东西,我们要打破这种传统眼光来衡量对错的格局,引导学生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来立意,用同一题材写出不同立意的作文。如:在一次春游登山之后,我让学生以《登山》为题作文,一部分学生的立意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还有一部分的立意是“赞美登山时所看到的美景”,但是有个同学的立意却与众不同,他在登山途中看到一些老人一步一叩头地登山拜神的情景,不禁想到,愚昧也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只有加强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消除愚昧,我对这三种立意都持肯定态度,同时特别称赞了第三种立意新颖独特,富有创造性,作文批改后,我发现有十多位学生写出了立意新颖的作文。
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为了培养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每个教师都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努力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摆脱定势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相对来说,知识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首先,要解除束缚,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传统的作文模式从文体到主题、材料、布局,几乎都限制得死死的。一般只要求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没有童话、寓言、小说,更没有诗歌;主题一定要“积极意义”,一般都按固定的思路来写。如此作文,学生作文哪里还能有丰富的想象迸发出来?因此,我们必须打破这种禁锢学生思维的作文模式,还给他们表达、想象的自由,做到作文的形式多样,表达的灵活自由,内容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自由地翱翔。
其次,作文教学要走出课堂,开阔视野。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想象是在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如果没有生活阅历,想象就成了空想,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样。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走出校门,去了解社会,认识自然,增长见识,开发思维,增强领悟。学生脑海中的形象增多了,学生情感中的因素丰富了,再给予适当的引导,让他们加以联想,创造出新的形象,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写出不同凡响的作文。
四、密切联系生活,引来源头活水
“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文教学只有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着眼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才能不断的培养其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从“熟视无睹”中择典型。如《校门口》,学生每日都须经过,然,能以之为源引起思考的又有几个?此文可以让学生捕捉校门口所见,可以是片断、特写,可以摄取一个场景,亦可以是自己有感而发。
自然界里掺“色彩”。如,自然界的“风”来无影去无踪,如以《假如风有颜色》为题,引导学生根据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特点,给“风”这位神秘的“隐身人”涂上色彩,其展示的不单是驰骋想象的内容,更是学生缤纷的内心世界。
生活之中加“调料”。凡文章总能找到作者自己生活的缩影,在作文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积累,对生活的喜、怒、哀、乐反映其中。
五、改进评价方式,激发创新动机
目前的作文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习作产生畏惧心理,这与教师在批改和评语中惯用的“纠谬法”——只罗列学生习作中的不足,不肯定学生习作中闪光点有很大的关系。据心理学家分析,缺乏肯定与鼓励的批评,会使人的情绪低落,而情绪会直接影响人的行为。一个人的情绪越低,所投注到所要从事的事情上的注意力就越少,任务也就完成得越糟糕,进而陷入更为低落的情绪中。如果这时有一句鼓励的话,便会使人重新估计自己的能力与信心,重新审视、注意所要完成的任务,情绪状态就会提升,从而促进自己更好地完成任务。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变“纠谬法”为“评优法”。“评优法”的实质就是激励。就作文教学而言,激励应贯穿在习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而在作文的批改和讲评环节尤其需要激励,通过高分、给予鼓励性评语、提供“发表”机会等激励形式,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新的创新动机,使作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此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必须注意重视发展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只有全面发展了学生智力,才有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显而易见,小学作文教学孕育着创新的因素,闪烁着创新的火花。如果能将小学作文教学引上创新之路,我认为,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会得到较好的培养。同时,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只有充分运用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才能发挥教育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