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整理知识能力的培养
【作者】 王金红
【机构】 新疆伊宁县墩麻扎镇中心小学
【摘要】数学复习课的研究一直是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不少教师虽然知道复习课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作用,但并没有在实践层面真正重视。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论述。【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整理知识;能力;培养
【正文】
所谓自主整理,笔者认为是一个让学生通过自己仔细回顾、全面罗列,对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和归纳,巩固已学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过程。它不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已学知识进行更高层次的再学习,它能使学生更加深层次地理解数学知识,充分认识知识间的本质联系,进一步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自主整理能力是数学学习能力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整理能力不仅响应了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对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主整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知识的巩固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间断地获得了许多新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学生的头脑中慢慢累积,就会变得错综复杂,学生的思路也会变得很混乱。所以,在适当的时机,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整理。经过整理,已经遗忘的知识点得到再现和巩固;已经模糊的知识点又变得清晰了;已经混乱的知识点,经过前后的联系、比较和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异同点和内在联系又变得明了了。知识变得条理化、层次化和系统化。如此一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了,也巩固得更好了。
(二)能力的发展。学生在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中,也发展了多种能力。
1、培养了回顾与反思的能力。整理的第一步是罗列。学生罗列的过程就是对所学知识整体回顾和把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复习能力,而且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进一步的反思,查漏补缺,反思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发展了分析能力与抽象能力。罗列好的知识需要分类。分类就是学生选择一定的标准对知识进行对比,分析知识间的不同与联系,从而进一步了解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和内在联系。与此同时,从整体的角度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3、提高了对知识的重组、迁移能力。在分析的基础上,学生根据知识的联系与区别重新组合了知识,培养了重组的能力。数学整理能力的提高带动了其他学科的整理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整理时经常需要相互交流,在小组或全班的合作下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在交流中,学生学会通过分析,取长补短,学会了倾听与尊重,也学会了坚持与争取,更知道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学会了团结合作的方法。
二、在复习课上培养学生“归纳与整理”能力的几点做法
1、重构课堂模式,让“归纳与整理”成为复习课的重心,培养学生归纳与整理的主动性。
将复习课以往习惯于“先理再练”或“边练边理”的二元课堂结构调整为“课前预习——归纳整理——互动辨析——应用感悟”的四元课堂模式。在新的课堂模式中,重视“归纳与整理”环节,并将“归纳与整理”置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辨析”之前,这不仅仅在时间上保证了“归纳与整理”的充分性,更在实际效果上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组织学生“归纳与整理”时,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预设大致时间,在“归纳与整理”关键处提出要求,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困难作出预设等。分小组“归纳与整理”结束后,各组派代表进行组际交流辨析,即根据本组对本单元的理解形成“归纳与整理”简单文稿,或陈诉本组构建的知识网络,或提出本组发现的本单元的重难点、易错点,或展示本组根据本单元内容特点设计的综合练习,或向别组进行质疑。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进行归纳小结,恰当评价,指导全班同学综合大家意见对所学知识进行提炼性概括,优化和提升,形成相应知识网络。
2、注重“应用感悟”时的“归纳与整理”,使网络骨干再丰润成有血有肉的具体内容,提高学生归纳与整理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归纳与整理”不仅仅存在于某一个固定的环节中,要有效培养学生“归纳与整理”的兴趣和习惯,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在“应用感悟”中理解、归纳、整理、创新。
通过典例引导,提炼解题过程中规范的思路方法,从更高角度审视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以突出知识主线、方法主线、问题主线,温故知新,查漏补缺;通过综合应用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对相关联的内容,实现本单元知识体系与前后知识体系链接,本单元方法与已掌握方法整合,以突出知识整体功能和方法的迁移应用,系统整合,提高能力;通过开放实践,互动互助,针对更广阔学习空间,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对接,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空间,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3、开发学习资源,使“归纳与整理“成为个体创作的沃土,培养归纳与整理的独创性。
显然“归纳与整理“不能仅限于数学课内和数学教材,“归纳与整理”重在有效激发数学思维,开阔学生数学眼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我重视开发相关学习资源,将课前、课内、课外,学校、家庭、社会密切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具体来说,我做了以下几方面实践:
一是开发课前学情分析资源,提高课堂参与率。
二是建立求助机制,拓宽求知渠道。
三是提供“归纳与整理”展示专栏,鼓励张扬个性。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家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激发起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进行数学思维,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经过一年的研究和实践,我发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习惯,不再视复习课为习题练习课,而是作为学习思考,展示自身的载体,思考带给了学生快乐和自信。学生的“归纳与整理”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定义和概念,而是能积极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身边可以使用的资源。同时课后展示也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学生趋之若鹜。特别是学困生,他们克服了自身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在遇到困难时,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同伴互助、家长指导等获得成功。“归纳与整理”在推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有效提升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积淀。
所谓自主整理,笔者认为是一个让学生通过自己仔细回顾、全面罗列,对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和归纳,巩固已学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过程。它不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已学知识进行更高层次的再学习,它能使学生更加深层次地理解数学知识,充分认识知识间的本质联系,进一步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自主整理能力是数学学习能力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整理能力不仅响应了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对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主整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知识的巩固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间断地获得了许多新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学生的头脑中慢慢累积,就会变得错综复杂,学生的思路也会变得很混乱。所以,在适当的时机,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整理。经过整理,已经遗忘的知识点得到再现和巩固;已经模糊的知识点又变得清晰了;已经混乱的知识点,经过前后的联系、比较和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异同点和内在联系又变得明了了。知识变得条理化、层次化和系统化。如此一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了,也巩固得更好了。
(二)能力的发展。学生在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中,也发展了多种能力。
1、培养了回顾与反思的能力。整理的第一步是罗列。学生罗列的过程就是对所学知识整体回顾和把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复习能力,而且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进一步的反思,查漏补缺,反思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发展了分析能力与抽象能力。罗列好的知识需要分类。分类就是学生选择一定的标准对知识进行对比,分析知识间的不同与联系,从而进一步了解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和内在联系。与此同时,从整体的角度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3、提高了对知识的重组、迁移能力。在分析的基础上,学生根据知识的联系与区别重新组合了知识,培养了重组的能力。数学整理能力的提高带动了其他学科的整理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整理时经常需要相互交流,在小组或全班的合作下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在交流中,学生学会通过分析,取长补短,学会了倾听与尊重,也学会了坚持与争取,更知道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学会了团结合作的方法。
二、在复习课上培养学生“归纳与整理”能力的几点做法
1、重构课堂模式,让“归纳与整理”成为复习课的重心,培养学生归纳与整理的主动性。
将复习课以往习惯于“先理再练”或“边练边理”的二元课堂结构调整为“课前预习——归纳整理——互动辨析——应用感悟”的四元课堂模式。在新的课堂模式中,重视“归纳与整理”环节,并将“归纳与整理”置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辨析”之前,这不仅仅在时间上保证了“归纳与整理”的充分性,更在实际效果上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组织学生“归纳与整理”时,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预设大致时间,在“归纳与整理”关键处提出要求,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困难作出预设等。分小组“归纳与整理”结束后,各组派代表进行组际交流辨析,即根据本组对本单元的理解形成“归纳与整理”简单文稿,或陈诉本组构建的知识网络,或提出本组发现的本单元的重难点、易错点,或展示本组根据本单元内容特点设计的综合练习,或向别组进行质疑。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进行归纳小结,恰当评价,指导全班同学综合大家意见对所学知识进行提炼性概括,优化和提升,形成相应知识网络。
2、注重“应用感悟”时的“归纳与整理”,使网络骨干再丰润成有血有肉的具体内容,提高学生归纳与整理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归纳与整理”不仅仅存在于某一个固定的环节中,要有效培养学生“归纳与整理”的兴趣和习惯,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在“应用感悟”中理解、归纳、整理、创新。
通过典例引导,提炼解题过程中规范的思路方法,从更高角度审视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以突出知识主线、方法主线、问题主线,温故知新,查漏补缺;通过综合应用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对相关联的内容,实现本单元知识体系与前后知识体系链接,本单元方法与已掌握方法整合,以突出知识整体功能和方法的迁移应用,系统整合,提高能力;通过开放实践,互动互助,针对更广阔学习空间,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对接,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空间,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3、开发学习资源,使“归纳与整理“成为个体创作的沃土,培养归纳与整理的独创性。
显然“归纳与整理“不能仅限于数学课内和数学教材,“归纳与整理”重在有效激发数学思维,开阔学生数学眼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我重视开发相关学习资源,将课前、课内、课外,学校、家庭、社会密切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具体来说,我做了以下几方面实践:
一是开发课前学情分析资源,提高课堂参与率。
二是建立求助机制,拓宽求知渠道。
三是提供“归纳与整理”展示专栏,鼓励张扬个性。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家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激发起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进行数学思维,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经过一年的研究和实践,我发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习惯,不再视复习课为习题练习课,而是作为学习思考,展示自身的载体,思考带给了学生快乐和自信。学生的“归纳与整理”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定义和概念,而是能积极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身边可以使用的资源。同时课后展示也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学生趋之若鹜。特别是学困生,他们克服了自身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在遇到困难时,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同伴互助、家长指导等获得成功。“归纳与整理”在推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有效提升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