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论生本教育下的分组探究学习

【作者】 吴 丹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实验学校



【正文】    生本教育是由郭思乐教授所创立的一种突破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教育思想。其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这也是新课程下要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生本教育理念和合作探究理论指导下开展分组探究学习,不仅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而且极大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生本教育下分组探究学习的必要性
  1、传统教学的缺陷
  传统历史教学中,课堂上缺乏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单纯地复述和强调记忆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以被动接受为主,让学生的学习枯燥乏味。即使存在合作学习,交流的内容也较单一,层次较低,而后确定一个标准答案,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主体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的背景下借助学习都已有的学习经验、学习材料和他人的帮助而构建起来的。学习是一种参与过程,学习都只能基于他们“从前的经验”建构一种新知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的理性是社会集体的产物,学习不能以个体的人为基础,强调学习伙伴的重要性,提倡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
  3、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的改革不单是一次教材的替换,更是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自主、探究、合作”是新课程提出的创新式学习理论。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把学生根据差异情况进行分组后,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合作解决问题——教师评价反馈三个环节,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生本教育下分组探究学习的运用
  生本教育下的分组探究学习就是在以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下,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问题设置为情境,以合作探究为过程和方法,由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评价,从而增强思考能力、创造力与协同能力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依据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性、现实性和开放性特征,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了一些具体运用。
  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老师是策划者,是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迅速转变教育观念,由注重学生外在表现向注重学生内在素质提高的转变,由单纯强调学生学习结果向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转变,由面向少数学生、培养单一能力向面向全体学生、培养整体能力的转变。在此观念转变的基础上进行的分组探究学习,以强调学生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内在素质及整体能力为最终目的;以强化课堂意识、提高课堂效益为中心环节,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做人为近期目标,目的以目标的实现而实现,目标的实现成为最终实现目的的过程和形式。
  2、科学分组,方式多样
  分组合作是进行问题探究的基础。在实际过程中要综合、灵活运用各种分组方式以适应课堂条件和学生特征。没有一种分组方式适合所有情景。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和每一堂课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1)每组成员背景和程度相似,按学习成绩、学习的能力、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部分。三个部分学生都是相对而言,可随时调整。这样小组学习时学生之间兴趣爱好相同,可互相帮助,共同提高。(2)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通过帮传带,促进差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进步与提高。(3)自由组合,让学生自己做主组合成学习小组,学生的兴趣高,凝聚力强,能主动参与讨论。同时,历史课堂教学为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过程,小组内各自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也是至关重要的。
  3、创设情景,以问导学
  在生本教育下的分组探究学习核心是问题的设置,课堂教学教师提出一个好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一个好问题是进行合作探究的前提。
  (1)问题情境具有启发性
  设计的问题要有深度,具有思考性、创新性和启发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避免简单重复和“口头禅”式无效提问。尽可能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规律性的问题,作为讨论学习的载体。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做出别出心裁的答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积极有效的评价,从而达到进一步激活学生智慧和思维的目的。      
  (2)问题情境具有层次性
  人们认识问题时往往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由表象到本质,由已知到未知,因此在设计问题时,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使学生能够跟着问题一层一层地往上走,从而对某个历史问题能够做到全面把握。它有两层含义:一是今天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建立在昨天的问题基础之上的,是相互关联,有层次的;二是今天提出的问题之间富有层次性,让学生一步一步往上探究,进行意义建构。
  4、及时反馈,评析激励
  在学生分组交流之后,教师应当立即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反馈。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控班能力、掌握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既要使课堂气氛热烈有序,又要对捕捉到的信息进行适时、准确、恰当、精炼的点拨,提炼出知识的精要。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的期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成为他们继续探究的动力。通过教师及时有效的反馈和激励,让每个学生不论基础、智力、性格、家庭等因素的高低差异,都能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护、尊重和信任,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充分自信,为最大限度的表现自己而主动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
  总之,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采用分组探究学习方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进而有助于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文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