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马婷婷
【机构】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
【正文】 当代中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但这一阶段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作为老师不仅应该充当好管理者的角色,还应了解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正确的人生观是个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保证。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一个人才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才能采取适当的态度和方法,保持一种开阔的心胸和积极乐观的态度,提高对心理矛盾和冲突的耐受能力,从而防止心理产生障碍,维护心理健康。学生时代,特别是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不能开始学会正确地对待人生和环境,以后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很困难的,因此班主任要不失时机地积极引导,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经常对学生进行前途理想教育,经常对学生进行适应社会变革、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教育,使他们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新世纪的挑战。
二、班主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宽松的班级环境
在学校中,由于教师与学生的特殊地位和学校管理的需要,一些规章制度常常容易形成带有很多强制性的管教方式,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使学生觉得生活在没有“自由”、不能越“雷池”半步的环境中,进而形成学生过分地服从与依赖等不良心理品质,或形成反抗、仇视、不信任、不合作等不良行为特征。
因此,我们当代的班主任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切实转变教师过分强调自己的意志的做法,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建立以学生为基础的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宽松的班级环境,使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和对教师的信赖,从而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表露自己的困惑和疑问。
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深层次的精神生活,用容忍的心态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过错,用期待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个进步,用愉悦的心情去赞扬学生的每一次成功,只有这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奏效,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得以形成。
三、注重学习压力造成的心理影响
应试教育下的繁忙学业、激烈竞争,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频繁的测验、考试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激烈的升学竞争,家长们都望子成龙,父母的期望值过高,这种迫切的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也是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鼓励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勇气,适当减少学生的作业量,减少考试次数,全面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班级活动
学生心理异常中的孤独、恐惧、焦虑等都是由于青少年自我封闭的结果,有了心事不向别人诉说,得不到班主任以及同学的及时开导、帮助,就会走进情绪障碍的死胡同。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校内的体育活动、文娱活动、游戏活动,校外的春游、踏青、登山、观景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精神的振奋,并且在共同的活动中加深了解,加深友谊,团结互助,多一份爱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奉献,多一份关怀,以开阔胸怀。
五、加强青春期性心理教育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对自身的某些生理现象不了解,有时常把身体发育时出现的生理现象当作病理现象而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生理发育特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正确处理好异性间的关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积极健康的情感。同时,学校、家庭、社会要注意隔离和减少不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的言行、书籍、影视等,注意引导中学生安排好课余生活,激发他们健康的生活情趣,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六、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班主任应主动积极地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注意以最佳的方法教育学生,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正确的人生观是个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保证。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一个人才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才能采取适当的态度和方法,保持一种开阔的心胸和积极乐观的态度,提高对心理矛盾和冲突的耐受能力,从而防止心理产生障碍,维护心理健康。学生时代,特别是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不能开始学会正确地对待人生和环境,以后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很困难的,因此班主任要不失时机地积极引导,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经常对学生进行前途理想教育,经常对学生进行适应社会变革、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教育,使他们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新世纪的挑战。
二、班主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宽松的班级环境
在学校中,由于教师与学生的特殊地位和学校管理的需要,一些规章制度常常容易形成带有很多强制性的管教方式,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使学生觉得生活在没有“自由”、不能越“雷池”半步的环境中,进而形成学生过分地服从与依赖等不良心理品质,或形成反抗、仇视、不信任、不合作等不良行为特征。
因此,我们当代的班主任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切实转变教师过分强调自己的意志的做法,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建立以学生为基础的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宽松的班级环境,使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和对教师的信赖,从而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表露自己的困惑和疑问。
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深层次的精神生活,用容忍的心态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过错,用期待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个进步,用愉悦的心情去赞扬学生的每一次成功,只有这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奏效,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得以形成。
三、注重学习压力造成的心理影响
应试教育下的繁忙学业、激烈竞争,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频繁的测验、考试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激烈的升学竞争,家长们都望子成龙,父母的期望值过高,这种迫切的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也是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鼓励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勇气,适当减少学生的作业量,减少考试次数,全面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班级活动
学生心理异常中的孤独、恐惧、焦虑等都是由于青少年自我封闭的结果,有了心事不向别人诉说,得不到班主任以及同学的及时开导、帮助,就会走进情绪障碍的死胡同。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校内的体育活动、文娱活动、游戏活动,校外的春游、踏青、登山、观景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精神的振奋,并且在共同的活动中加深了解,加深友谊,团结互助,多一份爱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奉献,多一份关怀,以开阔胸怀。
五、加强青春期性心理教育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对自身的某些生理现象不了解,有时常把身体发育时出现的生理现象当作病理现象而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生理发育特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正确处理好异性间的关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积极健康的情感。同时,学校、家庭、社会要注意隔离和减少不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的言行、书籍、影视等,注意引导中学生安排好课余生活,激发他们健康的生活情趣,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六、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班主任应主动积极地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注意以最佳的方法教育学生,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