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上出“语文味”——浅谈初中语文教学
【作者】 李绍飞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望城街道兴华学校
【摘要】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中也出现了不少误区,不少教师片面追求课堂表面的生动热闹,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语言感受与领悟能力的下降,也使语文课失去了自身的味道。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呢?老师们应在课堂上认认真真抓朗读,真真切切品词赏句,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拓展训练。此外,教师课后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它是“语文味”的催化剂。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课堂散发出独特的语文魅力。【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正文】
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浓郁的美育特色的课,语文课本上那一篇篇具有情感震撼力量、飞扬着灵性的小说、散文,一首首或清雅、或激昂、或含蓄的诗歌既有知识之美,也有情感之美,更有艺术之美。它无不熏陶着学生的情操、发展着学生的个性、培养着学生的人格素质,使学生得到由内而外的美的享受。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审美感知中获得这种美,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只要我们能在课堂上善于充分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从中发掘文本中的美,那定会收获无数。在新课程理念的熏染下,近年来的语文课堂不再沉闷与乏味,但是在异彩纷呈的背后我们却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浮躁与迷失,让人感觉语文课不像语文课:有时像思品课,光顾道德说教;有时像科学课,光顾着讲解知识了;有时像生活课,光顾着探究实践了?然而语文课毕竟姓“语”,语文教师在实践语文课堂时应该考虑语文的本体,努力上出“语文味”。
1、让诵读教学嘹亮语文课堂。三国时魏国的名师董遇就曾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后苏东坡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的“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等名言警句,实质都强调“读”的重要性。既然诵读如此之重要,那么诵读能力如何培养呢?
一是抓养成教育。抓诵读决不能靠戒尺,而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和热情。好读书,勤读书,认真做好读书笔记,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是诵读教学成功的关键。因为,语文能力的形成、语言运用技巧的熟练掌握,必须有丰富的语言材料积累,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多读,而且要熟读以至背诵,背得“烂熟”。而要做到这一点,急于求成不行,我们必须把功夫下到平时,养成诵读的习惯,坚持不懈,才能有成效。
二是改革课堂结构。每课必读,甜吟蜜咏,培养语感。大多数课文应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选出精当,既作为精讲巧练的重点,又要求学生熟读背诵。
三是建立诵读规范,加强诵读指导。诵读是一门“技术”,是可以进行训练的。要求学生在朗读时精力高度集中,做到眼到、嘴到、手到、心到,要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对语气语调,要积极思考所读内容,把自己的理解用声音传达给别人。
朱自清先生提出的诵读方法是,“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自己练习着读,有时还得背诵。”这就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研习提高自身的朗读理解水平。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朗读。如运用字词提示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要点引路法可以让学生掌握文章的思路,纲要回忆法可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
2、明确什么是语文课。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3、教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首先,教无定论,教师不能跪着教书,教师就应该在充分了解自身特点的前提下,想方设法使个人的语文特色在课堂凸显,教出个性美,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教出情、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妙语连珠,那就上出理来,上出趣来。一句话,能创新的创新,能幽默的幽默,能煽情的煽情,什么都不能的尽量真诚,也一样可以打动人。
其次,语文课要教出并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在语文课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教师要教得神采飞扬,学生要学得兴高采烈,师生双方都要全身心投入。我们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努力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才是理想的教学境界。
4、语文味要联系生活,呼唤和谐。和谐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和谐的表现。语文味教学法在文化开掘中,同样呼唤和谐的儒家文化。有老师教学《济南的冬天》,其文化开掘设计的问题是“老舍在呼唤什么?”老舍通过济南冬天之美,实际上是在呼唤一种和谐的生活境界。因为老舍对济南的文化有一种认同感,“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这里每一个角落,似乎都存在着一些生命的痕迹;就是一风一雨也仿佛含着无限的情意似的。它虽是个大都市,可是还能看到朴素的乡民,不像上海那样完全洋化,它似乎真是稳立在中国的文化上。一个不以跳舞开香槟为理想的生活的人,到了这里自然会感到一些平淡而可爱的滋味。”在这块厚土上找到自己新生命的契合点,这正是中国传统文人喜欢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她是老舍这样的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这是他喜爱济南冬天的心理原因,更是老舍对农业文明的深情呼唤。希望我们语文教得实在一些,再实在一些,让我们语文课的“语文味”浓一些,再浓一些。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情、趣、理的挖掘,这将是一条艰巨的道路,但我想只要能立足课堂,立足学生,以生为本,以文为本,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必能提高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性,取得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味”是一种文化品味,应当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在课堂上对“语文味”进行探究,应当是一种让人激动和着迷的快乐体验。
参考文献:
[1]王思;人性化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学[J];文理导航(上旬);2013年06期
[2]尚美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探析[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3年08期
[3]严天慧;初中语文教学教学浅探[J];考试周刊;2013年33期
[4]陈会敏;微探初中语文教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课外语文;2013年12期
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浓郁的美育特色的课,语文课本上那一篇篇具有情感震撼力量、飞扬着灵性的小说、散文,一首首或清雅、或激昂、或含蓄的诗歌既有知识之美,也有情感之美,更有艺术之美。它无不熏陶着学生的情操、发展着学生的个性、培养着学生的人格素质,使学生得到由内而外的美的享受。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审美感知中获得这种美,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只要我们能在课堂上善于充分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从中发掘文本中的美,那定会收获无数。在新课程理念的熏染下,近年来的语文课堂不再沉闷与乏味,但是在异彩纷呈的背后我们却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浮躁与迷失,让人感觉语文课不像语文课:有时像思品课,光顾道德说教;有时像科学课,光顾着讲解知识了;有时像生活课,光顾着探究实践了?然而语文课毕竟姓“语”,语文教师在实践语文课堂时应该考虑语文的本体,努力上出“语文味”。
1、让诵读教学嘹亮语文课堂。三国时魏国的名师董遇就曾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后苏东坡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的“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等名言警句,实质都强调“读”的重要性。既然诵读如此之重要,那么诵读能力如何培养呢?
一是抓养成教育。抓诵读决不能靠戒尺,而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和热情。好读书,勤读书,认真做好读书笔记,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是诵读教学成功的关键。因为,语文能力的形成、语言运用技巧的熟练掌握,必须有丰富的语言材料积累,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多读,而且要熟读以至背诵,背得“烂熟”。而要做到这一点,急于求成不行,我们必须把功夫下到平时,养成诵读的习惯,坚持不懈,才能有成效。
二是改革课堂结构。每课必读,甜吟蜜咏,培养语感。大多数课文应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选出精当,既作为精讲巧练的重点,又要求学生熟读背诵。
三是建立诵读规范,加强诵读指导。诵读是一门“技术”,是可以进行训练的。要求学生在朗读时精力高度集中,做到眼到、嘴到、手到、心到,要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对语气语调,要积极思考所读内容,把自己的理解用声音传达给别人。
朱自清先生提出的诵读方法是,“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自己练习着读,有时还得背诵。”这就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研习提高自身的朗读理解水平。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朗读。如运用字词提示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要点引路法可以让学生掌握文章的思路,纲要回忆法可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
2、明确什么是语文课。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3、教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首先,教无定论,教师不能跪着教书,教师就应该在充分了解自身特点的前提下,想方设法使个人的语文特色在课堂凸显,教出个性美,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教出情、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妙语连珠,那就上出理来,上出趣来。一句话,能创新的创新,能幽默的幽默,能煽情的煽情,什么都不能的尽量真诚,也一样可以打动人。
其次,语文课要教出并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在语文课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教师要教得神采飞扬,学生要学得兴高采烈,师生双方都要全身心投入。我们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努力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才是理想的教学境界。
4、语文味要联系生活,呼唤和谐。和谐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和谐的表现。语文味教学法在文化开掘中,同样呼唤和谐的儒家文化。有老师教学《济南的冬天》,其文化开掘设计的问题是“老舍在呼唤什么?”老舍通过济南冬天之美,实际上是在呼唤一种和谐的生活境界。因为老舍对济南的文化有一种认同感,“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这里每一个角落,似乎都存在着一些生命的痕迹;就是一风一雨也仿佛含着无限的情意似的。它虽是个大都市,可是还能看到朴素的乡民,不像上海那样完全洋化,它似乎真是稳立在中国的文化上。一个不以跳舞开香槟为理想的生活的人,到了这里自然会感到一些平淡而可爱的滋味。”在这块厚土上找到自己新生命的契合点,这正是中国传统文人喜欢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她是老舍这样的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这是他喜爱济南冬天的心理原因,更是老舍对农业文明的深情呼唤。希望我们语文教得实在一些,再实在一些,让我们语文课的“语文味”浓一些,再浓一些。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情、趣、理的挖掘,这将是一条艰巨的道路,但我想只要能立足课堂,立足学生,以生为本,以文为本,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必能提高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性,取得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味”是一种文化品味,应当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在课堂上对“语文味”进行探究,应当是一种让人激动和着迷的快乐体验。
参考文献:
[1]王思;人性化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学[J];文理导航(上旬);2013年06期
[2]尚美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探析[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3年08期
[3]严天慧;初中语文教学教学浅探[J];考试周刊;2013年33期
[4]陈会敏;微探初中语文教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课外语文;2013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