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学生的综合性学习与习作能力的培养

【作者】 刘军波

【机构】 吉林省集安市榆林镇学校



【正文】      新教材,它体现的是一种课程观。它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它不在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课程与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课本中,专题地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从整体上看,它具有深刻的内涵,体现着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也就是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指出,开展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是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从教材中,我们能领略到它的一个中心思想,那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开展活动。
  人教版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中,有序地安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内容,它和后面的习作,一起成为综合性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另外还有“语文园地”中“我们的课余生活”“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两个口语交际内容,这些安排,都是以综合性学习为依托,为的是使学生有话说到要说话。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序,而且还能为学生的习作打下基础,夯实根基,提供有效习作的自然过渡,学生掌握接受起来也十分容易。
  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还实现着学科的整合。既体现了学习的多样性、趣味性,又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喜欢用什么方式表达,就用什么方式。这就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任其自由的发展创设思维,以达到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它不但是“习作”的前奏,也是习作的继续,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期达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经过老师的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画出来、唱出来、演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另外,加强学生外化技能的培养,运用语言文字方式的外化技能。
  首先是语表达。教师可根据学生表达的效果,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的指导及评价,使学生明确内容表达方式及相应的口语表达训练方法,达到一定的要求,以求准确、生动、有序的表达方式。
  其次是文字表达能力。力求做到我心说我口,我笔述我心,使学生在课堂上做到多说、多写,这也是重要的实践能力培养方式。
  再就是艺术方式的表达技能。绘画、舞蹈、雕塑、工艺品制作等技能都是艺术方式的表达技能。艺术方式的表达是具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同时也体现着学科间的整合。这就和教材中的要求相吻合,用文字叙述,可以填表格、可以画图画等。
  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课文,在学习后,要求抄写句子或背诵下来,另外还有“小练笔”内容。这些安排,为的是进一步提高和丰富学生的词汇和句子,更主要的是服务于学生的习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为习作铺平道路,最终达到综合能力的提高,发展思维和创造力。
  学生的习作,实质上就是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综合评定。无非就是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集中体现。在教学中,我们只要更新作文教学观念,加强作文教学的训练和指导,切实地培养其写作的基本能力,就能使学生的习作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使学生的思维有创造性的发展,从而顺利地完成作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
  标准实验教材十分重视习作交流、展示和评改等。园地中的习作,多处提到“写好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一起分享习作的快乐”“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怎么样”“把图画和习作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等等。
  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应多角度、全方位的去培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多种习作能力,使综合能力说、写、评、改、编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完美的统一。
  1、说。说是表达的基础。教学中,重视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增强口语表达能力。起步阶段的口语交际要求是:能较完整的讲述小故事,能在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的基础上,提出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尽量说得生动一些,讲的时候要有感情,使听的人受到感染。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或一段话概括,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内容,激励学生质疑,善于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要把握住主要内容,提出修正和提高的程度,使说的逻辑性更强。
  2、写。写是学生综合能力具体体现。教学中,要把握住知识的连接点,做到学以致用。教材中的小练笔和续写,从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习作的不同要求,低年级的习作,首先要重视写作的基本知识和常识。只要能写出完整内容,再到层次、写作方法的逐步提高,不需要有过高的要求。其次,教师要注意写作指导,从一句话,一段话入手,逐步过渡到谋篇、结构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从而调动起写作的积极性,激发起写作的兴趣。
  3、评。评是学生各自对事物认识程度的反映。学生的习作,是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互评。采取生生互评,教师点评。评的时候要注意习作好在哪里,为什么?不足的地方,不足在哪,为什么?应怎样改进,说出各自的理由。要做到对每一个学生的习作有针对性的评说,然后,教师逐一评价,以利于学生习作的再提高。
  4、改。改是学生经过学生评议和教师的指导后,把改后的习作,重新抄写在本篇作文的后边,待老师批改后,以利于阅读、对比、总结和提高。使之知道自己习作中的好与不足是为什么,从而使自己的习作有对比、有提高,使习作水平不断地得到提升,最终达到一定的程度。
  5、编。把班级里的每次习作,编辑成册。先筛选,后分类,然后编成习作集,以便于全班乃至于同级部的传阅,以利于全班同学习作水平的普遍提高。同时,又使学生收获到成功的喜悦,培养起写作的兴趣、爱好,又使学生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让学生养成整理习作,保存习作的良好行为习惯。
  总之,学生的习作训练,需要教师花大气力进行系统指导,让学生主动地学和生动地学,真正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使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得到发挥,各种能力普遍提高,让好的成功习作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