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体育课的高效课堂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 张 亮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九团中学
【摘要】初中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也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初中体育课是教育总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勇敢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和文明行为。体育教学蕴含着许多德育内容。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中紧密结合德育教育,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渗透;反思
【正文】
德育教育是当前学校教学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而实施德育教育有多种途径和方法,其中通过各学科教师把握好德育与教学的结合点,用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去吸引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是尤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利用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具有特殊的效果,学生更易直接接受。
一、融洽师生关系
重塑师生关系,强化渗透德育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心灵美的表现,是衡量教师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教师只有爱心倾注于学生,才能真正做到诲人不倦,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和良师益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中可以看出教师自身表率作用的重要性,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不仅应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专业水平和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和性格特征。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平易近人,富于幽默感和同情心,尊重别人,敢于承担责任,果断勇敢,处事公正,坚毅顽强。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享有威信,才能使学生不仅能学到教师的仪表风度,更重要的是学到一名体育教师正直、善良的品质,使学生通过体育课得到身心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担负起培养和教育他人的崇高使命。总之,在体育教学之中,处处都存在着德育因素,只要教师用心体会,善于发现德育教育的素材,抓住每一次德育教育的机会,把体育教学与德育有机会给合起来,体育将成为德育教育的一个良好渠道。
二、深入挖掘教材
充分利用教材,巧妙渗透德育初中体育教师应该充分结合体育教材特点,选好结合点,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品德工作。教师在课前必须熟悉教材,了解教材的特点,备课时充分考虑体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结合点。根据班级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渗透德育。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还要努力挖掘体育教材蕴藏的多种教育因素,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项目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德育教育,把德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例如,通过队列练习进行组织纪律、集体观念教育;通过球类、游戏、接力赛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克服困难、互相帮助的集体荣誉教育;通过中长跑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跨栏及体育项目进行勇敢、机智、果断等优良品质的培养;通过体操项目进行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教育;通过上课前布置场地、保护好器材进行热爱劳动和为集体服务的教育。由此看来,体育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有的放矢,把握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三、进行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活动,也是师生之间活动进行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等的心理交流。教师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产生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德育教育只有在这种和谐、愉快、情感交融的教学气氛中,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其思想活动和个性情感的真实写照,学生在活动中,各种行为、情感意志等都充分显露出来。为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各项体育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
如在课堂中常有学生在同一活动中,在同样的条件下,有的学生可能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而有的同学则可能表现出不负责任、怯困难等等。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及时进行表扬或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应针对青少年具有较强表现欲的心理特征,热情地激发,耐心地引导,使其个人英雄主义行为逐步朝着集体主义精神升华。
四、以学生为本
德育渗透,就是要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体育学科教材所含的德育因素,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充分地了解学生,把学生当作完整的个体,尊重他们,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科学地确定德育的层次。通过把学生推上德育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总结。教育者退入后台,只做点拨,不做指令,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活动的小组长随机安排,不在固定到某一个人。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小角色,学生亲身体验,大胆去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锻炼了能力,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热爱集体等优良品质。
五、突出教师的表率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外,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教育者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的方法。它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所以体育教师的仪表言行都应该考虑到它可能的模范性和感召力。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人格做表率,使学生从中领悟和产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乐于接受和模仿。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经过亲身实践,必然会认识到教师言行的正确性,从而建立自己的道德信念,形成自己的性格和品质。
总之,德育始终是一个全社会的大课题,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在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教育的效果。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同体育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使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把学习与教育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受到教育,防止只写在计划与教案中,或进行空洞的说教。要把德育教育内容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测量、能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并能灵活多样地结合实际,因势利导,这样自然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使学校体育在德育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让我们共同营造适应青少年成长的大德育环境,给学生以好坏,是非的肯定评价,使社会道德在他们身上迅速内化,转化为他们自身的道德行为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未来整体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德育教育是当前学校教学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而实施德育教育有多种途径和方法,其中通过各学科教师把握好德育与教学的结合点,用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去吸引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是尤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利用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具有特殊的效果,学生更易直接接受。
一、融洽师生关系
重塑师生关系,强化渗透德育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心灵美的表现,是衡量教师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教师只有爱心倾注于学生,才能真正做到诲人不倦,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和良师益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中可以看出教师自身表率作用的重要性,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不仅应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专业水平和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和性格特征。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平易近人,富于幽默感和同情心,尊重别人,敢于承担责任,果断勇敢,处事公正,坚毅顽强。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享有威信,才能使学生不仅能学到教师的仪表风度,更重要的是学到一名体育教师正直、善良的品质,使学生通过体育课得到身心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担负起培养和教育他人的崇高使命。总之,在体育教学之中,处处都存在着德育因素,只要教师用心体会,善于发现德育教育的素材,抓住每一次德育教育的机会,把体育教学与德育有机会给合起来,体育将成为德育教育的一个良好渠道。
二、深入挖掘教材
充分利用教材,巧妙渗透德育初中体育教师应该充分结合体育教材特点,选好结合点,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品德工作。教师在课前必须熟悉教材,了解教材的特点,备课时充分考虑体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结合点。根据班级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渗透德育。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还要努力挖掘体育教材蕴藏的多种教育因素,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项目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德育教育,把德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例如,通过队列练习进行组织纪律、集体观念教育;通过球类、游戏、接力赛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克服困难、互相帮助的集体荣誉教育;通过中长跑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跨栏及体育项目进行勇敢、机智、果断等优良品质的培养;通过体操项目进行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教育;通过上课前布置场地、保护好器材进行热爱劳动和为集体服务的教育。由此看来,体育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有的放矢,把握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三、进行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活动,也是师生之间活动进行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等的心理交流。教师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产生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德育教育只有在这种和谐、愉快、情感交融的教学气氛中,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其思想活动和个性情感的真实写照,学生在活动中,各种行为、情感意志等都充分显露出来。为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各项体育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
如在课堂中常有学生在同一活动中,在同样的条件下,有的学生可能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而有的同学则可能表现出不负责任、怯困难等等。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及时进行表扬或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应针对青少年具有较强表现欲的心理特征,热情地激发,耐心地引导,使其个人英雄主义行为逐步朝着集体主义精神升华。
四、以学生为本
德育渗透,就是要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体育学科教材所含的德育因素,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充分地了解学生,把学生当作完整的个体,尊重他们,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科学地确定德育的层次。通过把学生推上德育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总结。教育者退入后台,只做点拨,不做指令,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活动的小组长随机安排,不在固定到某一个人。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小角色,学生亲身体验,大胆去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锻炼了能力,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热爱集体等优良品质。
五、突出教师的表率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外,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教育者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的方法。它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所以体育教师的仪表言行都应该考虑到它可能的模范性和感召力。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人格做表率,使学生从中领悟和产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乐于接受和模仿。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经过亲身实践,必然会认识到教师言行的正确性,从而建立自己的道德信念,形成自己的性格和品质。
总之,德育始终是一个全社会的大课题,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在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教育的效果。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同体育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使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把学习与教育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受到教育,防止只写在计划与教案中,或进行空洞的说教。要把德育教育内容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测量、能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并能灵活多样地结合实际,因势利导,这样自然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使学校体育在德育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让我们共同营造适应青少年成长的大德育环境,给学生以好坏,是非的肯定评价,使社会道德在他们身上迅速内化,转化为他们自身的道德行为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未来整体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