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语用——让语文课堂洋溢智趣

【作者】 吴明招

【机构】 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阳溪中心小学

【摘要】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运用。本文紧紧围绕这个议题,从创设情境、品味语言、巧借练笔等方面,结合生动典型的实际课例展开论述,条理清楚、灵动,使语文课堂洋溢智趣。
【关键词】语文;语用;情境;品味;练笔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只有用心研读文本,关注“语用”,才能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运用中,发展言语能力,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因文而异,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做到深度理解课文和习得语用能力和谐发展。
  一、创设情境  放飞想象
  执教《圆圆的沙粒》时,我创设了愉悦的氛围,引导孩子欣赏珍珠的美丽,为“沙粒为什么能变成珍珠”的学习做好铺垫;而后,读悟结合,在读议交流中理解沙粒的坚定决心;拓展思维,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图像、声音中熏陶感受,讨论理解,引导学生想象沙粒在蚌壳中孤独寂寞的生活,想象沙粒度过的漫长岁月;对比回顾,畅谈感受,体会沙粒的志向和毅力。请看教学片断——
  (一)创设情境,音乐响起,教师轻缓地、深情地叙述:圆圆的沙粒带着美好的愿望坦然地钻进蚌壳里。时光伴着海波逝去了。各式各样的议论被海潮冲走了。圆圆的沙粒也被它的同伴们遗忘了。
  (二)引导学生思考:日子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地过去了……圆圆的沙粒在漆黑、寂静、牢狱般蚌壳里一呆就是几十年。它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三)组织学生小组交流,练习说话:1.当同伴快乐玩耍时,它             ;2.当月亮高挂夜空时,它             ;  3.当阳光洒满大地时,它             ;
  ……
  学生放飞思绪,回答精彩纷呈:它多想看看奇妙的海景,它多想和同伴们尽情地玩耍,它多想欣赏柔和的月光,它多想出来数数星星,它多想看看日出,它多想听听听滚滚的涛声……
  (四)教师适时小结:是呀,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沙粒是孤独寂寞的。它会遇到许多诱惑,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可一想到要成为珍珠,它没有离开蚌壳一步!终于变成了美丽的珍珠!这是多么可贵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想象,是孕育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个性的土壤。教学中,我层层推进,注重立足情境,落实语用,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投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展开自由想象,用心感悟富有毅力的沙粒形象,体会圆圆的沙粒变成珍珠的不容易,有效地习得了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二、品味语言  领略精妙
  品味语言,领略课文用词的精妙,能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品味、咀嚼文本中的重点词句,仔细推敲,感悟词句的准确,玩味词句的意蕴,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力。《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是一篇希腊神话传说,它表现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为民造福、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教学中,我紧扣“惩罚”这个关键词,在与课文语言文字的寻觅对话中,课文中两副悲壮的画面浮现于眼前,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屹立在学生心目中——
  (一)找出画面,体会“惩罚”: 快速默读第13-21自然段,找出描写普罗米修斯受难情景的段落,画一画深深刺痛你的心的字眼,写写批注,交流感受。
  (二)品词析句,感悟“惩罚”:①引导学生想象“锁”之悲:体会炎炎烈日,他口干舌燥;寒冬腊月,他四肢冻僵;漫漫长夜,他孤独缠身……这是何等难以忍受的痛苦呀!②引导学生感受“啄”之痛:谈谈哪些词句深深地刺痛了自己的心,引导学生感受那钻心的痛;感受这种痛如刀割般,痛不欲生!
  (三)理解“惩罚”,体会伟大精神:这惩罚不仅是对他肉体的折磨,更是对他意志的摧残!这种痛苦如此难熬,永远没有尽头,(追问):你能忍受吗?是什么支撑着他的决心?引导学生感受普罗米修斯的坚强不屈,他是个伟大的英雄!
  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学生诵读词句,放飞想象,感受画面,体验情景,深入理解“惩罚”,从而感受普罗米修斯遭受的巨大痛苦,升华了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他们身心浸润在具体语境中,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揣摩,深深地体悟到了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
  三、巧借练笔  拓展思维
  教学中,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教师找准训练点,引导学生巧妙地利用相关阅读内容进行小练笔,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能有效地融读写为一体,把语言文字运用落到实处。
  《我想》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描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前三小节句式整齐,结构相同,有利于(下转第38页)(上接第39页)学生积累语言,内化其表达方式。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你的愿望是什么?想不想仿照课文的前三小节,再编一节,把你的愿望也表达出来?孩子们的新奇感油然而生,迸发了思维的火花、创作的激情,他们借鉴和迁移了诗歌中言语的方式和技巧,获得了言语表达的经验,个个展开神奇的想象,融进自己的美好愿望,一节节小诗生动有趣,充满了天真与稚气:
  “我想把鼻子安在花儿上。闻闻百合花,闻闻玫瑰花。闻呀,闻——闻到花儿的阵阵清香”……“我想把耳朵安在大海里。听鱼儿说悄悄话,听白鲸欢快歌唱。听啊,听——大海的歌声多美妙”……“我想把眼睛装在月亮上。看嫦娥和玉兔嬉戏,看繁星点点闪烁。看啊,看——夜晚的星空多么璀璨。”
  又如,课文《一只小鸟》记叙了孩子们用弹弓打中了一只羽翼未丰的小鸟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小鸟,爱护小动物。学了课文,我适时引导孩子们想象:事情后来怎么样了?续写一段话。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合理的想象,使续写更丰富,更具体。此时的练笔顺势给学生提供了补白的机会,学生纷纷动笔,设想着结局,字里行间表达了心中强烈的情感: “巢中的小鸟奄奄一息,圆圆的脑袋耷拉着,鲜血染红了它幼小的身体,染红了它们本该温暖、幸福的家。两只老鸟悲哀地哭喊着小鸟,心儿好像要碎了一样。老鸟们撕心裂肺的哀鸣,久久地在林间回响着。这时,可怜的小鸟缓缓地睁开迷茫的眼睛,痛苦地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它那小小的身体渐渐冰冷,它静静躺在妈妈的怀里。老鸟们老泪纵横,一滴一滴地落下来。树下的孩子们被眼前这一幕惊呆了,他们心里悔恨极了,无限悲伤地说:“我们真是太自私了!我们只想把小鸟养在家里,让它每天给我们唱歌,却无意中剥夺了小鸟的自由和生命!小鸟,我们错了,我们对不起你!”但是,他们再怎么后悔也无济于事了!”
  在阅读教学中,课堂练笔根据课文内容多样化、有层次地进行,能使学生的兴趣、情感在精巧的练笔设计中激发、培养与提升,在独具个性的自由表达中放飞心灵。
  四、结语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在运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习得表达方法,提升运用能力。我们要善于挖掘课文中语言文字训练的“泉眼”, 用心捕捉语用的训练点,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文本深层次对话, 品词析句,深入思考,学会表达,真真切切地进行语用体验,在思维的碰撞中,在精彩的表现中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让语文课堂灵动亮丽,洋溢智趣!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2011年版
  [2]刘显国《教法选择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