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思考

【作者】 1、奚小星 2、冯琴琴

【机构】 1.安徽省芜湖市陶辛中心学校;2.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东湖小学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在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下,合作学习正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中,经过不断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启蒙课程;重要途径;全面发展
【正文】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在目前大多数小学科学课堂里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自发阶段,合作学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教师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和反思,从而抑制了其实效性的发挥。结合自身的实践,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科学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一、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在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科学探究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等等,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同时,还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近“最近发展区”。同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千万不要为了小组合作而小组合作。
  二、明确规则,培养良好的小组合作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会采用小组合作、小组竞赛等教学方式,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或者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实验,但老师没有讲清楚讨论目标和实验要求,课室会一窝蜂进入到一个热烈的讨论气氛或者分组实验的场面,但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样的小组合作是乱而无序的,合作学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要想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相关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并通过长期有序的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三、注意小学科学教学中小组合学习现状的剖析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每次的课例展示上都能见其“芳踪”。然而,在这股合作学习热潮的背后,由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差,致使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不高。
  1.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景: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应答,教学难以进行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这个问题”。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各自为政,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教师使用它,只是为了使教学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完成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这种小组讨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2.合作内容过易或过难
  分组实验的内容如果过易,合作学习就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如果过难,高于学生的解决能力了,合作学习同样也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如在研究“电磁铁的磁力与什么有关”时,我布置学生分组带相关的材料,研究磁力与电流大小、铁芯粗细、铁芯长短的关系。这儿研究的问题不同,所需要的材料就不同,每个组的实验也不一样。在课堂上,我跑前跑后,忙着照顾这个,照顾那个,似乎一点也没空过,学生也经常将我从这个组拉到他们组,要我指导。看这阵势,应该还算认真忙碌的,这节课,我花了十几分钟让小组制定计划,准备花二十分钟进行实验,可结果是下课铃声响了,学生的实验还没有完成。
  3.部分人的合作
  其表现形式有二:一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小组合作做实验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一人控制整个实验过程,其他人则成为“旁人”,或玩耍、或走神……场面是热闹非凡,实际上乱作一团;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二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聆听等候搭车。平时的课堂不用说,即使是公开课、观摩课上都出现这样的问题,着实让人要好好反思学生的特点及思考方式。
  四、合作学习使课堂的学习效率大大提升
  合作使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时,一个团队的学生共同努力就很快达到一个目标。这就意味着对劳动的分担,汇集几个人的智慧,可以使课堂效率大大增强,学习质量提高,学生能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感受与他人合作带来的快乐,从而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得到了大大提升。由于习惯的养成是先慢后快的,大部分学生在第一学期还没有领会合作学习的要领;但到了第二学期,无论是师生合作,还是生生合作(尤其是生生合作)学生们已经非常熟练了,原先课堂40分钟的效率最多只有30分钟或者是35分钟,而到了此时40分钟几乎大家都在探索着,渴望着科学的奥秘。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教师应该合理运用,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郭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喜燕:《浅谈对学生科学探究习惯的培养》,小学教学参考,2007年第12期。
  [3][M]罗星凯,李萍昌,吴贤等译:《探究——小学科学教学的思想、观点与策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