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提高初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作者】 潘道国
【机构】 湖北省房县实验中学
【正文】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越过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生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也就是合作学习存在着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的问题,这有背于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特别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提高呢?
一、科学组建合作小组
小组成员的组成与合作学习的效果影响颇大,每个小组的组员不宜太多,每小组4-6人比较适宜。组员的特点非常重要,如果几个内向的同学分在一组,讨论时会出现没有气氛的状况;而几个活泼的同学分在同一组,则出现各自说各自的,不聆听其他组员说什么;况且初中生物探究活动许多需要学生自备实验材料如鼠妇,蚯蚓、种子萌发等、细菌和真菌的培养,制作甜酒等,成绩优秀的同学未必会将准备这些材料放在心上,而那些调皮好动,活泼开朗的学生倒是不少会热情满怀备足备好实验材料,让其他同学对他们刮目相看。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综合考虑学生的能力、性格、兴趣等方面,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保持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能进行公平竞争,并且定期解散那些没有意义的小组。
二、有序开展小组内合作
1、制定小组遵从活动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我们班组合作是这样规定的: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因为合作学习,必须要以个人独特的见解和认知作为基础。只有在每个学生都有所思、有所感后再展开讨论、进行操作,小组内才有可能出现争论、交流的局面,才显的更加真实、有效,才能问题愈辩愈明。没有自己深思熟虑而匆忙地展开讨论或操作,容易出现个别优秀学生的“表演”,这与合作学习宗旨相违背,不遵从活动规则的小组,记一次违规。
2、组内成员分工合理明确
合作与分工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效合作离不开合理分工,合理分工是为了有效合作。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小组成员之间相得益彰,合作学习才会更加有效。每小组设有小组长一名,一名纪律员,一名操作员,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各成员的职责不同,各自行使好自己的职责,让探究活动顺利进行。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稳定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我们班是一个月),小组长会调换他们的任务,纪律员的下个月去担任汇报员,这个月担任操作员的下个月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所担任的工作都了解,都会做,并明白这四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3、活动记录进小组档案袋
设计记录表,记录每次讨论的过程、结果,每个组员承担的角色,方便及时查阅,也是对学生合作学习行为的起到督促作用。
三、精心选择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在上“种子萌发的条件”这一节课的前一周,布置学生完成“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个实验。上课时,同学们带上自己的实验成果来。我到课堂上一看,大失所望:学生带来的种子虽有萌发,也有没萌发的,但是大多在不同同学手上呢。有的所用的种子数量有的只有可怜的几个,能称得上对照实验的廖廖无几。看来前面虽学了好几个探究实验,但学生对实验原则的掌握可真是不容乐观。这时我想何不好好利用这次机会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探究实验的原则和基本步骤呢,于是我提出这样一个学习任务——尝试用你已做的实验方案来说服组员,认可你所实施的方案具有科学性。
注意:个人试根据以下7个方面进行尝试说服。
①你提出的问题是什么?②你的假设是什么?③你实验的变量是什么?④你是如何控制变量的?它是不是本实验的唯一变量?⑤你有无设置对照组?⑥你认为你的实验是成功还是失败?原因是什么?⑦你从这个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另:小组讨论的问题
①通过讨论你们组探究出环境条件中哪些因素影响种子的萌发?你们认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还有哪些?②你们认为需要设计几组对照实验才可以探究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③种子具有了适宜的环境条件是否一定就会萌发?为什么?
这个任务一出现,学生们个个“磨枪擦掌”,恨不得凭自己“三寸不烂之舌”来“忽悠”组员,可组员他也要“忽悠”别人,于是在聆听过程中一个个竖直耳朵试图揪出他人的一点差错,为自己的“演说”作好准备,人人“斗志昂扬”,激情四射。由于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到小组讨论时争辩的厉害,小组汇报时归纳的相当详细、准确,不但归纳了环境条件连内部条件也归纳出来了,作为教师的我,除了表现赞许以外不需再做什么了。
教学过程中,只要细心观察,这样的学习任务还有很多,比如在探究蚯蚓的实验提出“你们用蚯蚓还能设计哪些探究活动?”等。(下转第43页)
(上接第44页)
四、合理建立评价体系
评价小组活动是对小组成员所付出行动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也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进一步的发展,评价最好能全面、合理、科学,并渗透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
1、注重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参与评价
经常性提出下列三个问题:①你会用哪一个词描述小组今天的情况如何?②你会用哪一个词描述你希望小组成为什么样子?③每个人都在参与吗?是的,总是_________,通常 偶尔 很少 不,从不______。
在合适的时候,问一些如:你是否在尽力使彼此感觉良好?你是否在倾听而且真的想回答这些问题?等等。
根据学生参与程度和合作学习的内容,每月评出最佳合作小组及不合作小组,连续两个月被评为不合作小组给予解散。
2、档案袋评价
哈特把档案袋定义为“承载学生技能、思想、兴趣必成就的容器”是真实性评价的一个有效形式长期保存的学生档案袋,为评估学生的成就和发现学生的不足提供了更准确的信息。
档案袋的项目包括书面作品的样本;标准化的记录表;小组报告;测试和小测验;调查结果;其他同学的意见;学生活动的录像带;获得的奖励,自我评估等。
比如测试,有时合作小组共同进行一些测试,在测试的前一天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帮助共同复习,考试当天,学生先单独参加测试,在交上试卷后,小组成员聚在一起讲座答案,然后再交上第二份答案,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在两次测试的表现评定成绩并存入学生档案。
3、现场评价
小组汇报课因能直接观察各小组的现有水平及所付出的努力,因此有着较高的效度。每学年(或每学期)定期举行一次小组汇报课,各小组自主选择一个探究课题或是调查报告,可以做成幻灯片、展示板,演讲等形式向班上同学呈现小组的成果,由同学们作出评价,也可以请同个教研组的教师来当评委,并给予点评。
当然合作学习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有许多问题没有办法通过小组合作来得到解决,有些学生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因此合作学习不应该是课堂的唯一形式,教学工作者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合理使用合作学习,这样才能最大化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一、科学组建合作小组
小组成员的组成与合作学习的效果影响颇大,每个小组的组员不宜太多,每小组4-6人比较适宜。组员的特点非常重要,如果几个内向的同学分在一组,讨论时会出现没有气氛的状况;而几个活泼的同学分在同一组,则出现各自说各自的,不聆听其他组员说什么;况且初中生物探究活动许多需要学生自备实验材料如鼠妇,蚯蚓、种子萌发等、细菌和真菌的培养,制作甜酒等,成绩优秀的同学未必会将准备这些材料放在心上,而那些调皮好动,活泼开朗的学生倒是不少会热情满怀备足备好实验材料,让其他同学对他们刮目相看。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综合考虑学生的能力、性格、兴趣等方面,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保持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能进行公平竞争,并且定期解散那些没有意义的小组。
二、有序开展小组内合作
1、制定小组遵从活动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我们班组合作是这样规定的: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因为合作学习,必须要以个人独特的见解和认知作为基础。只有在每个学生都有所思、有所感后再展开讨论、进行操作,小组内才有可能出现争论、交流的局面,才显的更加真实、有效,才能问题愈辩愈明。没有自己深思熟虑而匆忙地展开讨论或操作,容易出现个别优秀学生的“表演”,这与合作学习宗旨相违背,不遵从活动规则的小组,记一次违规。
2、组内成员分工合理明确
合作与分工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效合作离不开合理分工,合理分工是为了有效合作。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小组成员之间相得益彰,合作学习才会更加有效。每小组设有小组长一名,一名纪律员,一名操作员,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各成员的职责不同,各自行使好自己的职责,让探究活动顺利进行。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稳定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我们班是一个月),小组长会调换他们的任务,纪律员的下个月去担任汇报员,这个月担任操作员的下个月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所担任的工作都了解,都会做,并明白这四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3、活动记录进小组档案袋
设计记录表,记录每次讨论的过程、结果,每个组员承担的角色,方便及时查阅,也是对学生合作学习行为的起到督促作用。
三、精心选择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在上“种子萌发的条件”这一节课的前一周,布置学生完成“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个实验。上课时,同学们带上自己的实验成果来。我到课堂上一看,大失所望:学生带来的种子虽有萌发,也有没萌发的,但是大多在不同同学手上呢。有的所用的种子数量有的只有可怜的几个,能称得上对照实验的廖廖无几。看来前面虽学了好几个探究实验,但学生对实验原则的掌握可真是不容乐观。这时我想何不好好利用这次机会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探究实验的原则和基本步骤呢,于是我提出这样一个学习任务——尝试用你已做的实验方案来说服组员,认可你所实施的方案具有科学性。
注意:个人试根据以下7个方面进行尝试说服。
①你提出的问题是什么?②你的假设是什么?③你实验的变量是什么?④你是如何控制变量的?它是不是本实验的唯一变量?⑤你有无设置对照组?⑥你认为你的实验是成功还是失败?原因是什么?⑦你从这个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另:小组讨论的问题
①通过讨论你们组探究出环境条件中哪些因素影响种子的萌发?你们认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还有哪些?②你们认为需要设计几组对照实验才可以探究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③种子具有了适宜的环境条件是否一定就会萌发?为什么?
这个任务一出现,学生们个个“磨枪擦掌”,恨不得凭自己“三寸不烂之舌”来“忽悠”组员,可组员他也要“忽悠”别人,于是在聆听过程中一个个竖直耳朵试图揪出他人的一点差错,为自己的“演说”作好准备,人人“斗志昂扬”,激情四射。由于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到小组讨论时争辩的厉害,小组汇报时归纳的相当详细、准确,不但归纳了环境条件连内部条件也归纳出来了,作为教师的我,除了表现赞许以外不需再做什么了。
教学过程中,只要细心观察,这样的学习任务还有很多,比如在探究蚯蚓的实验提出“你们用蚯蚓还能设计哪些探究活动?”等。(下转第43页)
(上接第44页)
四、合理建立评价体系
评价小组活动是对小组成员所付出行动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也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进一步的发展,评价最好能全面、合理、科学,并渗透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
1、注重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参与评价
经常性提出下列三个问题:①你会用哪一个词描述小组今天的情况如何?②你会用哪一个词描述你希望小组成为什么样子?③每个人都在参与吗?是的,总是_________,通常 偶尔 很少 不,从不______。
在合适的时候,问一些如:你是否在尽力使彼此感觉良好?你是否在倾听而且真的想回答这些问题?等等。
根据学生参与程度和合作学习的内容,每月评出最佳合作小组及不合作小组,连续两个月被评为不合作小组给予解散。
2、档案袋评价
哈特把档案袋定义为“承载学生技能、思想、兴趣必成就的容器”是真实性评价的一个有效形式长期保存的学生档案袋,为评估学生的成就和发现学生的不足提供了更准确的信息。
档案袋的项目包括书面作品的样本;标准化的记录表;小组报告;测试和小测验;调查结果;其他同学的意见;学生活动的录像带;获得的奖励,自我评估等。
比如测试,有时合作小组共同进行一些测试,在测试的前一天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帮助共同复习,考试当天,学生先单独参加测试,在交上试卷后,小组成员聚在一起讲座答案,然后再交上第二份答案,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在两次测试的表现评定成绩并存入学生档案。
3、现场评价
小组汇报课因能直接观察各小组的现有水平及所付出的努力,因此有着较高的效度。每学年(或每学期)定期举行一次小组汇报课,各小组自主选择一个探究课题或是调查报告,可以做成幻灯片、展示板,演讲等形式向班上同学呈现小组的成果,由同学们作出评价,也可以请同个教研组的教师来当评委,并给予点评。
当然合作学习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有许多问题没有办法通过小组合作来得到解决,有些学生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因此合作学习不应该是课堂的唯一形式,教学工作者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合理使用合作学习,这样才能最大化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