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应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 罗秋珍
【机构】 贵州省松桃县孟溪镇油蓬村完小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就渗透德育教育,应如何渗透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渗透德育教育,应如何渗透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儿童的心理牲特征;同时要把握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要以英雄人物为榜样,规范学生行为;还可以在作业批发中渗透德育教育。【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正文】
人才,是国家建设的栋梁,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有相当一部人才由于利欲熏主,在工作中触犯国法,纷纷落马。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人们在界定人才的时候,只重“才”,而忽略了“人”的含义。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没有伟大的艺术品,伟大的行动者”。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把国家建设好,才能为人民造福。这就要求培养“德”育就要像培养“智”育一样,要从小学生抓起。德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内涵广泛,包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法制,纪律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教育。德育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德育内容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动,从而来指导他们的日常行为。
然而,在如今社会巨大变革的新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大环境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是非标准,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社会心理环境,人口和家庭结构及获取信息的渠道等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因素对小学生成长影响相当大,再加之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众星捧月,从小养成了为所欲为、唯我独尊的不健康心理,不仅社会观念淡薄,是非观念差,不知什么是恩情,连起码的家庭观念也极淡薄,故加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是统一的,相辅形成的。“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精辟地揭示了语文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之间的本质联系。因此,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德育教育呢?笔者的观点如下:
一、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教师在传授知识中有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学生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在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虽然年幼,却心灵十分纯洁。学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助人为乐。我们面对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特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他们的优点。人人都有善的一面,在行为上引导他们,在思想品德上教育他们,让他们懂得生命的价值不是以得到为荣,而要多为别人着想,处处站在别人的利益上。有些学生,天性调皮,喜爱犯错误,一般他们又不想失面子,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中我们要多表扬,少批评。尽量用夸赞取代惩罚,要学会给学生辩论的机会,给他们面子,多与他们沟通,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学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助人为乐。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取得“德”、“智”双赢的效果。
二、 把握教材的德育因素
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严密筛选的。在题材、体裁、思想内内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目标性。我们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准确把握住内容。结合教材特点,形象逼真的进行德育教育。如讲述寓言故事《亡羊补牢》时,教师要让同学们懂得一个人犯错误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如不及时改正,就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伤害。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重点让学生了解红军遇到的困难,思考是一种什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牺牲,夺取胜利的。激发起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尊敬之情。引导学生理解革命先烈为革命为祖国献身的事迹与今天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今天优越的幸福生活,学习环境的关系,让学生懂得幸福是无数先烈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 以英雄人物为榜样,规范学生行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行动的一面旗帜,是学生追求的方向。小学语文课本编排了很多英雄人物的故事,我们要通过这些思想教育性极强的活的教材教育学生懂得做人,学会做事。如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要让学生明白雷锋叔叔的精神包括热爱班集体,助人为乐,向社会献出自己的爱心。教育学生要做到哪里需要爱心。教育学生要做到哪里需要爱心,自己就应出现在哪里。
四、 在作业批发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在作业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悉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在作业批发中,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
例如,笔者在批发学生的作文时,曾发现有位常与同学打架的学生在作文中说他的爸爸是个药罐子,笔者觉得这个学生的情绪不正常,在课余时间找到这个学生同他聊聊家常,了解到这个学生的爸爸身体不好,常年吃药、家庭条件差,于是笔者给他分析了他爸爸此时的心理状态,使这个学生明白了他的爸爸是爱他的,他的爸爸想早治好病,好早挣钱养家。这个学生从此彻底改变了对他爸爸的态度,和同学关系也变好了。这之后笔者又召开了“知恩,感恩”为主题的班会,使全体同学都受到了教育。
正如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手段。道德教育哪果没有教学,就只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内容及其丰富,有着广阔的天地。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勇于探索,重视文道结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渗透于教学全过程,就会真正达到大教书育人的目的,就会为孩子们日后真正成为国家的建设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才,是国家建设的栋梁,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有相当一部人才由于利欲熏主,在工作中触犯国法,纷纷落马。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人们在界定人才的时候,只重“才”,而忽略了“人”的含义。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没有伟大的艺术品,伟大的行动者”。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把国家建设好,才能为人民造福。这就要求培养“德”育就要像培养“智”育一样,要从小学生抓起。德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内涵广泛,包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法制,纪律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教育。德育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德育内容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动,从而来指导他们的日常行为。
然而,在如今社会巨大变革的新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大环境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是非标准,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社会心理环境,人口和家庭结构及获取信息的渠道等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因素对小学生成长影响相当大,再加之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众星捧月,从小养成了为所欲为、唯我独尊的不健康心理,不仅社会观念淡薄,是非观念差,不知什么是恩情,连起码的家庭观念也极淡薄,故加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是统一的,相辅形成的。“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精辟地揭示了语文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之间的本质联系。因此,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德育教育呢?笔者的观点如下:
一、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教师在传授知识中有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学生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在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虽然年幼,却心灵十分纯洁。学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助人为乐。我们面对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特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他们的优点。人人都有善的一面,在行为上引导他们,在思想品德上教育他们,让他们懂得生命的价值不是以得到为荣,而要多为别人着想,处处站在别人的利益上。有些学生,天性调皮,喜爱犯错误,一般他们又不想失面子,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中我们要多表扬,少批评。尽量用夸赞取代惩罚,要学会给学生辩论的机会,给他们面子,多与他们沟通,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学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助人为乐。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取得“德”、“智”双赢的效果。
二、 把握教材的德育因素
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严密筛选的。在题材、体裁、思想内内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目标性。我们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准确把握住内容。结合教材特点,形象逼真的进行德育教育。如讲述寓言故事《亡羊补牢》时,教师要让同学们懂得一个人犯错误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如不及时改正,就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伤害。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重点让学生了解红军遇到的困难,思考是一种什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牺牲,夺取胜利的。激发起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尊敬之情。引导学生理解革命先烈为革命为祖国献身的事迹与今天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今天优越的幸福生活,学习环境的关系,让学生懂得幸福是无数先烈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 以英雄人物为榜样,规范学生行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行动的一面旗帜,是学生追求的方向。小学语文课本编排了很多英雄人物的故事,我们要通过这些思想教育性极强的活的教材教育学生懂得做人,学会做事。如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要让学生明白雷锋叔叔的精神包括热爱班集体,助人为乐,向社会献出自己的爱心。教育学生要做到哪里需要爱心。教育学生要做到哪里需要爱心,自己就应出现在哪里。
四、 在作业批发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在作业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悉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在作业批发中,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
例如,笔者在批发学生的作文时,曾发现有位常与同学打架的学生在作文中说他的爸爸是个药罐子,笔者觉得这个学生的情绪不正常,在课余时间找到这个学生同他聊聊家常,了解到这个学生的爸爸身体不好,常年吃药、家庭条件差,于是笔者给他分析了他爸爸此时的心理状态,使这个学生明白了他的爸爸是爱他的,他的爸爸想早治好病,好早挣钱养家。这个学生从此彻底改变了对他爸爸的态度,和同学关系也变好了。这之后笔者又召开了“知恩,感恩”为主题的班会,使全体同学都受到了教育。
正如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手段。道德教育哪果没有教学,就只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内容及其丰富,有着广阔的天地。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勇于探索,重视文道结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渗透于教学全过程,就会真正达到大教书育人的目的,就会为孩子们日后真正成为国家的建设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