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感受语文之美,享受学习之乐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作者】 张 涛

【机构】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东关小学



【正文】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它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
  陶冶儿童情操,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那么,我们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用活语言展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博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好动贪玩,注意力容易分散,优美的教学语言便是抓住他们思维最有手效的手段,所以,作为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语文老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我们是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会带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一种快乐的享受。
  二、创设情景鉴赏语言文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本中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如果我们不能引领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是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感受到美的文字和美的情感。为此,我觉得我们语文老师首先可以通过自身丰富的情感传递情感,运用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完美的境界。同时也可以针对不同的文章,采用结合生活实际展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组织学生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引导学生锤炼语言描绘情境等方式进生情境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从而来激发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人物的情感共鸣和个性张扬,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他们语文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是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愉快教学。我们应该熟悉情境教学的教学方式,从实际出发,灵活而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逐步增强他们的审美感受力。
  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可创设情景,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荷花池”边。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便跃然纸上。学生边听边想,仿佛自己已“飞”到美丽的田野,来到荷花池,眼前出现一池婷婷玉立的荷花,它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进而让学生身入其境的用手摸一摸荷叶、荷花,去感受一下叶子的油滑,花瓣的细腻。随着语言文字的描绘,运用移情想象,学生把自己也想象成一朵洁白的荷花。音乐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丽的意境之中。这样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获得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三、巧用插图感受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过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还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非常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形象,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因为图画比文字更容易产生鲜明的形象),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的目的。我们现在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无论是哪个版本都是图文并茂,几乎每篇课文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插图,有些课文甚至有两三张之多,这些优美的插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启迪学生的思维,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关注它,使用它,挖掘它丰富的内涵,那么即使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借助插图,我们同样可以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语文课。
  四、引导朗读领略意境美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是的,阅读教学的核心是一个“读”字,没有了读的语文教学,便缺少了意义,缺少了对文字美感的快乐地享受,没有了读,也无法更好地体会文字所传达的美好的意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
  如《观潮》一课,教学重点部分“潮来之时”,首先让学生体会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学生自悟的机会和空间。接着指名读、评议、复读,让读得不好的学生再读。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看着老师读,注意老师读时的眼神、体态、手势的变化等。最后,让学生模仿观潮的沸腾人群,跳着、叫着、挥舞着手进行朗读。这样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使他们置身于其中,充分感受潮来之时“浩浩荡荡”、“人群鼎沸”、“山崩地裂”的壮观场面。
  五、启发想象体味整体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想象的触觉伸得越长,由文字所唤起的意象愈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就愈生动,愈深刻。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在成人眼中看来是一些很平常的东西,在儿童看来却都有童话般的色彩。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想象力丰富的这一特点和优势,挖掘文本中的有效支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其中概括着的、凝冻着的内容融化开来,再造意象的整体,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教学《长城》时,可以让学生想象长城蜿蜒盘旋,横贯万里的壮观景象;想象孟姜女哭塌万里长城的民间传说;想象修筑长城的工匠的繁重劳动;想象狼烟四起,气势磅礴的古代战争等,学生通过想象,再造长城的意象整体,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的含义。再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启发学生想象西沙群岛海底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想象海底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想象鸟的天下,到处是鸟蛋,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情景;想象满地是贝壳,孩子们在尽情地拾贝壳……让学生驰骋于想象的自由王国,在脑海里形成一幅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的美丽画卷,从而陶冶学生的整体美感。
  六、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
  人们都说当老师的是每天与粉笔打交道,是的,课堂上教师离不开粉笔,离不开板书。写得一手好字,就会给每天都望着黑板的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板书美,不仅要求我们要写一手好字,还要求我们在板书时必须注意板书的位置,板书的条理。板书应力求简洁、明了,既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又要给学生以美感,如果简笔画画得好,板书时,还可以即兴配合图画来增添美的色彩。同时,在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板书,从而充分认识作者布局谋篇的结构美。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今天提到这些的看法,有不妥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指正,也希望和老师们多多交流探讨,让学生们真正地感受到语文之美,享受到学习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