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语文教学中语感训练的有效策略

【作者】 朱大洋

【机构】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心小学

【摘要】语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核心词汇,也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话题。语感的培养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语感并不是不可捉摸的东西,与其他语文能力一样,是靠长期反复实践得来的。学生在自然状态下,通过长期的语言实践,语感也会提高;而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加强语感训练,能促使语感的进一步形成。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培养;训练策略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中明确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总目标部分中也指出“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在后面和阶段目标中,对语感培养的要求就更具体、明确了。朱作仁教授就曾经指出:“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确实,反映对语言的深刻顿悟和体验的语感,是构成人的语文素质的核心要素。它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它左右着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在言语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长期以来,语文老师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忽视自悟自得……这一切,都导致了学生语感不强,语文综合素养不高。本文旨从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入手,初探学生语感培养有效策略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一、通过品读,培养语感
  古人讲“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说作者有了情思再发为文辞,读者先看了文辞再体味到情思,情感是一篇文章的主旨。训练学生的语感,要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起伏的情感,这是语感训练最基本的方法。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只重“语意”,不重语感的倾向,反映在教学方法上就是只重“讲”不重“读”。事实上,语感的培养不是一味靠“讲”便能奏效的。教学中,还是让学生多品读,把文章的美读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感悟语言的意蕴、情感、韵味,读出“语感”、“语味”来。苏教版教材趣如童话美如诗,选取得内容都是学生所喜爱的场景和小动物,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朗读,可以让学生与语言多次面对面地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使文中蕴涵的人文境界、人格魅力、人间真情等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情趣的同时,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教学中,我利用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提供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讲解课文之前,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学生的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在充分朗读之后,很容易就进入情境,品味丰富而优美的祖国语言,从而自我感悟。这就是“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 
  二、通过想象,培养语感
  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想象是培养语感的翅膀,想象的过程不但是引发学生生活体验和调动知识储备过程,而且是学生在感知作品内容的表象形式的过程。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而,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文章,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境地,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如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世界多美呀》是一个趣味横生的童话故事,通过写小鸡在孵化过程中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一、二段时我引导学生体会、想象小鸡的内心活动;读第三段时引导学生体会、想象小鸡的喜悦、兴奋;读第四段时注意体会、想象小鸡对世界的喜爱及赞美之情。小鸡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启发学生想象,并借助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一个蓝湛湛的、绿茵茵的、碧澄澄的世界。然后,对课文进行反复感情朗读,感受世界的美丽及语言文字的精美。
  三、通过表演,培养语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把自己置身于文章所描写的情境中。这样学生的情感便完全融入到文章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此时学生对文章意义的理解就会很深刻。“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语)。让学生扮演角色,表演示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加强对人物形象、思想内容的理解,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课文中有些词句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不难理解,而且富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并表演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语感。如《蚂蚁和蝈蝈》一课,通过蚂蚁冒着炎夏烈日搬运粮食,蝈蝈则乘凉、唱歌、睡觉,待到严冬来临时蚂蚁安然越冬,蝈蝈又冷又饿的对比描写,深刻揭示了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的道理。教学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都好词语后,让学生自己做小导演,表演蚂蚁搬粮食和蝈蝈休息的过程,指导学生加上合适的动作、声音。学生在评议、交流、表演中理解了“满头大汗”、“自由自在”等词语,朗读课文时也就更有声有色。这样,学生的语感就得到了培养。
  总之,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体验,把语感的培养落实到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语文教学的效果才能真正体现,效率才能真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