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 周丽芳
【机构】 广西田东县平马镇上法村小学
【正文】 学习是复杂的思维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期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埃德.富尔在《学会与生存》一书中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他们都精辟地阐明了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因而教会学生学习的中心问题是切实引导好学生的思考过程,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和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学生在数学课上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我就此作了一些探讨,试述以下,以求教于同行。
一、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们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上通过动手操作启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或把游戏引进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也可以鼓励儿童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让他们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使他们真正领悟创造的愉快和欢乐,对于升华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 教师在教法上要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意识和改革意识。教师在教法上的创新,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为此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要更新。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实现教法创新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观念上的更新,就不可能有教法上的创新。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观念受我国几千年来封建教育教学观念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放不开手脚,把学生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教师工作优劣的唯一标准,教师只管自己怎么教,不管学生如何学。一讲到底的案例并未完全杜绝;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依然存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学得死板,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使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郁郁寡欢的“苦行僧”,妨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和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注重学法研究,依据学法确定教法,变教案为学案,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展示教学过程,加强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教育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 授课时的详和略
我国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方法的指导“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我觉得教学中教师知识的讲授应该有个“度”,如果没有个限度,详细地将知识和盘托出,完全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这无疑是将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这样“喂”的结果,久而久之养成学生思维上的“惰”,这一“惰”,能力的培养便付之东流了。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启发作用,每一节课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点“坡度”。凡是讲到思维难度大的地方,都可以省略知识的讲述过程,改为鼓励学生探索思考,放手让学生试做尝试题。例如,教学第七册较复杂的应用题例1时,大多数教师都设计下列题组进行教学。
1、 红叶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375套,还剩多少套?
2、 红叶服装厂平均每天做75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已经做了多少套?
3、 红叶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还剩多少套?
4、 红叶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3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5、 红叶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这样讲是很详细周到。一道题分成五道题讲授给学生,知识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坡度小,当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顺利解决完前四道题后,例题就迎刃而解了。但在不费功夫的后面,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展开,能力能得到发展吗?如果把前面的阶梯都省略,教师直接激励学生去探索并独立解答例题,然后才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学生的能力不就在这一“探”一“试”中得到发展吗?
四、 把握规定中的灵活
对数学中的一些规定、法则,应当遵守。但在实际解题中遇到的一些特例,则需要灵活处理。没有规定,就没有基本的章法可循;没有灵活运用,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甚至造成思维的僵化。
目前的教学,前者讲得多,后者讲得少。凡法则、定律之类的知识,更是作为框框套学生,让他们用所有的时间来“吃透”它。这样做的结果是压抑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如:
计算:(1.8+201)÷[(3.625-3.625)÷3.45]
按规定从左往右算,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这样是能算出结果的。但是太浪费时间。若先观察,知道3.625-3.625=0,就马上得出结果为0啦,前后都不用计算。因此要重视特例的教学,重视知识的可变性和流通性。在一般法则的指导下,激励学生动脑子冲破一般的思维方式,找出灵活的解法,这样对培养学生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五、 学生在学法上要创新
学法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根本方法,好的学法能使学生兴趣盎然,事半功倍。当然学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引导,学法上的创新,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良好体现。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营造学习氛围,架设学习桥梁,提供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教材加工成可以让学生感受的学习材料,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提高素质。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先让学生复习商的不变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再让学生猜想: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那么分数中是否有一个与它相类似得性质呢?在学生对这一猜想做出肯定的回答后,让学生迁移推理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接着让学生用三张同样的纸条加以验证,最后加以巩固和运用。上述教学是按照:复习-猜想-推理-结论-验证-巩固-运用的过程进行的。通过复习作了必要的铺垫,通过猜想激发学生主动推理,通过验证使学生建立牢固表象,通过巩固和运用建立稳定的认知结构,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所学知识。上述学习方法和过程学生处处显得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深化素质教育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它向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抓住契机,不失时机,坚持不懈地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贯彻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一、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们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上通过动手操作启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或把游戏引进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也可以鼓励儿童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让他们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使他们真正领悟创造的愉快和欢乐,对于升华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 教师在教法上要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意识和改革意识。教师在教法上的创新,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为此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要更新。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实现教法创新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观念上的更新,就不可能有教法上的创新。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观念受我国几千年来封建教育教学观念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放不开手脚,把学生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教师工作优劣的唯一标准,教师只管自己怎么教,不管学生如何学。一讲到底的案例并未完全杜绝;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依然存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学得死板,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使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郁郁寡欢的“苦行僧”,妨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和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注重学法研究,依据学法确定教法,变教案为学案,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展示教学过程,加强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教育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 授课时的详和略
我国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方法的指导“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我觉得教学中教师知识的讲授应该有个“度”,如果没有个限度,详细地将知识和盘托出,完全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这无疑是将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这样“喂”的结果,久而久之养成学生思维上的“惰”,这一“惰”,能力的培养便付之东流了。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启发作用,每一节课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点“坡度”。凡是讲到思维难度大的地方,都可以省略知识的讲述过程,改为鼓励学生探索思考,放手让学生试做尝试题。例如,教学第七册较复杂的应用题例1时,大多数教师都设计下列题组进行教学。
1、 红叶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375套,还剩多少套?
2、 红叶服装厂平均每天做75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已经做了多少套?
3、 红叶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还剩多少套?
4、 红叶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3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5、 红叶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这样讲是很详细周到。一道题分成五道题讲授给学生,知识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坡度小,当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顺利解决完前四道题后,例题就迎刃而解了。但在不费功夫的后面,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展开,能力能得到发展吗?如果把前面的阶梯都省略,教师直接激励学生去探索并独立解答例题,然后才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学生的能力不就在这一“探”一“试”中得到发展吗?
四、 把握规定中的灵活
对数学中的一些规定、法则,应当遵守。但在实际解题中遇到的一些特例,则需要灵活处理。没有规定,就没有基本的章法可循;没有灵活运用,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甚至造成思维的僵化。
目前的教学,前者讲得多,后者讲得少。凡法则、定律之类的知识,更是作为框框套学生,让他们用所有的时间来“吃透”它。这样做的结果是压抑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如:
计算:(1.8+201)÷[(3.625-3.625)÷3.45]
按规定从左往右算,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这样是能算出结果的。但是太浪费时间。若先观察,知道3.625-3.625=0,就马上得出结果为0啦,前后都不用计算。因此要重视特例的教学,重视知识的可变性和流通性。在一般法则的指导下,激励学生动脑子冲破一般的思维方式,找出灵活的解法,这样对培养学生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五、 学生在学法上要创新
学法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根本方法,好的学法能使学生兴趣盎然,事半功倍。当然学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引导,学法上的创新,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良好体现。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营造学习氛围,架设学习桥梁,提供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教材加工成可以让学生感受的学习材料,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提高素质。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先让学生复习商的不变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再让学生猜想: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那么分数中是否有一个与它相类似得性质呢?在学生对这一猜想做出肯定的回答后,让学生迁移推理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接着让学生用三张同样的纸条加以验证,最后加以巩固和运用。上述教学是按照:复习-猜想-推理-结论-验证-巩固-运用的过程进行的。通过复习作了必要的铺垫,通过猜想激发学生主动推理,通过验证使学生建立牢固表象,通过巩固和运用建立稳定的认知结构,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所学知识。上述学习方法和过程学生处处显得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深化素质教育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它向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抓住契机,不失时机,坚持不懈地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贯彻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