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作者】 何建梅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八一中学
【摘要】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指导作用,目的是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激发一种灵感,更直观地掌握一定的技法,提高鉴赏能力,增强审美意识,领略艺术文化的知识性、情感性、社会性、广泛性。【关键词】美术教学;多媒体;示范;指导;直观;亲和力
【正文】
高中美术教育是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与艺术修养,健全学生的人格。《美术课标标准》在前言中关于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就指出: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形成技术意识。在基本理念中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目标中又谈到: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论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在内容标准中就各学习领域的内容也都对上述的内容作了阐释,所有这些与教学中教师的示范都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一、关于美术课中多媒体的运用
现代的美术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也越来越新颖,有些传统的教学方式渐渐的被所谓的新的教学模式所替代。难道新课程改革是抛弃传统的、直观的、示范的教学方法吗?难道新课程改革是老师说说+学生看多媒体+鼓鼓掌热闹一场,难道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步骤、问题设计、活动设计、作业设计、难点、重点的解读都不必考虑,师生互动也只是老师鼓动下的学生的掌声和“呼声”,难道这样就是一堂美术课亮点所在吗?不知这样的课是否经得起推敲和推广?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误导。有的老师以为“改变”就是“抛弃”,以为“注重了技能技法就不是新课程”。似乎示范就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背离了新的课改理念。这种对美术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是有偏颇的。
美术课是技术性非常强的课程之一,没有一定的美术基本功是难以上好美术课的。随着多媒体的使用,无论多难技法可以事先在动画软件中准备好,电脑完全可以实现直观的演示。这样一来,美术课“技术性强”的特征缺失了,“美术味儿”冲淡了。更有甚者,有老师为了显示一堂课内容的充实,将需要好几课时完成的内容合并到一节课,试问,这节课除了表面的“充实”,学生该怎样吸收?恐怕是飘飘然、晕忽忽听完本节课。导致其他学科老师听过美术课以后误认为:现在的美术老师不用画了,不用写了,不用做示范了,多简单。有的老师风趣地说,你们美术老师真好当,还是教美术好,只要上网找些图片,会按键盘就行了,干脆改行教美术算了。
二、关于美术教学中示范教学的运用
美术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转变为可见的一种线条、形状、色彩、造型。因此,教学中要通过教师有目的的诱导、引导、启发,围绕教学任务来展开,促使学生全身心地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且能基本上形成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但同时也使不少老师“遗忘”了美术教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最直观的教学方法——示范法。通过示范,可以给学生一种心境,可以创造一种氛围,可以产生一种情绪,可以激发一份冲动。通过示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认识和由此带来的愉悦感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只用键盘点一点,动口说一说,学生实际知识技能的掌握就比较肤浅,长期下去,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没法保证,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也就受到影响。
示范,是老师与学生是面对面的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是与现实的直接对应,是真真切切的艺术上的对话。比如中国画的笔墨表现形式,老师用笔、墨、纸边演示边给学生讲解,中国画的用线、用笔、用墨、干湿、浓淡,皴、擦、点、染,中国画的构图、色彩、水分的控制等技法;既展示老师的基本功,又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到中国画的运笔用墨的神趣。如果老师不示范,只是看屏幕图片,点点键盘说说而已。没有展示的技术就是空口无凭,就不能使人信服。
三、关于美术欣赏课的老师引导作用
美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育中引导学生通过广泛地了解社会、文化背景,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领悟人类社会和生活的丰富性。美术教学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术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题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达到发展创造能力的目标。
美术作为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它有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而且在人格完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这种“综合”教学中,确有着一些操作上的偏差,全抛弃美术学科性的东西而成为其他的学科附属课。学科自身的本质特征都被“综合”得没有了,“综合”也就失去了意义。老师正说着,下面突然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画面上的人物一点都不美,太胖了,身材也不好看;这下课堂可热闹了,同学争论不休,又一个学生站起来反对前面同学的观点,这位学生说:因为盛唐时期人的审美观就是“以肥为美”。
新课标的实施,美术课程的改革,使美术课从单一的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提高到了一个广阔的文化层面,课堂教学变得丰富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去说一说、学一学、演一演、做一做等方式来体现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使学生得美术教育不能忽视视觉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节课十分不容易。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不仅要练课堂“内功”,而是作为一种美术文化来进行教学的。是的,我们不排除这种观点,但也不能片面强调这种观点,人文性是文化,工具性也是文化,不应割裂开来,否则,美术课上成了游戏课,上成了纯粹的“文化课”,这是对美术学科的极不尊重。
学校教育中完全忽略流行文化是不可取的,也是不明智的态度。让他们面对形形色色的视觉文化时,能够选择和甄别,形成有价值的视觉经验。但学生不能因此而抛弃数千年积淀下来的社会认同的经典视觉艺术作品。视觉文化是当代社会不容回避的事实,它扩大了美术教育的范围,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入了对日常生活中视觉现象的关注。在视觉文化背景下的美术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建构积极的视觉经验和价值观。
高中美术教育是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与艺术修养,健全学生的人格。《美术课标标准》在前言中关于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就指出: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形成技术意识。在基本理念中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目标中又谈到: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论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在内容标准中就各学习领域的内容也都对上述的内容作了阐释,所有这些与教学中教师的示范都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一、关于美术课中多媒体的运用
现代的美术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也越来越新颖,有些传统的教学方式渐渐的被所谓的新的教学模式所替代。难道新课程改革是抛弃传统的、直观的、示范的教学方法吗?难道新课程改革是老师说说+学生看多媒体+鼓鼓掌热闹一场,难道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步骤、问题设计、活动设计、作业设计、难点、重点的解读都不必考虑,师生互动也只是老师鼓动下的学生的掌声和“呼声”,难道这样就是一堂美术课亮点所在吗?不知这样的课是否经得起推敲和推广?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误导。有的老师以为“改变”就是“抛弃”,以为“注重了技能技法就不是新课程”。似乎示范就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背离了新的课改理念。这种对美术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是有偏颇的。
美术课是技术性非常强的课程之一,没有一定的美术基本功是难以上好美术课的。随着多媒体的使用,无论多难技法可以事先在动画软件中准备好,电脑完全可以实现直观的演示。这样一来,美术课“技术性强”的特征缺失了,“美术味儿”冲淡了。更有甚者,有老师为了显示一堂课内容的充实,将需要好几课时完成的内容合并到一节课,试问,这节课除了表面的“充实”,学生该怎样吸收?恐怕是飘飘然、晕忽忽听完本节课。导致其他学科老师听过美术课以后误认为:现在的美术老师不用画了,不用写了,不用做示范了,多简单。有的老师风趣地说,你们美术老师真好当,还是教美术好,只要上网找些图片,会按键盘就行了,干脆改行教美术算了。
二、关于美术教学中示范教学的运用
美术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转变为可见的一种线条、形状、色彩、造型。因此,教学中要通过教师有目的的诱导、引导、启发,围绕教学任务来展开,促使学生全身心地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且能基本上形成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但同时也使不少老师“遗忘”了美术教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最直观的教学方法——示范法。通过示范,可以给学生一种心境,可以创造一种氛围,可以产生一种情绪,可以激发一份冲动。通过示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认识和由此带来的愉悦感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只用键盘点一点,动口说一说,学生实际知识技能的掌握就比较肤浅,长期下去,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没法保证,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也就受到影响。
示范,是老师与学生是面对面的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是与现实的直接对应,是真真切切的艺术上的对话。比如中国画的笔墨表现形式,老师用笔、墨、纸边演示边给学生讲解,中国画的用线、用笔、用墨、干湿、浓淡,皴、擦、点、染,中国画的构图、色彩、水分的控制等技法;既展示老师的基本功,又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到中国画的运笔用墨的神趣。如果老师不示范,只是看屏幕图片,点点键盘说说而已。没有展示的技术就是空口无凭,就不能使人信服。
三、关于美术欣赏课的老师引导作用
美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育中引导学生通过广泛地了解社会、文化背景,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领悟人类社会和生活的丰富性。美术教学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术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题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达到发展创造能力的目标。
美术作为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它有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而且在人格完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这种“综合”教学中,确有着一些操作上的偏差,全抛弃美术学科性的东西而成为其他的学科附属课。学科自身的本质特征都被“综合”得没有了,“综合”也就失去了意义。老师正说着,下面突然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画面上的人物一点都不美,太胖了,身材也不好看;这下课堂可热闹了,同学争论不休,又一个学生站起来反对前面同学的观点,这位学生说:因为盛唐时期人的审美观就是“以肥为美”。
新课标的实施,美术课程的改革,使美术课从单一的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提高到了一个广阔的文化层面,课堂教学变得丰富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去说一说、学一学、演一演、做一做等方式来体现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使学生得美术教育不能忽视视觉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节课十分不容易。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不仅要练课堂“内功”,而是作为一种美术文化来进行教学的。是的,我们不排除这种观点,但也不能片面强调这种观点,人文性是文化,工具性也是文化,不应割裂开来,否则,美术课上成了游戏课,上成了纯粹的“文化课”,这是对美术学科的极不尊重。
学校教育中完全忽略流行文化是不可取的,也是不明智的态度。让他们面对形形色色的视觉文化时,能够选择和甄别,形成有价值的视觉经验。但学生不能因此而抛弃数千年积淀下来的社会认同的经典视觉艺术作品。视觉文化是当代社会不容回避的事实,它扩大了美术教育的范围,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入了对日常生活中视觉现象的关注。在视觉文化背景下的美术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建构积极的视觉经验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