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幼儿户外活动的组织与创新
【作者】 才桑拉毛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保育院
【摘要】幼儿户外活动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户外活动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幼儿教育契机。幼儿自主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幼儿户外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幼儿户外活动本质所确定的。【关键词】大量材料;心灵空间;自由活动;游戏活动
【正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这体现了活动材料是幼儿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物质基础,因此结合利用社会区域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为幼儿提供可探索、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实现教育资源与成效的最大化。
一、为幼儿准备活动的大量材料
除了应购置的一些用具,如:绳子、球、橡皮筋等,我们坚持少花钱多办事,因地制宜,变废为宝的原则,开发我们的自然资源,利用玉米皮、各种植物种子等材料亲自动手制作了大量的体育玩具。如玉米皮编织成的垫子,可做、可滚;将饮料瓶装上种子做成的各种玩具;酸奶瓶、饮料罐、纸筒用松紧带连接起来做成的拉力器。引导幼儿一物多玩,可让幼儿接力赛跑,也可做各种动作,幼儿间相互合作玩出了“开火车”、“放烟火”、“跳方格”等许多游戏。用皮筋做成五彩圈,孩子们玩“套圈”、“打气筒”、“拉力器”、“射箭”等活动,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在这个活动中都能得到很大的发展。五彩圈还可以让两个幼儿拉成山洞,让幼儿练习钻、爬能力,还有拉弓射箭、打气筒、拉力器,可让幼儿练习幼儿身体各个部位关节,训练幼儿的灵活能力。如果想尽办法扩大户外活动空间,可以利用走廊、活动场地、院内道路两侧轮流安排活动。如:在走廊上画上各种各样的格子,让幼儿自由地、三五成群地玩跳格子游戏;在通道边上画上各种几何图形相互交叉的曲线,让幼儿沿着每一种图形找方向。
二、将幼儿户外活动和提升幼儿心灵空间相结合
(一)自由是户外活动的核心。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雅曾说:“教育要站在儿童的位置上,并且钻到他们的肺腑里去。”幼儿的心理世界与成人的全然不同,我们只有了解幼儿的心理及行为特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户外活动是孩子的生命,我们不可以抹杀孩子自由的天性和用特有的方式去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更不能硬性规定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让孩子真正成为户外活动的体验者。教师要善于选择参与活动的时机,以活动者的身份出现在孩子的活动中,在自由、民主、平等的前提下,仔细观察,引导孩子开展活动,用孩子感兴趣的新颖的游戏来吸引孩子。
幼儿园户外活动应以集体活动为主,在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又以幼儿自由为核心,如老师在进行“我长大了要当医生”这一活动中,为了更好地让幼儿了解里医院各种各样的工作岗位,在户外活动中进行了“我来当XXX”活动,一个有些调皮、自控能力差的孩子,老师便动员他担任“挂号”的工作。由于很少有“病人”来挂号看病,他显得无所事事,游戏评价时,老师还特意表扬他能够“坚守岗位”。我认为,这个小朋友徒有活动“之表”——在“医院”中担任“挂号员”,而不是活动“之实”——缺乏活动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所以这个小朋友的活动“名不副实”。他在担任“挂号”工作时无所事事,说明他在活动中是被动的、消极的,甚至是无奈的,他并没有享受到游戏带来的自由、轻松、愉快、成功,更谈不上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他的“坚守岗位”,并非出自他游戏时的“角色意识”,而是为了达到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与其说这个小朋友在活动游戏,不如说他在完成老师交给他的某项任务。
(二)参与活动不等于真正活动。研究证明,人和动物在活动时,都有一种特殊的面部表情或“玩相”,这种“玩相”的典型特征就是“笑”。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活动着的幼儿的各种“笑脸”,如微笑、嬉笑、扮鬼脸、哈哈大笑等。有时,幼儿虽然没有笑,但他们的表情是专注、认真的。总之,活动着的幼儿的情绪总是正向的、积极的;当幼儿无所事事,茫然发呆,无聊厌烦时,他们就不是在活动。
判断一个孩子的活动是不是具有活动的性质,不是看活动的内容(他在做什么)也不是看活动的形式(他是以什么方式做的),关键是揣摩他的内心体验。在活动的心理体验中最根本的特征是自由感,它表现为活动完成出于活动者的内在动机,既不受外在要求控制,也不受外部奖赏诱导,且意识到活动只是一种好像的真实,玩玩而已,旁人大可不必当真。于是“玩什么”、“么玩”、“和谁一起玩”、“用什么来玩”等等一切都随活动者自己的意愿而定,正是这种自由,让人感到轻松,愉悦,让人投入极大的热情,让人在随心所欲中变换花样,玩出智慧,玩出新意。
(三)让幼儿在真正的户外活动中学习户外活动是由儿童自发自主自选的,没有任何功利目的,能带给儿童快乐,能满足儿童需要的流动,而不是由教师死死规定的,或在其“导演”下进行的活动。不是所有的活动都是幼儿喜欢的,只有按照他们自己的喜好选择活动情感才能得释放能,梦想变成了“现实”,能力得到了锻炼……伴随着游戏活动,让他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
户外活动虽然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却不是现实生活的真实照搬。孩子们往往往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认知水平反映生活,因此活动活动只是一种假想的非真实的装扮行为,完成不必苛责游戏物为与生活原型是否一致。随着孩子经验丰富和认知的发展,这种一致性会自然加强。
实践证明,户外活动对促进幼儿身心发育起到较显着的效果。首先增强了幼儿体质,提高了幼儿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低抗力,增强了幼儿生理机能指标。其次提高了幼儿的身体素质,增强了动作的灵敏性、协调性、耐力和速度。此外也促进了幼儿个性和潜在能力的发展,培养了幼儿勇敢、活泼、开朗的性格,充分调动了幼儿的主体能动作用,发展了智力和感知能力。
三、集体活动和自由活动相结合,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
我们每天上午8:30至9:00,午间10:20至10:50,下午3:30至4:10这段时间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户外活动,有集体的,有分散的。这样,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玩的形式、玩的内容,在教师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教育内容所提供的相应材料、半成品玩具中,获得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享受活动的乐趣,达到调动幼儿的活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同时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相应的集体活动和自由活动。如大、中班想象、思维、运动能力较强,可组织他们多参加一些活动量大的集体活动,为他们提供一个更能发挥和创造力的自由活动空间;而小班幼儿的想象、思维的能力较弱,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活动兴趣很容易转移,就需要教师耐心示范,着重组织小型分散活动,也让其适当自由活动。
四、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交替进行
为加强我园办园特色,促进内涵发展,形成富有特色的园本课程,结合上级文件精神,在全园大力开展了“十个一”等系列活动,即“一团线”、“一块泥”、“一个沙包”、“一个毽子”、“一根皮筋”、“一张纸”、“一个皮球”、“一个圈”(铁环、呼啦圈、套圈、轮胎等)、“一根绳”、“一个纸盒”等,最大限度的为幼儿提供可探索、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实现教育资源与成效的最大化,但不忽略其他游戏的穿插进行,如智力游戏、娱乐游戏、音乐游戏、民间游戏等。小班幼儿各方面素质不如中大班幼儿,开展民间体育活动有一定局限性,可适当开展音乐游戏。如放一段“鸟飞”律动曲,幼儿就会很自然地翩翩起舞;放一曲“进行曲”,幼儿就会雄纠纠、气昂昂地学解放军走路。这种配乐活动,孩子是很喜欢的。在这些活动中,“十个一”活动大多在户外,而且有一定的运动量,能活跃幼儿的身心,增进幼儿体质,提高幼儿运动兴趣、能力,较适应中、大班幼儿参加。如“饮料瓶玩法”、“新世纪流星球”、“逗逗猫”等等,有跳跃奔跑活动,可增强幼儿各部分的运动;“爱护小树”、“揪尾巴”等游戏,可发展幼儿手、脚动作灵活协调能力;“平行走”训练幼儿平衡能力;“种莲子”等游戏能训练幼儿听力、反应的速度及表演能力。再者可利用一种玩具达到多样玩法的效果,变一种游戏为多种游戏,比如把绳子两头连接起来拉成长方形后,可把它作车厢来开火车,当作独木桥在中间走,当作小沟来跨跳;摆成圆形玩跳圈游戏。多种玩法交替进行,幼儿百玩不厌,既提高了玩具的使用,又培养了幼儿的创造能力。
五、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教师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场地及材料,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体现一物多玩的方式。例如圈可以有多种玩法,“滚圈、钻圈、跳圈、转圈”等多种玩法,又例饮料瓶也有多种玩法,竖起可以让幼儿当跨栏、也可以双手拖着平行行、又可当手榴弹进行投掷、间隔摆好蛇形走、平倒单脚行进跳和间隔跳。
总之,幼儿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引导和帮助幼儿,先让幼儿自由游戏,去发现、探索,教师引导活动的多种玩法、教师可在幼儿游戏玩中适当加以指点,最后与孩子们一起总结游戏的新玩法、多种玩法,体现一物多玩,让孩子们获得成功的经验,提高活动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学前教育》2015年第3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这体现了活动材料是幼儿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物质基础,因此结合利用社会区域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为幼儿提供可探索、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实现教育资源与成效的最大化。
一、为幼儿准备活动的大量材料
除了应购置的一些用具,如:绳子、球、橡皮筋等,我们坚持少花钱多办事,因地制宜,变废为宝的原则,开发我们的自然资源,利用玉米皮、各种植物种子等材料亲自动手制作了大量的体育玩具。如玉米皮编织成的垫子,可做、可滚;将饮料瓶装上种子做成的各种玩具;酸奶瓶、饮料罐、纸筒用松紧带连接起来做成的拉力器。引导幼儿一物多玩,可让幼儿接力赛跑,也可做各种动作,幼儿间相互合作玩出了“开火车”、“放烟火”、“跳方格”等许多游戏。用皮筋做成五彩圈,孩子们玩“套圈”、“打气筒”、“拉力器”、“射箭”等活动,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在这个活动中都能得到很大的发展。五彩圈还可以让两个幼儿拉成山洞,让幼儿练习钻、爬能力,还有拉弓射箭、打气筒、拉力器,可让幼儿练习幼儿身体各个部位关节,训练幼儿的灵活能力。如果想尽办法扩大户外活动空间,可以利用走廊、活动场地、院内道路两侧轮流安排活动。如:在走廊上画上各种各样的格子,让幼儿自由地、三五成群地玩跳格子游戏;在通道边上画上各种几何图形相互交叉的曲线,让幼儿沿着每一种图形找方向。
二、将幼儿户外活动和提升幼儿心灵空间相结合
(一)自由是户外活动的核心。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雅曾说:“教育要站在儿童的位置上,并且钻到他们的肺腑里去。”幼儿的心理世界与成人的全然不同,我们只有了解幼儿的心理及行为特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户外活动是孩子的生命,我们不可以抹杀孩子自由的天性和用特有的方式去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更不能硬性规定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让孩子真正成为户外活动的体验者。教师要善于选择参与活动的时机,以活动者的身份出现在孩子的活动中,在自由、民主、平等的前提下,仔细观察,引导孩子开展活动,用孩子感兴趣的新颖的游戏来吸引孩子。
幼儿园户外活动应以集体活动为主,在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又以幼儿自由为核心,如老师在进行“我长大了要当医生”这一活动中,为了更好地让幼儿了解里医院各种各样的工作岗位,在户外活动中进行了“我来当XXX”活动,一个有些调皮、自控能力差的孩子,老师便动员他担任“挂号”的工作。由于很少有“病人”来挂号看病,他显得无所事事,游戏评价时,老师还特意表扬他能够“坚守岗位”。我认为,这个小朋友徒有活动“之表”——在“医院”中担任“挂号员”,而不是活动“之实”——缺乏活动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所以这个小朋友的活动“名不副实”。他在担任“挂号”工作时无所事事,说明他在活动中是被动的、消极的,甚至是无奈的,他并没有享受到游戏带来的自由、轻松、愉快、成功,更谈不上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他的“坚守岗位”,并非出自他游戏时的“角色意识”,而是为了达到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与其说这个小朋友在活动游戏,不如说他在完成老师交给他的某项任务。
(二)参与活动不等于真正活动。研究证明,人和动物在活动时,都有一种特殊的面部表情或“玩相”,这种“玩相”的典型特征就是“笑”。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活动着的幼儿的各种“笑脸”,如微笑、嬉笑、扮鬼脸、哈哈大笑等。有时,幼儿虽然没有笑,但他们的表情是专注、认真的。总之,活动着的幼儿的情绪总是正向的、积极的;当幼儿无所事事,茫然发呆,无聊厌烦时,他们就不是在活动。
判断一个孩子的活动是不是具有活动的性质,不是看活动的内容(他在做什么)也不是看活动的形式(他是以什么方式做的),关键是揣摩他的内心体验。在活动的心理体验中最根本的特征是自由感,它表现为活动完成出于活动者的内在动机,既不受外在要求控制,也不受外部奖赏诱导,且意识到活动只是一种好像的真实,玩玩而已,旁人大可不必当真。于是“玩什么”、“么玩”、“和谁一起玩”、“用什么来玩”等等一切都随活动者自己的意愿而定,正是这种自由,让人感到轻松,愉悦,让人投入极大的热情,让人在随心所欲中变换花样,玩出智慧,玩出新意。
(三)让幼儿在真正的户外活动中学习户外活动是由儿童自发自主自选的,没有任何功利目的,能带给儿童快乐,能满足儿童需要的流动,而不是由教师死死规定的,或在其“导演”下进行的活动。不是所有的活动都是幼儿喜欢的,只有按照他们自己的喜好选择活动情感才能得释放能,梦想变成了“现实”,能力得到了锻炼……伴随着游戏活动,让他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
户外活动虽然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却不是现实生活的真实照搬。孩子们往往往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认知水平反映生活,因此活动活动只是一种假想的非真实的装扮行为,完成不必苛责游戏物为与生活原型是否一致。随着孩子经验丰富和认知的发展,这种一致性会自然加强。
实践证明,户外活动对促进幼儿身心发育起到较显着的效果。首先增强了幼儿体质,提高了幼儿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低抗力,增强了幼儿生理机能指标。其次提高了幼儿的身体素质,增强了动作的灵敏性、协调性、耐力和速度。此外也促进了幼儿个性和潜在能力的发展,培养了幼儿勇敢、活泼、开朗的性格,充分调动了幼儿的主体能动作用,发展了智力和感知能力。
三、集体活动和自由活动相结合,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
我们每天上午8:30至9:00,午间10:20至10:50,下午3:30至4:10这段时间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户外活动,有集体的,有分散的。这样,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玩的形式、玩的内容,在教师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教育内容所提供的相应材料、半成品玩具中,获得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享受活动的乐趣,达到调动幼儿的活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同时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相应的集体活动和自由活动。如大、中班想象、思维、运动能力较强,可组织他们多参加一些活动量大的集体活动,为他们提供一个更能发挥和创造力的自由活动空间;而小班幼儿的想象、思维的能力较弱,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活动兴趣很容易转移,就需要教师耐心示范,着重组织小型分散活动,也让其适当自由活动。
四、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交替进行
为加强我园办园特色,促进内涵发展,形成富有特色的园本课程,结合上级文件精神,在全园大力开展了“十个一”等系列活动,即“一团线”、“一块泥”、“一个沙包”、“一个毽子”、“一根皮筋”、“一张纸”、“一个皮球”、“一个圈”(铁环、呼啦圈、套圈、轮胎等)、“一根绳”、“一个纸盒”等,最大限度的为幼儿提供可探索、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实现教育资源与成效的最大化,但不忽略其他游戏的穿插进行,如智力游戏、娱乐游戏、音乐游戏、民间游戏等。小班幼儿各方面素质不如中大班幼儿,开展民间体育活动有一定局限性,可适当开展音乐游戏。如放一段“鸟飞”律动曲,幼儿就会很自然地翩翩起舞;放一曲“进行曲”,幼儿就会雄纠纠、气昂昂地学解放军走路。这种配乐活动,孩子是很喜欢的。在这些活动中,“十个一”活动大多在户外,而且有一定的运动量,能活跃幼儿的身心,增进幼儿体质,提高幼儿运动兴趣、能力,较适应中、大班幼儿参加。如“饮料瓶玩法”、“新世纪流星球”、“逗逗猫”等等,有跳跃奔跑活动,可增强幼儿各部分的运动;“爱护小树”、“揪尾巴”等游戏,可发展幼儿手、脚动作灵活协调能力;“平行走”训练幼儿平衡能力;“种莲子”等游戏能训练幼儿听力、反应的速度及表演能力。再者可利用一种玩具达到多样玩法的效果,变一种游戏为多种游戏,比如把绳子两头连接起来拉成长方形后,可把它作车厢来开火车,当作独木桥在中间走,当作小沟来跨跳;摆成圆形玩跳圈游戏。多种玩法交替进行,幼儿百玩不厌,既提高了玩具的使用,又培养了幼儿的创造能力。
五、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教师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场地及材料,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体现一物多玩的方式。例如圈可以有多种玩法,“滚圈、钻圈、跳圈、转圈”等多种玩法,又例饮料瓶也有多种玩法,竖起可以让幼儿当跨栏、也可以双手拖着平行行、又可当手榴弹进行投掷、间隔摆好蛇形走、平倒单脚行进跳和间隔跳。
总之,幼儿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引导和帮助幼儿,先让幼儿自由游戏,去发现、探索,教师引导活动的多种玩法、教师可在幼儿游戏玩中适当加以指点,最后与孩子们一起总结游戏的新玩法、多种玩法,体现一物多玩,让孩子们获得成功的经验,提高活动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学前教育》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