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怎样进行小学古诗的有效教学
【作者】 罗加涯
【机构】 贵州省都匀市第十三完全小学
【正文】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学的丰富资源,是小学语文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古诗内容短小精悍、凝聚力强,简短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美好的意境。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故事,一支美妙的曲子。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较多的古诗篇目,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从中了解古诗,理解古诗,从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那么,在小学阶段怎样进行古诗教学,才能让小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它的熏陶,理解它的意义,体会它的韵味呢?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肤浅的看法,和广大同行共同探讨。
一、结合儿童特点,有的放矢
小学阶段古诗的教学由于受小学生知识面、理解能力的限制,存在着教学本身的特殊阶段性。又因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并要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求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必须对大纲要求有全面的、系统的了解,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计划。如在低年级上古诗课,只要求学生会读,能默写、背诵、简单理解诗歌内容;而在中、高年级则除了达到低年级诸项要求外,还要求从古诗中学习其写作手法,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写作背景,初步了解诗的意境。所以必须有针对性、阶段性地进行小学古诗的教学。
二、联系古今实际,增强理解能力
在上小学古诗课时,不应孤立地对某一首诗作过深的分析,而应将古诗与学生现有的生活知识、文化知识、等密切联系起来并渗透到教学中,这样既可取得拓宽视野,丰富联想等效果,又可让学生复习所学知识,提高其学习古诗的兴趣,从而避免枯燥的讲解教学。
如在教学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时,教师可采用提问导入法,将现实生活与写作背景作类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师问:“同学们,当你远离家乡到一个陌生地过节,见不着父母及小伙伴时,你会有什么感觉?”生答:“孤独,……”师问:“那么,此时想怎样?”生答:“给他们写信、打电话……”
师问:“但是,古时候没有电话,写信寄出也要好几个月甚至一年才收到,太难了,所以唐代诗人王维就采用以诗寄托思乡之情的办法,来排解心中的思念之情。”
由以上提问,不仅自然地导入了新课,而且简介了写作背景,使学生了解到:王维年轻时,初到京城长安,生活在陌生的环境里,人地生疏,举目无亲,九月九日正是重阳佳节,京城热闹非凡,诗人触景生情,孤独、凄凉之感油然而生,乐景衬哀情,更增加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至此,学生已将诗歌内容与古今思乡思亲之情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的积极性。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古诗语言精炼,内容含义深奥,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是隐性的,小学生很难领会诗词的意境。教学时利用投影、录像、音乐、动画等,将深奥的含义具体化、形象化,以显见隐,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得以顺利地进入古诗意境,理解诗句内涵。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学生观看课件,形象感知瀑布的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通过配乐朗读示范,感受诗的内涵与气势,使学生很快领悟到“生”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景。
四、理清思路,搞好板书、释句
板书是小学古诗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板书,很多教师在上课时用电脑代替了传统的粉笔和黑板。虽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更好地体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但古诗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艺术形式,我觉得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能体现出它的传统美。因此,在上古诗课时,可先板书课题及诗中的重点词句并作准确注释。
将重点词板书释义后,再让学生口述诗句大概意思,教师听,然后纠正、总结,如将“忆”与现代的“回忆”作比较,分辨古今含义。再让学生讨论如何解释诗句,帮助他们连系现实生活把整首诗的思路理清,并引导他们找出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寂寞心情的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抓住这一重点,对诗全面讲述,充分完善讲解内容,进一步理解诗人佳节怀乡思亲的感情。
五、范读、朗读,增强理解、记忆
“读”是学习古诗的一种重要形式,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讲解诗义后,教师再准确地、有感情地、有节奏地范读课文,有条件的还可以配乐朗读,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过程中理解诗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最后,抓住诗歌的内容及特点进行出归纳总结。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完成上述教学程序后,教师应抓住诗的前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作全面的总结。让学生加深对独自一人居住在他乡,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思念亲人,也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理解,归纳此诗情真意切的纯朴感情。
当然,由于在整个小学阶段教材选人的古诗形式多、内容广。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新颖的教学手法。
一、结合儿童特点,有的放矢
小学阶段古诗的教学由于受小学生知识面、理解能力的限制,存在着教学本身的特殊阶段性。又因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并要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求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必须对大纲要求有全面的、系统的了解,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计划。如在低年级上古诗课,只要求学生会读,能默写、背诵、简单理解诗歌内容;而在中、高年级则除了达到低年级诸项要求外,还要求从古诗中学习其写作手法,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写作背景,初步了解诗的意境。所以必须有针对性、阶段性地进行小学古诗的教学。
二、联系古今实际,增强理解能力
在上小学古诗课时,不应孤立地对某一首诗作过深的分析,而应将古诗与学生现有的生活知识、文化知识、等密切联系起来并渗透到教学中,这样既可取得拓宽视野,丰富联想等效果,又可让学生复习所学知识,提高其学习古诗的兴趣,从而避免枯燥的讲解教学。
如在教学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时,教师可采用提问导入法,将现实生活与写作背景作类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师问:“同学们,当你远离家乡到一个陌生地过节,见不着父母及小伙伴时,你会有什么感觉?”生答:“孤独,……”师问:“那么,此时想怎样?”生答:“给他们写信、打电话……”
师问:“但是,古时候没有电话,写信寄出也要好几个月甚至一年才收到,太难了,所以唐代诗人王维就采用以诗寄托思乡之情的办法,来排解心中的思念之情。”
由以上提问,不仅自然地导入了新课,而且简介了写作背景,使学生了解到:王维年轻时,初到京城长安,生活在陌生的环境里,人地生疏,举目无亲,九月九日正是重阳佳节,京城热闹非凡,诗人触景生情,孤独、凄凉之感油然而生,乐景衬哀情,更增加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至此,学生已将诗歌内容与古今思乡思亲之情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的积极性。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古诗语言精炼,内容含义深奥,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是隐性的,小学生很难领会诗词的意境。教学时利用投影、录像、音乐、动画等,将深奥的含义具体化、形象化,以显见隐,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得以顺利地进入古诗意境,理解诗句内涵。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学生观看课件,形象感知瀑布的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通过配乐朗读示范,感受诗的内涵与气势,使学生很快领悟到“生”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景。
四、理清思路,搞好板书、释句
板书是小学古诗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板书,很多教师在上课时用电脑代替了传统的粉笔和黑板。虽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更好地体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但古诗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艺术形式,我觉得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能体现出它的传统美。因此,在上古诗课时,可先板书课题及诗中的重点词句并作准确注释。
将重点词板书释义后,再让学生口述诗句大概意思,教师听,然后纠正、总结,如将“忆”与现代的“回忆”作比较,分辨古今含义。再让学生讨论如何解释诗句,帮助他们连系现实生活把整首诗的思路理清,并引导他们找出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寂寞心情的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抓住这一重点,对诗全面讲述,充分完善讲解内容,进一步理解诗人佳节怀乡思亲的感情。
五、范读、朗读,增强理解、记忆
“读”是学习古诗的一种重要形式,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讲解诗义后,教师再准确地、有感情地、有节奏地范读课文,有条件的还可以配乐朗读,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过程中理解诗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最后,抓住诗歌的内容及特点进行出归纳总结。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完成上述教学程序后,教师应抓住诗的前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作全面的总结。让学生加深对独自一人居住在他乡,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思念亲人,也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理解,归纳此诗情真意切的纯朴感情。
当然,由于在整个小学阶段教材选人的古诗形式多、内容广。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新颖的教学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