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心理健康教育在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整合应用

【作者】 詹 勤

【机构】 贵州省都匀市民族中学



【正文】      曾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是什么关系?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应用到德育中?怎样整合运用?大家需要的不是简单的结论,而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带着这些问题,通过我不断学习、摸索与实践,使我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问题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现阐述如下: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国外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进入繁荣时期。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对心理健康的关注,陆续开展了一些讨论和探索,并开展了一些课题研究。1999年,教育部成立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同年8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分层、逐步、有序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系统地部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2012年,卫生部、宣传部、教育部、文化部、团中央等17部委联合下发《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对未来八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进行规划部署,提出了明确的数量指标和工作时间表,并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要求协调行动,加强领导。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只有20余年的时间,起步晚,发展快。但城乡不平衡,农村中小学发展比较缓慢,是目前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特征。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
  德育通常是指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工作主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思想导向,以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基础。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任务是塑造符合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的个体,旨在培养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行。主要采用集体教育、环境熏陶、实践锻炼等方法,这些方法具有公开性、群众性、灌输性。
  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排除学生的心理困扰,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采用咨询辅导、自由畅谈、角色扮演等方法,这些方法带有针对性、自助性、保密性。
  德育工作还具有很强的阶级性、制度性,带有浓厚的时代特征。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甚至同一时期同一国度的不同地区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内容和任务都是有很大差异,但归根结底,德育工作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培养拥护统治阶级、统治制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心理健康教育很少受到阶级性、时代性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它更容易受到心理咨询技术和方法更新的影响。
  心理问题很容易混淆在德育、思想教育中。人们都知道,天气变化,如果你穿的衣服不跟着变,就要感冒生病。同样道理,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环境、社会环境变化了,你的认识和行为方式没跟上,你的心理也会“生病”。例如,刚升入初中的小孩,学习任务、环境发生急剧变化,他不懂自己应该怎样跟上这变化,整天保持着想回到小学轻松快乐的幻想,他就忧虑、焦急,结果不仅缺乏人际交往,还导致学习落了后。这个孩子就属于心理上“生病了”。一个生性胆小的孩子,因为一次考试没考好,以后一提考试就害怕。明天要考试,今天准发烧,或者扁桃体发炎,第二天家长只好跟老师请假。结果到期末成绩不合格。这个孩子是典型的考试焦虑症,和品德没关系。若把它们当成品德、思想问题来教育,只会药不对症。另一方面,我们如果把学生中的偷盗等道德品质问题当作心理健康问题去研究也是缘木求鱼,不可能有结果。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
  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同德育工作存在着上述的诸多差异,但二者也有共性,二者的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道德教育的本质
  道德教育目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公正、尊重、诚实、同情、信任和爱心等道德品质。道德教育的本质是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脱离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就无所谓道德。所以道德教育应该从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出发,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总而言之,传统道德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集体甚至是人与自然等外在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教育面临的任务越来越多,道德教育工作也越来越体现出“人本化”的特点。在道德教育中增加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是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心理教育的本质
  心理教育是根据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施加积极影响,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因此心理教育的本质在于协调一个人心理平衡,使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接纳自我,解决的是的人与自我的关系的问题。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道德教育主要处理的是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等的关系,道德问题的出现主要表现为个体与自我关系、与他人关系以及与社会关系的失调,在这些关系中自我关系的失调是道德问题的根本。而心理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处理人与自我的协调关系,心理问题的出现是由于自我关系的失调。很明显,心理教育中人与自我关系与道德教育中的人与自我关系是一致的,心理问题的自我关系失调正与道德教育中的三个失调关系中的我己关系失调是完全吻合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包含在道德教育中,是德育的基础。两者都是在知、情、意、行四个层面上进行的,都是立足于教育和发展之上,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心全面发展,具有创造性人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最终目的。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
  通过以上的论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实践工作中,二者可以整合。
  (一)建立心理健康与思想品德综合教育体系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道德素质形成与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道德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人格,注意道德意识倾向性和道德心理品质的养成,要把心理教育作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突破口。
  (二)成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
  学校应重视心育,成立隶属于政教处的心理咨询中心,创设专门的心理办公室、个体咨询室及心理活动室。建立以政教处主任、政治组长为领导的心理健康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定期研究并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定期开展检查和督查,从人员、资金及时间上保证心育活动能积极有效进行。
  (三)让德育、心育渗入课堂
  目前,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课堂教学,在道德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动渗透心理教育理念,把学生的情感需要、个体差异及心理健康等内容融入道德教育,真切地关心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我们尝试在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开设每周一节心理课,初三、高三每月一次心理讲座。每班设立心理协助员,任务是关注学生们的心理情况,及时反馈学生中存在问题。在教学中,采用体验式教法,因地制宜开展室内授课与户外素质拓展活动课相互进行。比如,如何适应新环境?如何做健康快乐的人?如何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应对挫折?如何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使德育更贴近学生实际,满足他们的需要,让德育课更为学生们所喜爱和接受,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使道德教育真正建立在有“心”参与的教学过程中,达到教育目的。
  (四)以心理咨询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一般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指的是普遍性的心理问题,而心理咨询则是个性化服务。人的思想和行为许多问题是心理问题所致,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和心理障碍问题作实际指导,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强化德育的针对性功能。健康的心理是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在心理咨询中,结合心理健康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仅丰富了德育内容,达到陶冶情操、排忧解难、启迪人生、塑造人格的目的,而且还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五)教师心理培训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德育。教师除了传道授业的职责之外,还应负起解人生之惑,心理之惑的责任。为了更好地实施德育,每个老师还应该关注自己的“心理教育职责”。因此,正确的心理教育必须是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的教育。它要求全体教师在教育观念要保持一致:即“我不仅是一个教学者,还是一名德育工作者,更是一名心理教育者。”
  (六)为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积极实现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利用家长会、公开信等方式为家长提供教育信息,帮助家长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促进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掌握亲子沟通的技能和科学的家教方法。
  德育工作、心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国家的支撑,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需要站得高、看的远,重视心育先进理念的领导,我们需要有爱心,有耐心,懂得用正确心态看待问题,用健康心态解决问题的老师,为祖国下一代身心健康成长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