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 龙红花

【机构】 贵州省松桃县盘信镇第二完小

【摘要】要搞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要引导学生自由阅读;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熏陶道德情操。
【关键词】愉悦学习;自由阅读;道德情操
【正文】
  一、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教学中,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最主要的条件是促使学生具备学习的兴趣。“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激发起想象力和创造力,那么,教师应如何激起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呢?关键在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每节课都需要根据各自不同的重点,精心设计,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气氛。哪怕一幅画一个小故事……只要有的放矢,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了。如在教学课文《鲸》时,笔者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鲸”字,然后叫学生议论,猜猜教师的用意。大家热烈地讨论着:“老师的大字写得漂亮。”有的说“因为鲸是最大的动物”。有的说:“鲸字有鱼旁,但鲸不是鱼。”这时学生的兴趣就运面生了。都在猜教师的用意。笔者乘机让学生速读,浏览课文。体会老师的用意。课堂上,要放得开,就得让学生自己提取信息。在学生知道鲸是最大的哺乳动物后,我马上就在“鲸”这个大家旁边编一1、2、3、4、5、6、7.然后在“1”的旁边引导学生写上“大”,接着,让学生分组各派代表上黑板写上答案。兴趣盎然的环境让学生在愉悦中了解到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在激兴趣的同时,我因势引导,要求学生找课外书或到网络查找最小的哺乳动物,把最感兴趣的一点写出来。让学生把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联结起来,开拓知识视野,举一反三,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自由阅读
  现代教育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教师提出的学习、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自然乐意去学;不感兴趣的,如果强制他们骈学,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引导学生自由谈论,自由讲述,自由提问,自由发表意见,就变成了逐步提高阅读,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智能结构,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向目的地,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为了更好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还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我在教二年级的一篇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时,首先抛出趣味性浓的问题:“植物旅行靠的是啥办法呢?”接着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孩子们听,创设了良好的情景。学生感受到了蒲公英妈妈对孩子们的关心喜爱。紧接阗,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这些植物是怎样出外旅行的呢?我们先来看看蒲公英,教学操作办法如下:
  1、 学生自由朗读。
  2、 自读自说,谈谈蒲公英出外旅行靠的啥办法?
  3、 教师指导朗读:为了孩子顺利地出外旅行,蒲公英妈妈特意给孩子准备了降落伞。(指图)你觉得这位妈妈对孩子怎样?(关心喜爱)
  4、 大家练习、比赛朗读,把妈妈对孩子的家读出来。(要求配合表情,表演动作)
  如此引导、熏陶,学生稚嫩的心灵体会了人间的母爱,情境达到了和谐统一。至引,笔者提出新的学习任务,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使既定思维产生发散与迁移,苍耳和豌豆要旅行靠的又是啥办法?每个同学中需抓住其中一种植物来学就可以,还可以仿照教师抓住关键词板书,这一任务交给学生,就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在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表达中。本人认为:课堂上,教师不要作任何限制,只要学生能提问题就好。“质疑”与思考密切联系,不会思考的人难以提出问题的。如在教《植物的妈妈有办法》进,有一学生提出:蒲公英的孩子离开妈妈去旅行会不会很伤心呢?作为老师的我以体会到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和眷恋,缺少独立精神。对此,教师要运用教育机智,善于为学生解决问题,并能培养他们自强自主的素质。也只有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朗读、自由提问,自由发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自主锻炼思维,拓展思维,使思维素质产生发散和迁移。
  三、培养审美情趣,熏陶道德情操
  语文课程应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美好的。教师的责任在于如何让学生感受美、体味美、弘扬美,从而熏陶、培养优良的品格情操。
  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渲染教学氛围,提高学习兴趣,大而提高教学效益,达到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而审美情趣不仅来自视、听等高感官的感受,还要使这种感受一贯穿到想象、情感、思维以及个性心理之中,这种贯穿会使意识活跃起来,多种心理因素的自由相互作用,主生一种轻松的愉悦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有很多美好的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景物,美好的情景……。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之所以对课文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升腾起崇敬之性,对祖国山河的壮美为之赞赏,对不幸人们的同情……都是为情所驱动而产生的体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健康的情感,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这得靠教师有目的的培养。笔者在教学中有如下体会:
  1、 因势利导,善于点拨。
  所谓“势”即教材内容及学生心理。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内容中云领悟做人的道理。例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从各个观察画面(注意,邱少云的眼神和表情);再听教师范读,进而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自觉对照,从不同现实生活,不同的感受与邱少云严寒纪律的高尚品德相比。学生爱到的道德教育水到渠成,所以文道统一,德道兼备,殊途同归。
  2、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小学语文教材形式多样、作者的生花之笔,描绘了许多生动鲜明的形象,包含丰富的情感。如教《桂林山水》时,笔者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配乐朗诵,让学生寓乐于景,领悟“秀丽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意境。升腾起自豪感,而这秀丽的河山又来自于作家的妙笔,所以笔者注重,从多个角度去熏陶学生感受各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