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水平提高策略初探

【作者】 王爱成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美澳学校

【摘要】在新课标下有效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并为学生身心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激活学生们的思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
【正文】
  如何提高课堂的数学水平?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部分数学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思考的主动性和对事物、原理的自主认识,一方面学习得来的知识很肤浅,另一方面,学生感到书上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距离太遥远。我们数学教师应该用心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下面是笔者对提高教学课堂教学水平的一些粗浅认识,敬请专家及广大同仁斧正。
  一、教师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加强弹性教学、个性化教学,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创造自我、表现自我,得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由于受内因、外因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数学水平差距很大,给数学学科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如果没有充分认识学生的差距,采取必要的措施,势必造成两极分化,甚至使一些学生失掉学习数学的信心。所以我们要预防这类事件的发生。
  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对数学无兴趣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数学这一门课程逻辑性、连续性比较强,基础较差的学生会失去兴趣;另一方面数学比起别的学科抽象性较强,因此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小学初中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这就要求重视知识的回顾与归纳的重要性。从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很自然而有目的的引出讲课内容中所需要的知识,为迎接新课作好必要的准备,起着温故知新、铺路搭桥的作用。方法可以多样化,但必须紧密结合所讲内容,有的放矢。要求既通俗易懂,又合乎逻辑推理。最后归纳出几条,作为讲清新内容的预备知识。我们中学数学教师应该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经常兼顾全局把所学过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让学生勤学勤练,学生一旦体会到战胜难题的喜悦,就会坚定学习数学的信心,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融洽师生关系,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体现人文思想的艺术。课堂是学科知识的传递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人文课堂以“情感交流”为纽带,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倡导新的、富有人文精神的个性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转换角色,变演员为导演,由学生充当演员,让课堂的舞台充满光彩,让学生投人其中,并乐在其中。建构愉快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于学会经营课堂,建构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课堂。经营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发展。同样的,我觉得这一些经验在别的学科的教学上同样适用。
  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有句话叫做:态度决定一切。在数学教育上,良好的态度首先表现为一种敢于挑战难题的积极心态。事实证明:如果中学生具有积极的态度,他们不但在数学学习中会有好的表现,在其他的学习或生活中也一样会有出色的表现。对于那些敢于挑战数学难题的人来说,数学最终能教会他们一种解决生活中一切难题的思路与心态。其次是一种自信心的培养。有的学生不是不会做,但是他心里潜意识觉得自己不会做,觉得这个知识点还没有掌握,那本来可以做正确的题也做不对了。我们要告诉我们的学生,人的潜意识是很强大的,我们要利用潜意识来提高我们的心智。
  五、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做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提问,让所有学生都有问和答的机会。允许学生在不打乱课堂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随时提问,或与教师适度辩论,甚至可围绕某一疑难问题进行短暂有序的课堂讨论,然后让学生发表结论,这才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生的发问,有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但往往是思维的火花。是认真读书勤于思考的结果,应以诚恳的态度、民主的作风,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师生一道探讨解决,不能解决的暂且存疑。所以,课堂上一般可留五至十几分钟让学生提问,自读课学习时,更可让学生有秩序地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我通常在教学,留几分钟让同学自由提问,这些问题宛如一簇簇智慧的火花。通过这样的讨论,收到了很好的探究式学习效果。
  六、分类指导、布置分层作业
  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主要表现在培优和补差两个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班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集体教学上,使教学内容和进度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要在面向多数的集体教学中兼顾两头,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及时注入不同的信息,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后进生能回答的问题,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以达到大面积丰收。对于学习成绩差、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歧视他们。教师对他们要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增强学习的信心,逐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最低要求”,把原来统一的教学内容变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宜自己的目标要求,并在学习中表现为达成目标所做出的积极行为。同时提供不同层次的作业,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完成。一般会将作业分为基础题、应用题和提高题三种类型,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总之,要做好中学数学教学工作,全面了解学生是非常必要的,必须不失时机地采取正确的方法并遵循其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把数学教学工作做得更好,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得到提高,更有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数学教师要潜下心来,真正把上述这些手段落到实处,与课堂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若此,培养高素质教学人才的目标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2]黄翔,李开慧 《关于数学课程的情境化设计》(中学数学)
  [3]唐瑞芬 《数学教学理论选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