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时政激活政治课
【作者】 谢道义
【机构】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
【正文】 思想政治课让学生们感觉既枯燥乏味又空洞抽象,让很多老师焦头烂额、不知所措。如何能让政治课乐趣丛生,活力四射,成为很多政治教师一直追问的难题。其实,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穿插一些热点话题,寓教于身边生活中的时政热点不失为一个良策。对于身边发生的时政热点,同学们往往都会津津有味地听,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非常活跃,真正让政治教学“活起来”。我们要充分利用时政热点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充分有效地发挥学科优势,用好“用活”时政热点。
一、起好头:活用时事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和产生学习期待,恰当而精彩的导入无不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入教学情境,激发学习思维,产生学习动力,调动学习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顺利有序进行。“万事开头难”,老师总是为一堂课的导入绞尽脑汁。如何创设一个有效的课堂导入呢?利用时事导入,创建问题情境,自然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讲《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用视频展示南京青奥会,青奥村各国文化特色,各国青年交流活动及庆祝活动,可以突出各国文化多样性。给学生们创设进入学习的情境。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们的眼球,激发学生兴趣和激情。通过时事导入,不但能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二、唱好戏:用活情境
“情境教育”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情境体验,刺激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美国哈佛大学流传一句话“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巴尔扎克也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是逢事问个为什么。”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入时政内容和重大热点问题,创设材料情境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共同关注时事,提出想了解的问题以开启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既能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投身于教学活动中,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唤起认知冲突,更重要地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创新动力,体现了教学中的动力性和趣味性原则。例如教师在讲高中政治课《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时先展示资料背景:
背景一:1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背景二:中共十八大后,新领导层祭出反腐大旗,地方官员尤其是广东部分官员应声落马。新君反腐已初见成效。其中包含:广东省财政厅原副厅长危金峰深圳原副市长、深圳大运会执行局局长梁道行、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山东省农业副厅长单增德等。
创设问题1、这里的“苍蝇”和“老虎”各指什么?两个背景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这两个背景材料和问题让学生深刻感悟到党和国家坚决反腐败的决心和立场,给学生以正面引导和教育,扭转学生一直认为“国家腐败、政府腐败、党腐败、社会黑暗“的扭曲性思想,从而为学生注入正能量的价值观力量。
2、可以小组合作、探究讨论:针对类似李春城的腐败行为,我们应该如何才能有效做到防止官员手中权利滥用导致危害党和国家、危害人民群众利益?
事实证明,只有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利用时政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不断挖掘教材,进行导学,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有利于提高认知水平,从而达到学生求知的教学目标。
三、提品味:及时处理时政资源
能否及时获取时政信息对时政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时政教学必须坚持时效性和教育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需要及时地获取鲜活的材料与案例。今天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及时了解,过了几个月成了“昨日黄花”再来探究它,学生肯定没有什么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就无法得到调动。
例如:2014南京青奥会举世瞩目,在讲高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及时用视频展示南京青奥会,青奥村各国文化特色,各国青年交流活动及庆祝活动,可以突出各国文化多样性;通过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冲突,中东地区战争不断,恐怖主义滋生等时政热点来传达尊重文化多样性;通过我国提出的构建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首先是文化的认同和谐,只有这样才能求同存异,共同发展。通过总书记表扬《暗算》《风声》的同时,批评了时下一些谍战片的通病—“不尊重历史”。对于一些抗日神剧,不仅不能传承精神,而有可能摧毁精神,是民族肤浅,仇恨延续。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因此我们要把现有的教学空间向外延伸,充分利用身边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信息来源,及时引导学生获取广泛而丰富的时事政治内容及相关知识,及时把握时政材料,不但能接近考试,更重要的是为政治课注入了新的元素,使整个课堂和学生都变活了。课堂是小天地,不能替代现实世界;课堂又是大天地,可以再现现实生活。教学过程时政化即是将时政生活及时地请进课堂,让学生在整个课堂时间自始至终在平等、自主、愉悦的环境下探索追求真理,于浓浓的生活情境中达成各项学习目标。
四、添活力:整合时事,将其灵活地嵌入教材
备课时精心准备、选取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典型时事和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使学生逐渐养成关心国家大事和关心身边生活的习惯。正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探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坚持,形成惯例,潜移默化地将时事背景与所学知识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例如教师在进行《文化与社会》的复习时采用了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政材料,设问如果处理不好,会导致与本课内容不相干,或者想的突兀。而习近平在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的时政材料,就文化的形式、实质、力量、文化创作等方面做了阐述,表明了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非常切合主旨,又便于各项内容的开展,也有利于采用一例到底,全面讲述文化与社会的关系。
总之,教师要关注、分析及灵活运用国内外大事,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只有这样,政治课教学才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显示时代气息和生命活力。
一、起好头:活用时事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和产生学习期待,恰当而精彩的导入无不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入教学情境,激发学习思维,产生学习动力,调动学习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顺利有序进行。“万事开头难”,老师总是为一堂课的导入绞尽脑汁。如何创设一个有效的课堂导入呢?利用时事导入,创建问题情境,自然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讲《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用视频展示南京青奥会,青奥村各国文化特色,各国青年交流活动及庆祝活动,可以突出各国文化多样性。给学生们创设进入学习的情境。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们的眼球,激发学生兴趣和激情。通过时事导入,不但能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二、唱好戏:用活情境
“情境教育”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情境体验,刺激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美国哈佛大学流传一句话“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巴尔扎克也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是逢事问个为什么。”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入时政内容和重大热点问题,创设材料情境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共同关注时事,提出想了解的问题以开启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既能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投身于教学活动中,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唤起认知冲突,更重要地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创新动力,体现了教学中的动力性和趣味性原则。例如教师在讲高中政治课《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时先展示资料背景:
背景一:1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背景二:中共十八大后,新领导层祭出反腐大旗,地方官员尤其是广东部分官员应声落马。新君反腐已初见成效。其中包含:广东省财政厅原副厅长危金峰深圳原副市长、深圳大运会执行局局长梁道行、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山东省农业副厅长单增德等。
创设问题1、这里的“苍蝇”和“老虎”各指什么?两个背景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这两个背景材料和问题让学生深刻感悟到党和国家坚决反腐败的决心和立场,给学生以正面引导和教育,扭转学生一直认为“国家腐败、政府腐败、党腐败、社会黑暗“的扭曲性思想,从而为学生注入正能量的价值观力量。
2、可以小组合作、探究讨论:针对类似李春城的腐败行为,我们应该如何才能有效做到防止官员手中权利滥用导致危害党和国家、危害人民群众利益?
事实证明,只有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利用时政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不断挖掘教材,进行导学,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有利于提高认知水平,从而达到学生求知的教学目标。
三、提品味:及时处理时政资源
能否及时获取时政信息对时政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时政教学必须坚持时效性和教育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需要及时地获取鲜活的材料与案例。今天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及时了解,过了几个月成了“昨日黄花”再来探究它,学生肯定没有什么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就无法得到调动。
例如:2014南京青奥会举世瞩目,在讲高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及时用视频展示南京青奥会,青奥村各国文化特色,各国青年交流活动及庆祝活动,可以突出各国文化多样性;通过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冲突,中东地区战争不断,恐怖主义滋生等时政热点来传达尊重文化多样性;通过我国提出的构建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首先是文化的认同和谐,只有这样才能求同存异,共同发展。通过总书记表扬《暗算》《风声》的同时,批评了时下一些谍战片的通病—“不尊重历史”。对于一些抗日神剧,不仅不能传承精神,而有可能摧毁精神,是民族肤浅,仇恨延续。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因此我们要把现有的教学空间向外延伸,充分利用身边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信息来源,及时引导学生获取广泛而丰富的时事政治内容及相关知识,及时把握时政材料,不但能接近考试,更重要的是为政治课注入了新的元素,使整个课堂和学生都变活了。课堂是小天地,不能替代现实世界;课堂又是大天地,可以再现现实生活。教学过程时政化即是将时政生活及时地请进课堂,让学生在整个课堂时间自始至终在平等、自主、愉悦的环境下探索追求真理,于浓浓的生活情境中达成各项学习目标。
四、添活力:整合时事,将其灵活地嵌入教材
备课时精心准备、选取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典型时事和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使学生逐渐养成关心国家大事和关心身边生活的习惯。正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探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坚持,形成惯例,潜移默化地将时事背景与所学知识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例如教师在进行《文化与社会》的复习时采用了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政材料,设问如果处理不好,会导致与本课内容不相干,或者想的突兀。而习近平在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的时政材料,就文化的形式、实质、力量、文化创作等方面做了阐述,表明了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非常切合主旨,又便于各项内容的开展,也有利于采用一例到底,全面讲述文化与社会的关系。
总之,教师要关注、分析及灵活运用国内外大事,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只有这样,政治课教学才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显示时代气息和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