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化学课程中初高中内容的衔接问题浅谈
【作者】 安伟军
【机构】 贵州省德江县第一中学
【正文】 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无论是知识的难度,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都存在质的飞越,加上课本内容和所编选的习题与各类考题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导致许多学生刚跨入高中,就感到难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有些甚至是初中的尖子生,进入高中后化学成绩一落千丈,感到学习化学十分困难,产生了不少困惑,丧失学习的信心,厌倦学习化学。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高中办学规模的扩大,具有不同学业水平的新生涌入高级中学,这给高中顺利进行化学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如何处理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已成为高中化学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高中化学教师做到下面几点:
一、了解中学化学教材的结构
课标版的中学化学教材一共八本,其中初中两本、高中六本。初中部分:分为上下二册,共十二个单元
高中部分:分为必修和选修二个板块,必修一、必修二。
选修一《化学与生活》;选修二《化学与技术》;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选修六《化学实验》。
二、吃透初、高中教材,从教材内容上搞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
教师教学时应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和节奏,刚开学不要急于讲授新知识,更不能开快车。为使教有所依、学有所循,教师应对初中知识体系做个全在的了解,明确哪些知识内容在初中已基本解决,哪些知识在初中出现而实际上并未完全解决或被忽略了,哪些知识点与高中化学有着紧密相关的或应在高中阶段拓宽和加深的等等,应做到心中有数。认真找出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完善知识的衔接,这项工作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到高一学生对化学课的学习质量。
高一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标版化学教材,强调的是分类和实验的概念。教师在高一的教学中,就要克服教材的先天不足,认清初中化学给学生带来的不合理的认识,正本清源,为学生建立合理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观念。
2.1、实验问题
这是化学教学的最大障碍。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普通低,实验能力差,看实验、听实验就更不行了。而教材是通过实验来传授化学知识的。
老师需要克服实验条件差的弱点,尽可能利用替代的方式来解决。例如,高一开始上的化学实验课,涉及的基本操作溶解、蒸发、过滤、沉淀、蒸馏、结晶、萃取等,都需要实验或加以证明。没有条件的老师,就要尽量采用演示加画图的方法,未尽量形象地完成实验教学。
学生对实验的领悟难度很大,比如蒸馏操作的步骤,蒸馏装置的特点,需要反复强调、提问、讨论,启发还不一定能完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2分类问题
笔者认为:树状分类法容易理解,交叉分类法难度大一些。
化学反应的四个反应类型要讲,再适时地完善学生的分类理念。在讲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将化学反应再分类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在讲到离子反应的时候,再将化学反应分类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在讲到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时候,讲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反应,例如硝酸与铜的反应、浓硫酸与碳的反应,等等。
首先,老师要在学生学习高中教材前,给学生介绍本门学科的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还要注意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可先搞一次摸底测验,针对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来着重考察,如:元素化合物知识,金属活动顺序,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等知识及其应用。这样才能在将来的授课中对学生出现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补充,加强。
其次,一些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如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同素异形体,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两性化合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等,这些内容在授该章内容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让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第三,一些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比如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时要适当补充。还有其他如有关“量差”法,十字交叉法,平均法,极端假设法等的应用,这些方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而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方法,那么在教课时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强化训练,并使学生逐步掌握并熟练使用。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虽然教师们都在尝试探究式的教学,但受应试的影响,较多的还是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地进行学习。
师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对初中与高中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复习中有的放矢。
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
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中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
总之,高、初中教材衔接教学时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织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一、了解中学化学教材的结构
课标版的中学化学教材一共八本,其中初中两本、高中六本。初中部分:分为上下二册,共十二个单元
高中部分:分为必修和选修二个板块,必修一、必修二。
选修一《化学与生活》;选修二《化学与技术》;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选修六《化学实验》。
二、吃透初、高中教材,从教材内容上搞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
教师教学时应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和节奏,刚开学不要急于讲授新知识,更不能开快车。为使教有所依、学有所循,教师应对初中知识体系做个全在的了解,明确哪些知识内容在初中已基本解决,哪些知识在初中出现而实际上并未完全解决或被忽略了,哪些知识点与高中化学有着紧密相关的或应在高中阶段拓宽和加深的等等,应做到心中有数。认真找出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完善知识的衔接,这项工作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到高一学生对化学课的学习质量。
高一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标版化学教材,强调的是分类和实验的概念。教师在高一的教学中,就要克服教材的先天不足,认清初中化学给学生带来的不合理的认识,正本清源,为学生建立合理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观念。
2.1、实验问题
这是化学教学的最大障碍。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普通低,实验能力差,看实验、听实验就更不行了。而教材是通过实验来传授化学知识的。
老师需要克服实验条件差的弱点,尽可能利用替代的方式来解决。例如,高一开始上的化学实验课,涉及的基本操作溶解、蒸发、过滤、沉淀、蒸馏、结晶、萃取等,都需要实验或加以证明。没有条件的老师,就要尽量采用演示加画图的方法,未尽量形象地完成实验教学。
学生对实验的领悟难度很大,比如蒸馏操作的步骤,蒸馏装置的特点,需要反复强调、提问、讨论,启发还不一定能完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2分类问题
笔者认为:树状分类法容易理解,交叉分类法难度大一些。
化学反应的四个反应类型要讲,再适时地完善学生的分类理念。在讲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将化学反应再分类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在讲到离子反应的时候,再将化学反应分类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在讲到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时候,讲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反应,例如硝酸与铜的反应、浓硫酸与碳的反应,等等。
首先,老师要在学生学习高中教材前,给学生介绍本门学科的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还要注意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可先搞一次摸底测验,针对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来着重考察,如:元素化合物知识,金属活动顺序,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等知识及其应用。这样才能在将来的授课中对学生出现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补充,加强。
其次,一些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如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同素异形体,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两性化合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等,这些内容在授该章内容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让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第三,一些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比如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时要适当补充。还有其他如有关“量差”法,十字交叉法,平均法,极端假设法等的应用,这些方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而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方法,那么在教课时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强化训练,并使学生逐步掌握并熟练使用。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虽然教师们都在尝试探究式的教学,但受应试的影响,较多的还是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地进行学习。
师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对初中与高中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复习中有的放矢。
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
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中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
总之,高、初中教材衔接教学时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织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