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找准文章切入点,提高阅读有效性
【作者】 莫 雅
【机构】 广西合浦县白沙镇中心小学
【正文】 庖丁解牛,需“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方可游刃有余。课堂教学亦如此,也要找准一个最佳的角度切入,寻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驱动和调控学生的心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迅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切实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一、从题目切入,统观全文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俗称“题眼”它与文章的中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文章题目甚至就是中心。把握住了题目,有时我们就可以顺着它,抽丝剥茧,顺藤摸瓜,水到渠成,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如:教《狼牙山五壮士》时,可以从题眼“壮”字切入,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不用“战士、勇士”,而用“壮士”?使学生明确了文章主要是写“狼牙山五壮士在战争中英勇献身”的事。这样,学生就有了探究课文的欲望:是一次什么样的战斗?他们为什么要全部献身?他们牺牲的经过是怎样的?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阅读课文,很快就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从中心句切入,把握主旨
诗有诗眼,文有文穴。诗眼是一首诗画龙点睛的词语,文眼则是一篇文章的一两个关键句子,多数是中心句。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有中心句,它不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作者思想感情,而且还是作者写作手法的妙笔之处,更是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点。在语文课中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文章思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机结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脉路清晰,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地思维、读书,顺利达到学习目标。如《赵州桥》一课,也可抓住“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一句,从“坚固”和“美观”两方面理解、感悟,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进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完成教学目标。
再如《詹天佑》一课,我们可以抓住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来展开学习,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他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这就是文章的精妙所在。所以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打开课文理解的钥匙,教学导读也就起到去繁从简的效果。
三、从关键词句切入,突破重难点
一篇文章的重难点往往也是我们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时,我们教师往往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办法让学生读懂它,突破它,但有时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其实,我们只要深入研究教材,善于发现体现文章中心、人格中心、作者独特感受的关键词句,将它作为教学的突破点,重点难点就会迎刃而解。如三年级下册《奇异的植物世界》,这篇课文是一篇参观记。写了小星和同学们在参观植物园的过程中所看到的几种植物,展现了一个奇异的植物世界。在教学时就可以抓住关键词“奇异”作为切入点,设计这样的问题:默读课文,看看李叔叔像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植物,说说它们奇异的地方是什么?以此带领学生快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四、从结构切入,理清脉络条理
每篇文章的结构都有一定的规律。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以线串珠,抽丝剥茧是我们常用的方法。经过研究,小学阶段的文章结构大致如下:按照一定的时间排列,按照一定的地点排列,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排列,按照事物的几个方面排列……我们在教学时根据每篇文章不同的结构特点,顺藤摸瓜,很快就能理清思路,掌握文章的内容了。例如,教学《奇异的植物世界》《趵突泉》这样的游记散文时,我们可以先要求学生画出文中表示地点的词语,然后再去领略美丽的景色。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移步换景的相关内容。这样就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从共同点切入,加强知识整合
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着和组织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在学生学习内容不够到位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各知识间内在的联系,并根据各知识点共同的地方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语文S版五六年级每个百花园的课文都有它的共同点,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童话世界”,第二单元是“人与自然”,第三单元是“难忘的岁月”……教师要根据它们的共同点切入,加强知识的整合,如“难忘的岁月”讲的都是抗战时期的一个个英雄形象,教学这单元的课文时,要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认真领悟课文基本的表达方法;还要复述课文。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会对整合起来的知识理解透彻,掌握牢固,学得轻松快乐。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具体课文如何找准最佳切入点,还有许多妙法,如从实物切入、从插图切入等,不能一一道来。总之,打破单一老套的教学模式,创造性地进行探索,找准切入口,直奔重点难点,可使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就能做到“由一斑而窥全貌”的效果。
一、从题目切入,统观全文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俗称“题眼”它与文章的中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文章题目甚至就是中心。把握住了题目,有时我们就可以顺着它,抽丝剥茧,顺藤摸瓜,水到渠成,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如:教《狼牙山五壮士》时,可以从题眼“壮”字切入,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不用“战士、勇士”,而用“壮士”?使学生明确了文章主要是写“狼牙山五壮士在战争中英勇献身”的事。这样,学生就有了探究课文的欲望:是一次什么样的战斗?他们为什么要全部献身?他们牺牲的经过是怎样的?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阅读课文,很快就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从中心句切入,把握主旨
诗有诗眼,文有文穴。诗眼是一首诗画龙点睛的词语,文眼则是一篇文章的一两个关键句子,多数是中心句。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有中心句,它不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作者思想感情,而且还是作者写作手法的妙笔之处,更是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点。在语文课中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文章思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机结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脉路清晰,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地思维、读书,顺利达到学习目标。如《赵州桥》一课,也可抓住“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一句,从“坚固”和“美观”两方面理解、感悟,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进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完成教学目标。
再如《詹天佑》一课,我们可以抓住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来展开学习,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他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这就是文章的精妙所在。所以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打开课文理解的钥匙,教学导读也就起到去繁从简的效果。
三、从关键词句切入,突破重难点
一篇文章的重难点往往也是我们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时,我们教师往往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办法让学生读懂它,突破它,但有时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其实,我们只要深入研究教材,善于发现体现文章中心、人格中心、作者独特感受的关键词句,将它作为教学的突破点,重点难点就会迎刃而解。如三年级下册《奇异的植物世界》,这篇课文是一篇参观记。写了小星和同学们在参观植物园的过程中所看到的几种植物,展现了一个奇异的植物世界。在教学时就可以抓住关键词“奇异”作为切入点,设计这样的问题:默读课文,看看李叔叔像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植物,说说它们奇异的地方是什么?以此带领学生快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四、从结构切入,理清脉络条理
每篇文章的结构都有一定的规律。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以线串珠,抽丝剥茧是我们常用的方法。经过研究,小学阶段的文章结构大致如下:按照一定的时间排列,按照一定的地点排列,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排列,按照事物的几个方面排列……我们在教学时根据每篇文章不同的结构特点,顺藤摸瓜,很快就能理清思路,掌握文章的内容了。例如,教学《奇异的植物世界》《趵突泉》这样的游记散文时,我们可以先要求学生画出文中表示地点的词语,然后再去领略美丽的景色。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移步换景的相关内容。这样就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从共同点切入,加强知识整合
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着和组织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在学生学习内容不够到位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各知识间内在的联系,并根据各知识点共同的地方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语文S版五六年级每个百花园的课文都有它的共同点,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童话世界”,第二单元是“人与自然”,第三单元是“难忘的岁月”……教师要根据它们的共同点切入,加强知识的整合,如“难忘的岁月”讲的都是抗战时期的一个个英雄形象,教学这单元的课文时,要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认真领悟课文基本的表达方法;还要复述课文。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会对整合起来的知识理解透彻,掌握牢固,学得轻松快乐。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具体课文如何找准最佳切入点,还有许多妙法,如从实物切入、从插图切入等,不能一一道来。总之,打破单一老套的教学模式,创造性地进行探索,找准切入口,直奔重点难点,可使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就能做到“由一斑而窥全貌”的效果。